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其外译对于构建"中国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形象学视角对比研究《论语》许渊冲译本、辜鸿铭译本、理雅各译本与亚瑟·威利译本中对重要概念"君子"的英译,对不同译本所构建的"君子"形象特点进行描述,发现各译本"君子"形象有所差异,并从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差异成因,进一步说明翻译对于形象塑造的作用,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出现最多、谈论最多的就是君子,孔子一直关注着君子人格的问题,君子人格是他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中,小人与君子相对,孔子处处推崇君子人格,其君子人格观在今天对我们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仍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成功、有价值的人生离不开健康完善、积极向上的人格,《论语》中所提倡的君子人格给人们树立了良好人格的典范,本文论述了"君子"在《论语》中的重要性,《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君子人格与君子之道、君子人格与"仁"、"礼"等。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君子人格就应该是大学生追求的理想人格,通过努力塑造君子人格来使自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将来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视角下《论语》君子观思想的当代价值。在论述中,首先探讨了《论语》君子观思想的当代价值,最后,探讨了传承和弘扬《论语》的君子观思想与当代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孔子之学是"君子之学",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论语》中从开篇到结尾每一章都有关于"君子"的论述,那么,"君子"的内涵到底包括哪些呢?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述。本文将从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四个方面对君子之道进行阐述。孔子关于君子之道的思想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它对于塑造现代新型的"君子"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君子之称,众人之所求也,古往今来,可称之为君子者,数矣。小人者,非今之小人哉,平庸人是也。一代圣贤——孔子,毕其一生以阐发君子之道,授人以君子之行。此文即以《论语》为基,借夫子之言,分以条目,列之为"言行之别"、"朋党之分"、"利义之辨"、"小大知之辨",以阐发孔子之所谓君子小人之别。  相似文献   

7.
人格,即是人的品格,智慧,道德以及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性格特征。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的个体。《周易》中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君子"。本文浅析了《周易》中"君子"理想人格的品格塑造。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论语》,从仁对于人的意义出发,重新探求仁的内涵,发掘出仁的两种特质,一是由"仁者,人也"发现"仁是人的生理之基";一是由"成己,仁者"发现"仁是人的成长之态"。而这两种特质完整融合后的结果,即生理之基成长之后的结果,则是仁人和君子。仁人和君子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经过自己的发现和实践,都会成就自己的仁人或君子之态。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基础上阐述《论语》三译本核心思想,证明了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认知序链"(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展现出新的视角。本文以《论语》核心思想"仁"为中心,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仁"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在《芳华》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活雷锋"刘峰这一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代"英雄人物"的经历遭遇。本文将围绕电影《芳华》中"活雷锋"刘峰一生的经历,分阶段分析刘峰这一"英雄"形象在《芳华》中的起伏变化,并由此探讨刘峰所代表的"英雄"形象以及其背后所隐射的英雄文化。  相似文献   

11.
笑汀 《老年人》2009,(10):39-39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以品性为标尺,我们有时会笼统地将其划分成君子和小人两大基本类型。有幸遇到君子,不幸遇到小人,都是生活中常有的事。君子可遇而不可求,小人可遇而不可避。那么,在工作中和朋友交往中,怎样对待他们呢?儒家经典教给我们一个随遇而安、因人而异的不二法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相似文献   

12.
高校《论语》研读教学中应当秉承"精读""细读"原则,对文本中内容层层研究、慢慢品味,分析语句之间内在联系。《论语》作品微言大义,往往能够以简单的语言表述展现深刻的哲学内涵。通过分类细读、情境细读、拓展细读等形式对《论语》文本进行探究,以朗读、分组讨论、场景再现的形式,提升《论语》学习质量,是当下高校开展《论语》研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老年世界》2011,(5):44-44
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是孔子倡导的人生修养要诀: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贪。意思是,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血气也在不断变化,年少心性未定,血气方刚;到了一定年龄,养其志气,已不为血气所动。道德也随之越发完美。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关于《论语》的注解不胜枚举,各家看法不一。本文主要尝试着对朱熹的《论语集注》、康有为的《论语注》及皇侃的《论语义疏》中几处注解做一些粗浅的分析,然后提出几点笔者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5.
范海虹 《职业时空》2012,(4):132-133
目前,不少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自强意识淡化等问题。而《论语》做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作,中华民族的瑰宝,其蕴涵的人格思想,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德",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达到"德"的境界?《论语》中给出了答案:"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达德"一直是儒家思想中追求"德"的三种方式。现阶段,学术界中对于"知"和"仁"的解读较多,而对"勇"的解读较少。论语中"勇"出现的次数也较少。这是否就意味着"勇"在儒家思想中并不重要呢?如何对"勇"进行现实的解读,这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上世纪"迷惘一代"作家的杰出代表,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勇猛无畏的硬汉形象。在小说《永别了武器》当中,主人公亨利正是被塑造成这样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对待人生的态度从满腔热忱到漫无目的,在经历各种磨难之后,亨利的硬汉形象更加透彻,然而其最终的悲戚命运也不免令人心生遗憾。这是世界大战对民众心理造成的精神危机,作品中亨利形象的塑造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的新一轮思考。  相似文献   

18.
《边城》反映出湘西人在客观环境面前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境况。本文试从"乌托邦理想"和"悲剧命运"的碰撞的角度来分析《边城》的情节设计及意境营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自18世纪,俄罗斯上层社会受到西欧中国学热潮的影响,对中华文明"一见倾心",对孔子、老子的学说更是仰慕不已。《论语》共20篇,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负载词"仁""义""礼""信"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这些文化负载词也就成了整部《论语》翻译的点睛之笔。选择古今中外翻译家的经典译文,从耳熟能详、集中表达孔子思想的语句入手,对比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其小说《小城畸人》中塑造出一群看似怪异、实则有智慧的畸人形象。尼采视角主义下的畸人并不畸形。一方面"畸人"、大众、乔治·威拉德这三类人代表三种不同的视角及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在以道德的视角性这一视角主义理论精华分析畸人时,畸人中有人遵循主人道德,有人屈服于奴隶道德,然而这两种人的觉醒程度依然超越常人。以此得出结论畸人并不是畸形的,他们的反抗精神甚至让其成了"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