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精英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士绅和专业知识分子是两个重要群体。1933年河北定县成为县政建设实验县,当地士绅与主持实验县工作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之间的激烈冲突随之爆发。该类型社会冲突以士绅阶层的抱怨、污蔑、制造负面社会舆论为重要特征,反映了士绅阶层在农村社会和乡村建设中权力地位的边缘化。士绅阶层地位的没落,表面看来是平教会在乡村建设中刻意通过组织创新扶植农村青年参与乡村建设,致使士绅在农村社会权力结构中大权旁落,其结构性原因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士绅阶层在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经营高利贷活动,大量占有农村土地,与农民发生严重的经济利益冲突,致使社会负面评价增加;二是国家在县域单位推进现代化的意志受到士绅阶层的阻碍,平教会冷落士绅实际上代表了国家与地方社会在现代化问题上的角力。  相似文献   

2.
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发展的鼎盛时期,科举制是促进当时社会分层与垂直流动的重要机制。文章认为,宋代科举制度主要起到了推动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改变官吏阶层的结构、提高社会整合程度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的一个活跃阶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作为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青年知识分子(指1977年以后入学毕业的大学生)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二、三年以后,一大批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老同志都将退出现职岗位,而整个社会又处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正>士人是在中国政治上活跃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生于平民乡野,却可以经由寒窗苦读通过科举取得官僚职位,实现阶层的跃迁,他们是传统中国官僚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士绅阶层对于乡村的治理构成了我国封建王朝民间治理的独特景象。当士绅阶层随着专制王朝逐渐消散,新时代乡村治理应当如何从传统资源中寻找治理契机?在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下,“士文化”对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否具有参考意义?一、士人之治的发展1、士:平民与官僚之间士的定义千差万别,  相似文献   

5.
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的开放通商引起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崇尚洋货、从商热、金钱至上等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制度的崩坏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为维新运动的发生作了必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6.
2004年初,笔者主持了南京市重点软科学课题“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研究”,该研究选取了能够反映南京主体社会结构的六个典型阶层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管理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私营企业主和下岗失业者阶层等六个阶层。研究采用等比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出问卷12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01份。调查显示,从整个南京市的角度看,管理者、知识分子和个体私营业主阶层可以作为社会的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中等收入阶层主体的特征财产拥有。南京市管理者、知识分子、个体私营业主阶层2003年平均年收入分别为:34231.7元,26950.2…  相似文献   

7.
朱静 《社会学》2009,(4):60-64
在社会结构和分层研究转向对文化的关注时,对知识分子的阶层划分以及其政治作用提出了不同的范式和理论建构。布迪厄的知识分子知识场域命题和古尔德纳的知识分子新阶级命题,通过引入文化资本的概念,对以知识统治为基础的新的划分标准作出了自己的诠释。本文通过对这两位学者观点的梳理,比较知识分子的知识使命、政治使命和知识分子是否已然成为权力阶层的理论,从而论证他们的理论为阶级划分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为从经济统治到符号统治的文化研究做出了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8.
周芬 《现代交际》2011,(7):46-47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本文以这部小说为语料,分析书中“将”字的虚词用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家庭冷暴力问题逐渐被关注,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为烈,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家庭冷暴力更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由之前与市场的疏离变为向市场逐渐靠拢。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国家文化体制方面的改革和大众传播方式的增多使得知识分子个人内心世界发生了改变,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和知识分子的世俗化倾向是这一时段变化的主要特征。存在方式的变化对文学的创作、生产和接受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知识分子的讨论可谓多矣。提及知识分子或让人发出苍凉的感慨,或让人顿生凛凛的敬意,或让人投以愤怒的鄙夷,或让人一笑置之,或让人低首无语,或让人困惑不已。谁是知识分子?顾准是知识分子,郭沫若是知识分子,学者是知识分子,教师是知识分子,曾经但凡认识几个字的都可谓知识分子,曾经但凡从事脑力劳动的都可谓知识分子,曾经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庞大的阶层而存在……“知识分子”是一个欲说还休的话题,是一个人言人殊、众说纷纭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正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他们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其精神文化生活也因此出现了种种困境。对1312名青年知识分子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对精神文化产品利用有限,精神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低等问题。因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青年知识分子精神文化生活的地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中,知识分子是其整个政治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知识分子在市民社会中担负着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使命,在实现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1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中的比重及其作用越来越大,在各类社会活动中,知识分子也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因而进一步深入研究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颖 《现代交际》2011,(12):125-126
在反日斗争中长春的文化教育界爱国知识分子,也同其他阶层爱国民众一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进行了强烈的反抗与无情揭露。  相似文献   

15.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和刘震云的短篇小说《单位》、《一地鸡毛》生动呈现了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的阵痛。它们都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以近乎生活的原形原态,真实而又残酷地展现了20世纪80、90年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的艰难,细腻地刻画了市场经济大潮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6.
冯文全  李欣宇 《现代妇女》2014,(3):218-218,207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他们本该以深厚的学养和勇敢的担当积极关注社会公共生活。可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中国知识分子走向了犬儒化。时代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名现代的知识分子,在多元文化时代要坚守自己的价值立场,同时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积极介入社会公共生活,对社会现实保持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GSS2 0 0 3的数据,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4个维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居住、交往和认同维度上,特别是在客观分层结构的两端,阶层化构成了主要的趋势;在生活方式维度上阶层化的趋势则比较模糊。在4个维度上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大城市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极化问题已成为社会最为敏感问题之一,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上海为例,分析了上海居民家庭的总体分异特征、上海中高收入阶层和最低生活保障阶层状况、城市贫困人口生活满意度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大城市社会极化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管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益明晰,各阶层之间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差别日益明显,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改变弱势阶层社会地位的重要动力,其改变弱势阶层命运的作用正面临着阶层固化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欣 《社会学研究》2007,22(6):1-14
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层占7.6%,中产下层占22.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