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流动人口群体(主体为农民工群体)呈现全面社会分化.在居留意愿方面,流动人口群体分化成落地生根型、落叶归根型和漂泊无根型;在收入方面,分化成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在教育程度方面,分化成高素质人群和低素质人群;在身份认同方面,分化成自我认同为新市民和自我认同为外来人员等.而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等是影响流动人口分化的重要因素.在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中,应减少制度的影响与分割,从而减弱流动人口分化中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人类自从有自我意识起,便不停地开始各种创作,以确证自己存在的意义。哲学以及作为从哲学分化出来的美学作为人生之诗,是人类确证自我的关键环节。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思维方式、人类确证自我方式的多元性,最终也就决定了人类对于美的存在领域探讨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一、智力的发达和自我的觉醒 1、乳幼儿期的自我对开始把未分化的自我作为客观的对象来认识的过程的研究,在这以前做得不多。可是,为了研究个性的形成,把自己作为对象,考察自己的认识及行为的发展是怎样变化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了生物学的分离,从母亲的胎内诞生的新生儿在乳儿、幼儿、童年的  相似文献   

4.
知青在青年时期遭遇的发展问题在上山下乡结束30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为数众多的人,尤其是知青子女。本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根据知青日记、书信及回忆录,从发展心理学中Marcia的四个自我同一性类型及Higgins关于整合“理想自我”、“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角度分析知青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并进一步结合家庭治疗中Stierlin的“派遣”理论和Bowen的“自我分化”理论分析知青的发展问题是如何延续性地影响知青子女心理成长的。  相似文献   

5.
刘芳 《社会学评论》2023,(6):231-252
本文尝试呈现卢曼的福利国家论述。工业化中的补偿逻辑与政治系统的纳入原则共同推动了福利国家兴起。在现代功能分化的社会中,福利国家是政治系统的绩效,也是政治加诸国家之上的过量负担。政治系统内部分化和权力循环是福利国家扩张的结构性成因,以人类基本权利和道德为指向的进步观念,与周期性选举带来的执政党更迭是福利国家增长的直接动力。卢曼揭示了福利国家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功能性分化与政治系统去分化之间的张力,并将政治系统的自我限制作为解决方案。卢曼福利国家分析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但是对于微观现实的解释力和批判性稍弱。同时,卢曼的论述带有深刻的西方文明印记,对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缺乏关注,其历史普遍适用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6.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试论养成教育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文化都十分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儿童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经验总结和实证研究都表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儿童的认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会出现自我中心和自我缺席的分化现象。这种分化现象的改变必须要有自我意识的重新建构,并且要注意儿童早期教育的特殊性。现阶段,发展我们的早期教育在学习外国的经验和理念的同时,合理继承我们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知识分子因为内部分化、圈子林立、众说相争,其对社会的启蒙作用也就自我瓦解了。在知识分子社会作用日趋局促的当下,正当学术界的人们都感叹身边的文化批评呈现出其“场域”萧条,并为道德被整个社会蔑视感到忧虑的时候,摆脱时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周怡 《社会学研究》2006,21(5):50-84
一个“共同富裕”的集体经济村庄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社会分化和阶层分化现象;但上述分化没有撼动村庄共同体层面的社区整合。为什么?本文通过村庄事实的呈现,试图揭示这种村庄分化中复杂的权力关系:权力既是分化的主要操纵因素,又是被分化的对象,亦是控制分化的达成共同体整合状态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一、农民的分化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重大结构性变化人们普遍承认改革以来中国农民已经发生了重大分化 ,但究竟什么是“农民分化” ,学界尚没有明晰的界定。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农民分化包括职业分化、收入分化、权力分化、声望分化以及阶层分化等 ,其中职业分化与收入分化构成了农民分化的基础。譬如 ,在学界得到多数认可的农民八个阶层划分框架 ,即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八个阶层 ,是以职业为基础 ,参考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以及收入…  相似文献   

