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动”说与“摹仿”说是中西古代文学创作论的最为重要的学说,它们对中西文论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这两种学说立足于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土壤,因而其所倡导的文学观念和价值标准便是根本对立的;但作为文学创作论,它们也包含某种同一性。它们的对立延续于现代文论,便体现为表现论与再现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而它们的同一则体现为对创作过程中主客体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强调。所以可以肯定,随着人类文学实践和审美情趣的日益丰富多样,这两种学说必将在新的文学经验中得以不断整合。  相似文献   

2.
委婉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和频繁使用的重要修辞手段。其中英汉表"死"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价值取向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通过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大于共性,原因在于英汉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3.
"大散文"与"艺术散文"是当前散文领域中颇有影响的两大理论主张,它们的观点大相径庭。虽然如此,它们却也有相通之处,即它们都重视散文的艺术魅力。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优劣参半,为了共同的目标,它们理应并存,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4.
试论汉英文学作品中"红色"及其相关词语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色"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常见的色彩."红色"及某些相关词语在汉英两种文学作品中常见常用,且有较为深广的涵义,涉及民族性、文化与历史背景及所属的社会集团或阶层.它们之间尽管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而且不同点远大于相同点.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基层乡治组织中,"都"、"保"、"团"等组织名目各自具有多种不同的实际含义.以福建地区为例,它们既是保甲制度中的一种组织单位,又是乡里组织和里甲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名目,其中,都"、"保"同时还是明中后期鱼鳞图册系统中的一种管理单位,"团"则另具有灶户组织单位和防倭乡兵团练名目之含义.其不同含义所对应的是不同的组织系统,其具体的编制方式、乡治职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也都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以文学活动中的某一要素来概括文学本质的反映论、作者中心论以及作品中心论等各有自己的理论缺憾,它们都把文学作为静止的、物态化的事物来看待。但文学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文学意义也是在文本与文本、作者与读者、文本与读者、文本与其生存其间的文化语境以及文本的上下文之间的不断对话中生成的。离开“活动”这一基本界定,文学的意义将无从产生。  相似文献   

7.
公平与效率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目标,任何一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它,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它们又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时,社会保障能起着一种媒介作用,使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俄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同,更有异。章对俄汉语言中几种主要表“生理现象”的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将有助于跨化交际和俄汉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9.
"以及"和"及其"两个词语在写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它们都含有"和,与"等意思,虽同为连词,但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也不尽相同。连词"以及"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一种主义、一种思想,其一脉相承集中表现在,它们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根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今天这20来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相当大的演化。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三个关键语汇可以说大体上勾勒了这一演化的基本走势:“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这三个语汇的出现代表了各自历史阶段的特点,而它们所构成的运动方向又折射出了学术研究以及学术研究背后的种种话语关系。对它们的梳理考察,将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自觉的学科反省意识,从而深化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审美直觉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中直觉含义的界定.基于此,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中几种有代表性的直觉思想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朗格艺术知觉论与二十世纪几种艺术直觉观的进一步分析,认为朗格艺术知觉不仅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内容与形式、抽象与移情的统一,而且还是对它们的超越.相对于其他审美直觉观而言,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艺术直觉观.  相似文献   

13.
"O"与"0"是两个不同的数字符号.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功能与用途以及用法差异等学术界存在着分歧."O"是一种汉字,它的起源地在中国;"0"是印度数码,最先由印度人创造.虽然"O"与"0"在符号的创造上是极其相似的,但它们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与混淆.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可以有多种方式:自我体验或他者旁观;理解一种文化就是分析其表征模式;文化表征是一个他者与他者权力角逐的过程;文学、艺术、语言正是文化表征的场域,对它们的分析就意味着一种文化霸权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现象."游"和"游戏"既是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又是两种人生态度.它们的比较和融通既有中西思想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性的一面.如果说"游"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话,那么,西方的"游戏说"则主要是一种"主客二分"式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前现代向现代、后现代转型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实质上在于新的游戏和游戏规则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若者言葉”即年轻人用语,是现代日语发展变化中的一种现象,它不受传统日语规范的制约,对标准日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文章从词汇、语法和语音三方面对日语中的“若者言葉”进行了归类。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它在发展过程中对现代日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很有……"句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很”可与“有”字短语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它是一种常见的含有模糊数量义(或隐或显)的句式,分为若干小类。它们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8.
歌唱中的“Legato”是指歌唱的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都要保持声音的连贯与流动。这是对歌唱声音的一种审美要求。本文从气息的支持、喉头的稳定以及咬吐字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们同歌唱中的“Legato”的关系。“Legato”既是歌唱技术娴熟的表现 ,也是音乐修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虚化动词是一种语言现象,日常用语中随处可见.虚化动词在逐渐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它的作用和语法功能都得到加强.因此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其语法功能上,过分忽略它们的词汇意义.本文以"have、take、do、make、give"为例,通过探讨"虚化动词+事件宾语"的结构来强调不同的虚化动词其使用范围也不同,诣在引起学习者对虚化动词词汇意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文化从来不会分离,语词总是外在地显露文化,而文化就是一种贯彻观念的实践.本文围绕邓小平理论中反映"实事求是"观点的一些语词,着重分析这些语词透露出的人文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猫论"等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它们既反映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哲理,又折射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