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敏 《船山学刊》2015,(5):8-15
为更好地弘扬船山精神,光大湖湘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8月20日,由湖南省社会科学家联合会主办,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衡阳县人民政府协办的"《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枫林宾馆召开。来自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代表等共14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船山学研究的主要代表性学者,显示了学界在船山学研究上的较高学术水平,更汇集了一批年轻的船山研究者,表明了船山学研究接续开创的青春活力和后继有人。从最初翻译刊刻船山著作,到开始对船山进行学术性研究,再到多角度、宽领域深入研究船山思想,中国学者们已在这一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本次会议的研讨不仅加深了大家对百年老刊《船山学刊》的了解,也推进了同道学者们的学术交流,更进一步深化拓展了船山学研究,对船山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刊刻金陵本《船山遗书》的历史原因,一是不满王氏守遗经书屋本《船山遗书》所收船山著作的不全和被任意纂改,二是为了推崇乡贤,提高湖南的文化地位。现实原因,一是作为恢复被太平军破坏了的传统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具体来说,是为了用封建礼教重新聚拢士人,用维护礼教的名义反对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二是期望从船山著作吸取一些有用的东西。曾国藩对刊刻工作极端认真,对刊刻质量追求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3.
<正> 十年前在衡阳召开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对船山思想的启蒙性质问题曾有过争论。一方面有人说他是十七世纪中国启蒙思潮的哲学代表;另方面却有人说他是个老封建礼教家。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至今仍在争论。要全面评价船山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我认为就不能摆脱如何看待船山思想的启蒙性质问题。任何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不能恰当说明船山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王船山自是承传儒学。但儒家从孔、孟开始,其思想固然有保守的一面,却亦有适应时代发展而变革的一面。自强不息,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4.
<正> 船山学作为一个自觉的科学概念是1982年湖南纪念王船山逝世二百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由方克立先生提出来的。十年于兹,随着对船山著作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逐渐形成新的共识:船山学是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成,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人们提出这一论断的根据有三:(1)船山兼采汉学、宋学之长,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其论列之广,著述之丰,实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首届一指者。  相似文献   

5.
无论从对传统进行彻底清算并重新评估定位,还是从其对中国思想走出传统所做出的创造性贡献来看,最能体现船山之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就是他的人性论。它是船山心性哲学的基石。这一方面是因为心性哲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甚至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内在生命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一切重要的问题如天人关系、知行关系等等均是通过心性哲学来体现并依靠心性哲学去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性之学正是船山哲学思想的难点和重点,它是船山学的关键所在,也是船山作  相似文献   

6.
<正>船山思想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船山不仅对前世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学术思想,同时还开创了清代以来的新学风。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与黑格尔比肩的双子座,还是民族复兴的启蒙先  相似文献   

7.
征稿启事     
《船山学刊》2019,(4):F0003-F0003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始终以研究船山思想、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经中外学者百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  相似文献   

8.
征稿启事     
正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始终以研究船山思想、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经中外学者百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近现代许多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9.
征稿启事     
《船山学刊》2019,(5):113-113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始终以研究船山思想、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经中外学者百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对传统进行彻底清算并重新评估定位,还是从其对中国思想走出传统所做出的创造性贡献来看,最能体现船山之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就是他的人性论。它是船山心性哲学的基石。这一方面是因为心性哲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甚至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内在生命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一切重要的问题如天人关系、知行关系等等均是通过心性哲学来体现并依靠心性哲学去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性之学正是船山哲学思想的难点和重点,它是船山学的关键所在,也是船山作为理学家并结束理学使之向近代转型的最集中最明确的体现。船山对人生、对社会生…  相似文献   

11.
刘人熙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主张以传统道德拯救中国。从青年时候他就开始就崇拜王船山,研习王船山的著作。他认为王船山继承孔孟程朱思想又有所发展。刘人熙对王船山的推崇仰慕影响了谭嗣同,使谭嗣同崇拜王船山,但刘人熙又不赞成谭嗣同的"变法",未参加辛亥革命的有关活动,民国建立后虽对民主自由等现代观念有微辞,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民主自由独立的思想,尤其赞成民主共和的建国思想。正因为这样,刘人熙认为以船山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能"新湘"、"新天下",所以他创立了船山学社。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船山学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船山著作注释初具规模;船山学的研究全面深入;船山伟大爱国者地位牢固确立——影响中国近现代的精神领袖;对船山在中国思想史地位的认识逐步趋同——儒学正统的重建者。  相似文献   

13.
《船山学刊》1994,(1):224-224
由湖南省社科联主办的《船山学刊》,是1915年创办的中国大陆唯一的王船山学术研究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湖湘文化、探究船山学术思想为宗旨。辟有《船山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征稿启事     
正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始终以研究船山思想、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经中外学者百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  相似文献   

15.
征稿启事     
正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始终以研究船山思想、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经中外学者百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  相似文献   

16.
征稿启事     
正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始终以研究船山思想、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经中外学者百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正>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始终以研究船山思想、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经中外学者百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近现代许多著名学者如刘人熙、张岱年、萧萐父、成中英、张立文、杜维明、陈来、郭齐勇、  相似文献   

18.
征稿启事     
<正>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始终以研究船山思想、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经中外学者百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事     
《船山学刊》2020,(3):F0002-F0002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始终以研究船山思想、传承创新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经中外学者百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  相似文献   

20.
征稿启事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术新人。经中外学者百余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