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中的“社会性别理论”,重新审视《玩偶之家》这部戏剧中的性别问题,可以给“玩偶”以新的诠释。如果说女人在男权社会中为了扮演好社会赋予自己的女性角色而消解自己的女性意识成为玩偶时,男人也因为追逐名利而偏离自我。成为社会性别机制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女性主义为理论依据 ,从社会性别研究的角度重新阅读《玩偶之家》 ,对谁是玩偶的问题给予了新的诠释。笔者认为如果说女人在父 /夫权社会中难以“忠实于自我”而成为玩偶时 ,男人也因为追逐名利而偏离自我 ,从而成为社会性别机制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隐形的玩偶     
20世纪初期,易卜生的三幕话剧《玩偶之家》传到中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被誉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话剧的最后,娜拉不甘心做她丈夫的玩偶,断然离家出走。近百年之后的今天,湖北作家吕幼安的小说《魏莎生命中的男人》,却给我们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妇女的解放。娜拉与魏莎,虽然时代不同,但最后结局却是一样,都是离家出走。妇女解放之路为何如此艰难?而《魏莎生命中的男人》则为这种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解读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人生与伴侣》2013,(12):6-9
电梯前,一个长裙女孩化着精致的妆容,手里抱着一只玩偶熊,不太大。电梯门开了,女孩对布熊说,小乖,咱们进电梯了。所有人都侧目而视,她却镇定自若……不要觉得这件事怪异,或者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所谓的“玩偶情结”,在社会与工作,情感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之下,也许一个玩偶,某时恰恰成为我们可以依靠的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11,(3):54-54
印度象玛德胡瑞是一只很有攻击性的母象,大概是因为所有的女孩子都喜欢玩娃娃,连这位体型庞大的“姑娘”也不例外,把一只蜥蜴当作玩偶爱不释“手”地带在身边。这只倒霉的蜥蜴被玛德胡瑞长长的鼻子牢牢抓住尾巴,在空中挥来舞去,  相似文献   

6.
陌生与困境——《玩偶之家》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玩偶之家》虽以家庭妇女问题来构织戏剧冲突,表现出强劲的民主精神,但在表层化下,还包容着更为深刻的隐形意蕴。该剧始终环绕着一个难解的情结:隔阂、陌生感,男人与女人、人与人——难以逾越的鸿沟。娜拉离家出走,却难以走出“隔阂”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经典之作.它曾有"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的美名.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权力的场力结构、权力与身体、权力意向性等方面对<玩偶之家>进行全新的阐释,力图开启一种新的文本解读方式,为深入发掘作品的内涵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出现了大量译作,这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创作冲动,将女性主义之风刮入中国,促使中国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增强了中国女性的参政意识。  相似文献   

9.
林丹太太虽然只是《玩偶之家》中的次要人物,但是林丹太太对该剧的艺术性却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功效;她这一形象包孕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她暗示了女主人公娜拉出走后的命运,隐含着作者易卜生对娜拉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笔下的娜拉表现了妇女对自身生存处境的觉醒 ,2 0世纪美国作家路丝的娜拉则表现了日趋成熟的女性意识。她不但反省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统治 ,而且揭示了它对男性自身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1.
易卜生《玩偶之家》在中国的四种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1828—1906)的《玩偶之家》在现代中国,尤其是五四时期,影响之大,是今日读者难以想象的。易卜生的易卜生主义和社会问题剧,尤其是《娜拉》(现译《玩偶之家》)极大地满足了那个时代的批判现实、追求变革的需要,因而受到热烈的赞赏和追随。一些当事人曾高度评价易卜生造成的这种影响。博斯年这样说:“……据我看来,胡适之先生的《易卜生主义》,周启孟先生的《人的文学》和《文学革命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同是文学革命的宣言书。”1925年,茅盾在《谭谭<玩偶之家>》一文中说:“易卜生和我国  相似文献   

12.
《玩偶之家》巧妙地运用了“前情回顾”法艺术结构。“前情回顾”绝不是“倒叙”,而是一种“补叙性”方法,或称之日“补叙性的戏”。作者将这一结构法交给剧中人物林丹夫人去编织。她和剧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瓜葛,引出了几条矛盾线索,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完成了“前情回顾”,进而揭示了作品的妇女解放主题。“前情回顾”法使《玩偶之家》的情节结构极为紧凑而经济,使这部剧作产生了永恒的魁力。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对易卜生的接受始于留美时期。《易卜生主义》是胡适全面介绍易卜生思想的力作,也是集中承载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经典性文章。胡适在阐释《玩偶之家》等作品时提出的救出自己的思想,是其"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精神根底,即救出自己不等于为我主义,明显带有利他主义的成分。这一思想与胡适在五四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自由人本主义世界观是分不开的,也是其思想的独特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玩偶之家》和《伤逝》有着许多相似和相联的地方。文章通过对两者的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得出,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比前者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霍夫曼作品中出现的自动玩偶或者以预言者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是角色欲望的反映,或者有着造人与人造身份的转换。自动玩偶的功能多重性反映了它们的伦理困境:似人而非人。霍夫曼以他的方式回应了自动机这个时代主题:对待这些理性的产物,人类也需要理性对待,全力以赴地盲目崇拜或是不假思索地沉迷其中,必然带来自我的分裂,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废名小说《桥》开篇讲述了一个遥远岛国深夜失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整个小说中独立成篇,别具意味。然而,学术界长久以来对这个故事缺乏必要的关注,几乎没有人深入分析过这个故事在《桥》中的存在意义。通过分析故事中一场来势凶猛的大火与一种隔岸观火的姿势和一个无法丢弃的玩偶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探讨废名在写实中造梦境和无处不在的游戏叙述的创作原则,及其在废名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出走之原因历来颇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娜拉的女权主义思想鼓励她离开玩偶之家;有观点认为失去在家庭的统治地位使娜拉极度失望,愤而出走。笔者赞同后一观点,认为娜拉最终出走的原因在于她失去了从前那些可爱的玩偶,变得心灰意冷。鉴于目前尚无人运用话语分析来证明此观点,文章试用该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8.
捏小猪玩偶     
刘纪甫 《老友》2009,(8):46-46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可谓是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面塑艺术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民俗、雕塑、美学的重要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犷、深厚;长江流域:细腻、优美、精巧。  相似文献   

19.
连绵细雨的6月巴黎,两个画展彰显了热力四射的法兰西,而电影院里则是一片惊悚在法国艺术殿堂的编年史中,有一位不能忽略的艺术家:亨利·玛蒂斯。他像一个不解世事的老顽童,以稚气的色彩、充满装饰感的画面获得人们的喜爱。在他耄耋之年创作的剪纸作品,出人意料地欢快艳丽,充满旺盛  相似文献   

20.
王子与玩偶     
人有应该说话的时候,也有应该保持沉默的时候。一位贤哲送给王子三个小玩偶。王子没有被逗开心。“你给我这些玩偶当我是女孩吗?”他问道。“这是给未来国王的礼物,”贤哲说,“如果你仔细地看,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