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研究余杭区"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及特点,为未来余杭区医养结合下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发现余杭区老龄人口在养老服务需求、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养老观念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目前已形成以居家养老为主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而机构养老的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在未来继续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在数据技术支撑下,需继续深入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模式,促进医养结合能力提升,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舒心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出,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养老服务的水平,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最直接表现,进一步将老年人群体健康医疗服务提升至更高等级的位置之上,其中包括生活护理、心理疏导、老年文化、医疗康复保健等服务内容,涵盖了健康咨询和检查、疾病诊断与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因此,笔者针对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施的必要性、涉猎的主要工作内容、当前遭遇的困境,探讨新时期下合理发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用实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解决老年医疗和疗养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智慧型服务理念,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系统和养老服务系统加以结合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于是此文结合构建智慧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重要性,比较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传统养老模式之间的差别,进一步探究出了在智慧理念下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全国政协9月25日下午在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就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委员们建议,解决好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建设问题,政府要制定适合的标准、进行相应的建设,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走上正确发展途径;要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要推动医养结合进社区,这是医养结合发展的主要方向;对贫困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政府要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5.
吉林市“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需要,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要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构建养老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逐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快养老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本文选取吉林省吉林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吉林市的特点,深入走访调查,针对老年人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前提下,对吉林市养老模式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模式并给出相关建议,旨在构建以医养为中心的健康养老体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提出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高龄失能老人的赡养工作仍是个困扰社会和很多家庭的难题。基于此现象,通过走访调查重庆市一所"医养结合"模式——优侍高龄社养老机构,认识了重庆市目前老龄人口现状和养老机构现状,结合调查数据和实际访谈分析,总结出失能老人所在机构养老的缺陷,结合访谈结论,进而归纳出重庆市实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新模式,提出如何完善重庆市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和解决目前重庆市社会养老的突出问题,从而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7.
关于上海推进“医养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 《科学发展》2014,(5):97-106
"医养融合"反映了"持续照料"的养老理念,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阶段:一是病前的疾病预防,二是病中的便捷就医,三是病后的康复护理。上海人口老龄化伴随着严重的高龄化趋势,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国内各省市在加强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融合发展方面,主要有4种模式,分别是合作模式(双向转诊模式)、内设模式、转化模式和输出模式。上海推进"医养融合"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进养老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鼓励相关养老产业发展以及加强老年医护人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上海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养结合模式未能实现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解决养老问题的进程.为改变这种现状,上海应衔接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模式,明确制度衔接的必要性,从现阶段实践的问题入手,分析衔接的具体需求,再对衔接体系进行优化,以实现制度的紧密衔接,确保“医养护”一体化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能够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多方面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9.
一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今年已在江苏省各地试点,在养老院里享受专业医疗,已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无锡市已启动“医务室工程”,政府给予最高10万元补贴鼓励养老院自办医务室,养老机构医务室还可以申请将门诊服务纳入医保。扬州市则准备探索中医院办养老机构、中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养老病区等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杨震 《公关世界》2023,(20):71-73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业创新模式,对于整合社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个案展开研究,全面概述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分析了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养老服务产业的优势和不足,最后从医养结合,提升服务质量;延伸业态,丰富服务供给;做好规划,加强宣传引导;科学规划,优化合理布局;加强监管,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养老问题历来是社会民生的热点话题。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逐渐兴起,即基于“智慧养老”与“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探讨新型养老模式的目标和应用,并研究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实现路径,为养老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的合理匹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确保广大老年人老有老所养的前提下,实行医养、教养、学养、为养、乐养“五养结合”,既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生存、思想、学习、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五大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又能把党和国家制定的“六个老有”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本溪市积极将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型、养生养老型延伸发展。截至目前,本溪市在市民政局直属的第一社会福利院、第五社会福利院设立了医疗门诊、卫生所,均拥有卫生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聘请的医护人员都具有从业资格。同时,在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办养老机构内部也设立了卫生所、医养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养老资源的互补互融,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应有之义.长三角四地要将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上升到推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提升治理能力,构建良好的养老服务协同机制;增强要素支持,多方参与提升照护能力;改革养老"三支柱",优化养老金融体系;医养有机衔接,激活异地养老内在潜力;强化融媒体推广,创新异地养老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2.2亿。[2]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社会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新兴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成为未来养老方式的新选择。本文重点整理了农村互助养老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对策,以期更好地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探索养老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体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双重优势的"居家养老"模式被赋予了一个大国养老重任。当前,同其他省份一样,河北省各级政府正致力于构建一个理想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面对种种的现实羁绊,要真正满足更多中低收入人群居家养老需要,还必须深度整合养老社会资源,大力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壮大志愿服务力量。  相似文献   

17.
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国内养老发展的一种模式。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对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如"嵌入式"养老服务、"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互助型养老模式、"时间储蓄"养老服务、网络化养老服务、智慧养老服务等。各地对社区养老模式发展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为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儿子移居海外多年,老伴过世后,身患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钟爹爹就住进了养老机构。每次病情严重就要由养老床位转移到医院的病床上去,很是折腾为此,老人发出疑问:"为什么不能就近在养老楼层进行治疗呢?"钟爹爹的疑问反映了众多老年人的心声。随着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越来越多,老有所"医"已迫在眉睫。然而,"看病的床位不能养老,养老的床位不能看病"却是现实矛盾。为此,近年来有关"医养融合发展,实现养老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不论是农村经济,还是劳动力、人口以及居民价值观,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往农村居民养老主要是"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养老需求,因此我们要针对居家养老模式展开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老有所养"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人口流动及家庭结构的变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濒临瓦解,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型养老模式亟需建立。本研究以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变迁为背景,从养老模式的选择需求出发,分析社区居家养老的适应性,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