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因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
晚清新政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进行的改革。新政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军事等许多方面,对这些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促使中国从传统的封建走向近代化。虽然最后晚清新政以失败告终,没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它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社会的转型,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清季,英俄等帝国主义图谋吞并我国西藏的阴谋日甚一日,西藏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焦点。面对岌岌可危的局势,清政府倍感西藏改革迫在眉睫,张荫棠的新政改革,成为二十世纪初年清政府在整顿藏政方面浓墨重彩的一笔。张荫棠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尽管有局限性,但其保藏安民、强边御侮的出发点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秘密会社又称会党,于清中叶诞生于民间后一直活跃于历史舞台上。至清末,会党响应革命党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号召,积极投身到清末民初的革命活动之中,为辛亥革命推翻腐朽地清政府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作为成分复杂的民间组织,受其阶级成分和局限性的限制,会党在清末民初的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中带有明显的盲动性。  相似文献   

5.
黄毅  周红军 《职业时空》2008,4(1):102-103
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自号“四觉老人”,为清末督抚中的重要角色,领导了晚清史上影响深远的湖南新政,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思想发展脉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具有强国爱民意识的士子,逐步变为具有清流特色的官吏,最后成为推行新政、立志变革的湖南巡抚。他凭其社会地位为清末教育脱离IB的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君云 《当代老年》2007,(1):42-42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年,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英汉双语教学便开始发展。双语教学对培养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正符合清政府意图通过洋务学堂,学习西方文化、技术从而改变自己积贫积弱的局面的要求。那么,双语教学的模式是怎么样的?双语教学的效果又是怎么样的?双语教学到底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考究。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清末民初社会背景下,双语教学的出现与发展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胡云 《老年世界》2007,(15):35-35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日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场战争,可以说是继鸦片战争后清末新政结束前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影响最深的一次战争。对中国而言,至今仍在追问战败的原因中难以释怀,对甲午战争诸多疑问的解答,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本文拟从清军军事实力这一极微的视角,解读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有人主张,为了促进农村土地高效利用,土地私有化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甚至借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改新政”之机猛吹“私有化”之风。但笔者认为,以巨大的改革成本作为代价,根本改变农村土地的所有制形式,以土地私有替代土地集体所有,这种重大制度的改革不能抱着“试错”的态度进行,而应该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1.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会计人员业务、道德水平等因素,构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条件。银广厦造假事件在我国政券市场引起轩然大波,曾一度导致公众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公信力的巨大挑战,可见会计信息失真的巨大危害。本文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2.
清朝的小说查禁运动,自清初至清末一直紧锣密鼓,至道光、同治年间达到顶峰。清末正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时期,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后几年,也是清廷禁书最严密的时段。但书却屡禁不止,往往这边禁令刚下,那边又有一批新刻本出现。清廷禁毁小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焚毁了大量书籍,其中有《荡寇志》一书,与清廷禁毁《水浒》相对抗;其次,这些小说曲词有大量的读者群,很有市场,书坊有利可图,也要想尽办法大量刊刻。在这种禁书与反抗中,文人也逐渐意识到小说的宣传、启蒙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降,随着地方督抚势力的崛起,清王朝中央与地方权力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在这一政治格局之下,崛起的地方督抚势力凭借其对地方的掌控引领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开展,成为晚清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外重内轻"政治格局也使现代化改革的成效大打折扣,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的权力斗争给现代化运动带来很大约束和破坏,另一方面在缺乏中央统一领导的情况下,地方督抚各自为政,各地现代化推进程度不一,实施效果亦良莠不齐。  相似文献   

14.
清末到五四:新调引进,白话文兴起近代史上新词第一次大规模出现,是从清末开始的。国门打开,新事物新思想流入,新词步入普通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写作中。当时,新词遭到了清政府很多人反对,就连以开明著称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反对用新词。一次,他的幕僚帮他起草文稿时用了"健康"这个词,张之洞一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介绍清朝最开始在西藏实行政教分离、以蒙治藏政策。其次介绍以藏治藏政策的由来及政教合一制度的最终确立。最后介绍了清末西藏地方新政的详细情况。本文以历史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清王朝在不同阶段在西藏地方实行的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16.
北宋中期由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在宋代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次新政主要围绕着北宋的吏治改革展开。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以《答手诏条陈十事》为施政纲领推出了十项改革措施,但由于新政展开仓促且受到保守派的阻力,故其各项措施并未全部实施,且行废情况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受到晚清变局带来的影响,我国开始实现全方位的现代转型,在这其中涉及技术、军事及其他各个层次。从现代法学的视角来看,在清末新政以及引入国际公法的前提下,对西法进行了相应的接受,进而体现了现代法学的全面转型。现代法学应当建立于法律教育的前提下,通过运用法律教育来提升法学素养。为此针对我国的现代法学而言,应当明确法学领域的学术开端。  相似文献   

18.
2009年,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如巴以冲突、伊拉克形势、伊朗核问题等都出现了新变化.变化的因素有的来自中东地区各国的内部,有的则来自外部.这些变化势必会对中东地区的局势造成影响,本文试就这些变化和变化的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09年,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如巴以冲突、伊拉克形势、伊朗核问题等都出现了新变化。变化的因素有的来自中东地区各国的内部,有的则来自外部。这些变化势必会对中东地区的局势造成影响,本文试就这些变化和变化的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学习和社会参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该群体的网络越轨行为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影响其网络越轨行为的主要因素。对34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个体因素中的性别、年级和网络规范认同以及外部因素中的同学群体、互联网社区都对大学生的网络越轨行为有显著影响;而个体因素中的政治面貌、计算机网络水平和外部因素中的家庭、社会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