10.
张雪筠 《城市》2007,(1):43-4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摆脱了运用政治力量抑制正常的社会成员分化,运用意识形态力量控制社会成员分化的历史,进入了一个以阶层为单位的社会成员的分化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有关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包括影响自我接纳的因素、自我接纳与自尊、自我接纳水平对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自我接纳的干预策略,并对进一步研究自我接纳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我建构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了自我建构的理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在台湾学者对台湾人群研究的基础上假设:当代中国大陆大学生群体应当同时具有两种自我建构的特色;独立自我建构可以通过自尊获得主观幸福感;相依自我建构可以通过相融和谐获得主观幸福感。以24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建构量表》、《自尊量表》、《相融和谐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相依自我与独立自我并存,相依自我显著高于独立自我;路径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独立自我可以通过自尊而获得其主观幸福感,相依自我则以与他人的相融和谐为其主观幸福感来源的假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历来在前进与后退,创新与守旧,传统与未来,沉沦与升华的艰难抉择中演变着。一方面,青少年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文明观念的形成,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甚至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高度分化的态势,并在分化的过程中进行反省,积累经验,更新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又面临着如何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进行调适的问题,并在调适的过程中探索主体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如何整合的途径与方式。纵观中国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演变的历程,可以看到这一演变所呈现的基本发展趋势,那就是:平权取向的体验、自我取向的体验、非特殊主义取向的体验、内控取向的体验、文化取向的体验,以及独立取向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一代农民"有分化无分层",当前中西部二代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代际分化与城乡分异构成其基本逻辑。其中,代际分化取代了人口分化成为农民分化的主导机制,城乡分异取代了村内竞争成为农民的阶层表达方式。随着二代农民主导的中间农民大量进城,城乡两套社会系统正在逐渐被一套阶层分化的逻辑统一起来,从二元走向整合;大量中间农民家庭正处于半城半乡的过渡阶段,进退不再是选择,而是成败与身份的标志;新的认同、阶层结构和社会秩序正在诞生。在农民家庭弹性城市化路径和刚性城市化需求并存的情况下,农村和中小城镇共同构成基层社会的缓冲区与稳定区,应一方面确保农村发挥基本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小城镇建设,让农民有村可回、有城可进。  相似文献   

15.
从城乡分化的新格局看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城乡二元性特征出现了新的变化,城乡间的同质性及城乡内部的异质性都在增大,从而导致了社会成员分化程度加剧。新的城乡格局不可能再回到旧框架中去,但亦非向西方式的阶层化社会结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的分化属于集团性分化,城乡分化被封闭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内。城市间的差距拉大,出现了城市地方化倾向,城市内出现了组织分化及主要由组织分化造成的个人分化。农村社会的分化可分为高集体化低工业化、低集体化低工业化、高工业化低集体化及高工业化高集体化四种类型。作者认为深化改革就要从调整工农剪刀差入手,逐步取消国家财政对城市的补贴,要容纳农村新生结构要素,给农民以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民队伍发生了较大的分化。总的来看,分化循着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一是结构性的水平分化或职业分化,农民群体已从过去单一内涵的种养业劳动者分化为企业工人、个体工商劳动者、乡镇企业管理者等不同职业群体;二是地位性的垂直分化或利益分化。随着农民队伍分化为不同的职业群体,各群体在经济收入、职业地位、社会声望、政治地位、福利待遇、生活条件、文化参与机会等方面逐渐出现差异,正在形成具有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各种利益阶层。人们对利益分化结果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选择不仅影响到农村的社会分化和社会稳定,而且也成为评价现阶段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民办高校新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探讨民办高校大一学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本文对369名民办高校大一学生运用自我和谐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查,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高自我和谐度和低自我和谐度组应对方式各因子的差异,并对自我和谐各因子和应对方式各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本文认为民办高校大一学生主要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和求助;高自我和谐度组比低自我和谐度组更多使用解决问题、求助两种方式,而低自我和谐度组比高自我和谐度组更多使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方式;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本文认为改变不合理的应对方式对学生的自我和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自我心理辅导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有三十几年了,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其次,介绍了近几年来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最后,分析和探索自我效能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兴趣组织化而形成的网络趣缘群体内部具有层级分化和权力运作的科层制特征。从线上虚拟叙事交流到线下拟亲属化的关系建构,显形管理到隐形管理的管理策略操控,协会形象建构到再构的文化空间拓展,这一系列的微观实践赋予趣缘群体自我培力的可能性,帮助"荣迷"个体重塑身份、形塑认同、壮大力量及制造意义,使他们得以实现身份、权力的转换,地位的上升,从而改变他们对日常生活的阐释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十分复杂,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了解到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并总结了现代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现状,帮助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更加深刻的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