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计算机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同时网络教学使教师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创设了理想的环境,为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终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可谓是无所不在。作为教师,信息技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它的出现是整个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知识创造了可能。它声像并茂、形式活泼、新颖生动、幽默搞笑,彻底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扩大视野。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启迪人们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积累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相似文献   

4.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判断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记忆的多少和考分的高低,更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思考能力、生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法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优化教师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师的教学素质好,教学能力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就高。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现结合本人教学实际也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敢干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课题为学习载体,以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所获得的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在导师指导下按小组合作为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学习的一种基本实施形式.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7.
严加琼 《职业时空》2008,4(6):14-14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环境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李厚福 《职业》2011,(21):112-112
自学能力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而言,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能力。它是以独立性为核心,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现新课程.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成.  相似文献   

11.
姚晓晨 《职业》2012,(21):67-68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组合体视图在此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由于传统的"黑板+模型"的教学手段直观性较差,很多抽象的知识难以传达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很多院校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教室都装上了电脑及多媒体设备。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很好地互动,为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下面以支座为实例,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运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的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要阵地,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要职能。优良的高校学风能够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学生进入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从学生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及社会层面分析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为培育优良的高校学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必须由"教"转为"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自觉学习--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自主学习--学习体现主体性;自己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提供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4.
提高职业中学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就是贯彻素质教育中"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在学生学习的智力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成为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原动力和前提.  相似文献   

15.
早在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字样并以弃旧图新为使命。创新是各个时代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无关乎种族和地域。创新来自于思维的突破,并以感性知识的积累为基础。故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经验的积累。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掌握知识为前提。同时,结合探究式学习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实现思维的突破。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乎其兴衰,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中。所以,对年轻一代人自身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普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标志.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是信息社会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计算机技术课成为职业学校的必设课程和重点课程,但它也因高速发展性、综合性,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难点.因此,适应形势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地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代教育的任务,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教育工作害通过教学改革去实现。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既要教授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会用联系的眼光审视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应注意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宋婷 《职业》2014,(23):103-103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的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  相似文献   

20.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课程教学是以教师课上讲解、学生课堂模拟为主,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深入,难以实现所学知识的内化。混合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教学的优势,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文中以"服务工作的技能技巧"子任务为例,基于网络信息课堂教学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真正的"做中学、做中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