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本清张的小说与日本传统的侦探小说追求离奇古怪情节和严重脱离现实的风格截然不同,为日本的推理小说注入了社会性这一新鲜的血液。但其依然无法超越根植于日本社会的男性主体意识,这或许正昭示了以清张为首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局限性。本论以小说《雾之旗》为中心,将对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小说的社会性与局限性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
《飘羽之重》通过讲述一个女孩被人杀害并由此开始对她身边接触的人排查和解除嫌疑的侦探过程,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人性与欲望交织的社会世态百相。由一个人物的死亡和对这起犯罪事件的侦查,引出并显现了形形色色各个阶层、背景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作者借用一种侦探小说的外壳,采用以建构的方式解构的叙述手法去探寻人性与欲望的种种轨迹,揭开人物的命运之谜。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侦探小说在西方社会诞生之初便有了以营利为目的、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的休闲娱乐的社会功能;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中国时却被当时的知识分子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定位方面的差异,源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从社会现实和时代需求出发给予侦探小说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4.
在北美华文文坛中,严歌苓是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移民文学作家,她的作品是审视着人性变迁,展示着人性的魅力,呈现出人性的力量。严歌苓作品中的主角基本上都是身处极致环境中的弱女子,但是她们以自己强大的生命力诠释着严歌苓对女性的解读。严歌苓的小说中,将女性与民族、文化等联系在一起,并被审视与书写,将女性最纯粹的内心展示出来。本文就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叙事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成功地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反映了被扭曲和被压抑的人性。文中浅析了保罗爱情悲剧的原因,印证了实现人性的自然和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魏宪超 《现代妇女》2014,(7):284-284
本文以小说《谁是凶手》为例,探讨了事件得不到圆满解决、侦探没有被塑造成英雄人物的玄学侦探小说中,无解也是一种解决方式以及警察或侦探为了让事件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而采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做法从而把读者推到侦探的位置上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雾都孤儿》是一部典型的批判主义小说,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至今尚未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探究小说中人物角色的话语建构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小说中奥利弗孤儿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及物性、词汇分类和情态的使用上,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揭示当时作品写作背景时期英国社会资本家的腐败和社会底层人民,特别是孤儿的艰苦生活,呼吁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先生以其优美、恬淡的笔触,表现了具有纯朴民风生活状态的小说《边城》,呈现出一段唯美的“桃花源”之旅。《边城》构筑的是一个远离世俗的宁静、和谐的理想世界,一个未受现代文明冲击,充满原始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世外桃源之地。正是这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不仅勾勒出人人向往的理想圣地,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本文正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通过对《边城》的深入解读,揭示小说构筑的小城之美、人性之美,与当今社会的人性冷漠、拜金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强调人文关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杨晖  刘洋 《现代交际》2012,(10):72+71
中、日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曾在自己的小说中有过对爱情的描写,本文从《伤逝》和《门》两部文学作品,分析两位文学大师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爱情的阐释。只有把人性的改造和社会的革命结合起来,才能解释爱情的迷茫,找到爱情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茅盾的《子夜》是五四以来社会剖析小说的杰出代表。这部小说以阶级理论为核心,认识和观察社会,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合理性这一观点。不论是小说的架构,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都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本篇论文主要从阶级矛盾和矛盾分析、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以及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来分析这部巨著。  相似文献   

11.
张强 《现代妇女》2010,(9):64-66
铁凝短篇小说《逃跑》坚持并力图揭示人性与现实、道德与生存的紧张关系。笔者试从文本、思想意蕴和修辞三个方面解析这篇小说,着力探讨《逃跑》如何从生存状态的困窘中展现人性真善美的尴尬的社会境遇,以及铁凝在对身处艰难生活之中人物心灵挣扎的曲折表达和对人物生存景象的细致描摹中所体现出的独特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基督山伯爵》作为大仲马的成名著作,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鸿篇巨制。该著作基于18世纪法国七月王朝复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主题,基于一个曲折离奇和爱恨交错的故事情节,以爱德蒙·唐代斯的诬陷、入狱、复仇、爱恨情仇和人性觉醒为主线展开。小说中的主人公爱德蒙·唐代斯在经历了爱恋、陷害、挣扎、侥幸逃生、获得重生、快意复仇和人性回归之后,坚持正义与善良、宽恕和包容,实现人性觉醒和回归。  相似文献   

13.
最近,著名网络作家慕容雪村的新作<伊甸樱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小说围绕他一直在探讨的"金钱对人性的吞噬"这一一社会问题,对触目惊心的奢侈消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展现出世纪之交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和《鸽翼》中的米莉都有贤淑高雅的完美品性,又敢于体验自由和自我抉择。她们坎坷的命运和挫败的婚姻,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状况,她们最终的道德回归体现出艺术与道德的完美融合,表达了亨利·詹姆斯的人性完美观。  相似文献   

15.
《呐喊》、《彷徨》创作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期间,这两部小说是我国现代小说的鼻祖,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呐喊》、《彷徨》反映的是当时真实的社会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鲁迅通过这种对人物形象的详细刻画的手段展现当时社会的现实。现代关于《呐喊》、《彷徨》两部小说的研究比较多,但很多研究都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严重的重点。本文研究是从小说本身带有的悲剧性色彩出发,对《呐喊》、《彷徨》的悲剧性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精神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其需求的急剧膨胀则会导致社会发展趋向的偏移。认为人性和谐是缓解自然矛盾和奠定社会发展趋向的重要基础,而虚伪表象下的"人性伪和谐"则会造成自然-社会风险的加剧。因此,从自然、社会、与人的角度揭示人性和谐的基本要义;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分析表观"人性和谐"掩饰下的自然-社会风险;从人性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统一和自然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提出人性和谐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杜慧珺  那卓群 《现代妇女》2013,(12):269-270
小说性爱描写的普遍性,归根结底,来自普遍人性的需要。作为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个体生命意识自觉的社会进步,也是性文化商业化的消极后果。作家艺术人格的“升华”,是使性爱描写“富有社会价值”和“可供欣赏”的关健。不难发现,隐藏在“无性不成书”的滚滚潮流深层的,是文化消费心理的“无性不读书”。  相似文献   

18.
人性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话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经常有把人性与人的本质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混淆了两者的概念。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而人的本质指人的根本属性即社会属性。对人性善恶学说进行梳理,可以很容易弄清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与人性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里,蕴涵着作者对人性的深度书写。本文试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解析这部小说,从而发掘出作者的伦理道德追求和在创作中肩负的道德责任,进而使读者对这部作品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张美 《现代交际》2014,(2):107-107,106
东正教信仰是索氏所设想的个体对抗道德专制倾轧的坚强后盾,这充分体现在其"两部分"小说中,唯一的全知全能的叙事主体继续承担着社会批判与道德传教的责任,这样就出现两个疑问:对抗激情如何与基督教的爱和宽恕精神相融?索氏真正追求的是人性的自由吗?本文将对此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