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牟宗艳 《文史哲》2003,(6):121-125
老子的治国理念是老子哲学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等在政治生活领域的延展,是其哲学理性对社会政治技术层面的精神观照。它以"无为而治"为核心,以自然主义为外在特征,以人文主义为内在本质,构建出老子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2.
《老子》一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为道是什么,它是怎样运作的?二是圣人应怎样遵守道以治理天下?例如,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治天下.也要无为而不为。由于圣人与道结合,便是个“天人合一”问题,所以,也可以说《老子》只讲了个“天人合一”的问题。 道是什么?道是“无”。道有两种作用:一是它能转化为(或创生)宇宙万物;二是它无为而无不为,衣养万物,辅佐万物的自然自化,它损有余而补不足,调协万物的发展。 可是常人对这些论点,很难接受。说“无”能生“有”(宇宙万物),“无”能衣养、辅佐、调协“有”(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3.
“道不可言”——老子“道”的美学思想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以“道”为核心,老子建构了他的宇宙本体论,但是,当我们读解《老子》时,则发现“道”包含着两个相反的命题:一是老子以哲人的智慧不断地探求“道”的知识;一是“道”的崇高性不时地提醒着老子,使他产生“道”是否可以言谈的疑问。正反命...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老子宇宙观并没有得到知识性的注解.在科技昌明的时代,尝试用宇宙大爆炸理论、量子理论、天文观测资料,可以对老子宇宙观中的道生万物、大道无形、宇宙循环、有无相生等观点作出较好的科学诠释.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宇宙思想在现代科学中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影响极其深广。解放以来,学术界对其作了大量的研讨工作。目前,对于老子其人即老聃,活动于春秋末年;《老子》其书基本上为老聃所著,大家的看法已趋于一致。但对于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道”论的性质,学术界的意见还十分分歧:除了“文革”前的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观点外,最近又出现了老子的“道”具有“两重性”、“二元论”的主张。我们认为,老子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其它“唯物主义”和“二元论”的两种意见都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即拟就这个问题,作详细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陆建华 《江淮论坛》2011,(3):65-68,108
《老子》中的“吾”、“我”多指老子本人,《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多为老子“自传”。由《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可知:老子借助于人们对“帝”的信仰而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所谓“道”出自于“帝”;老子以道为人生准则,以得道为人生目标,似“愚”实“智”,与“众人”和“民”等相区别;老子一面践行道,一面宣扬道,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天下人“无知”。“被褐怀玉”是老子生命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相似文献   

8.
李景强 《学术研究》2003,(10):19-23
近代以来 ,学术界一直有一种主流倾向 ,把老子的“道”看作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这种判断明显与老子的“道”论存在着矛盾。为了消解这个矛盾 ,本文依据先秦时期的文化语境 ,参照《老子》的不同传本和历代老子研究者的解释 ,力求为老子的“道”论作出一个合乎历史逻辑的系统性的解释 ,复原老子之“道”。本文给老子“道”的定义是 :“道”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不主宰世界的创造者 ,是人类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9.
老子文艺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也是道家美学、文艺学的创始者。《老子》一书虽直接论述“美”的言论不多,甚至几乎没有关于文艺学的言论,但书中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论述以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理论命题,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文艺学意义,这些范畴和命题都被后世理论家运用于美学、文艺学领域,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老子美学、文艺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同哲学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老子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也基本通过他对“道”及其特征的论述而表现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老子的“道…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道德哲学及其现代道德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大哲学家 ,著作《老子》,分上下篇。上篇以“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起首 ,被后人称为“道篇”;下篇以“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开头 ,被称为“德篇”。故合称《道德经》,其“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1。“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中的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和范畴。“道”是其最高实体和一切哲学思想的来源 ,离开“道”无从谈老子的道德哲学 ,也无以言道家哲学 ;而“道者 ,道之舍也”2 ,《韩非子·解老》中说 :“道有积而德有功 ,德者道之功。”其意即是 :“道指世界本源 ,德…  相似文献   

11.
《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禅宗也采取了“棒喝”等开悟方式,这都给人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老子和慧能在面对语言与世界的终极性问题的关系时,仿佛阐述了一种“出言即非”的思想,而许多人也确实是在沿着这条路去解读《老子》和《坛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老子和慧能处,“道”“、空(”佛性)只是被悬置于语言之上,而并非完全隔离于语言之外。后人的极端性误读,不仅背离了老子和慧能的原旨,而且终使得《老子》和禅宗陷于文字的囫囵之中。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对老子的评论众说纷坛。我认为,“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而其“道”的体系,则是由“道”的内在结构和“道”的外在化形式构成的;其内在结构是主体,其外在形式从属于内在结构,组成其思辨的哲学体系。 一、“道”的内在结构 老子“道”的内在结构指什么?它由四大因素(或四大特征)组成,即:自然基础;理性原则;复归本性;内向心理。这四者各具独立性而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层次分明地构成“道”的结构框架,决定“道”的基本面貌。 第一,自然基础。与孔子的仁学结构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不同,老子“道”的内在结构,是建立在客观实在的自然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们向古人索取的,不应仅仅是知识,而是思想。黑格尔说:“如果我们要想把握哲学史的中心意义,我们必须在似乎是过去了的哲学与哲学所达到的现阶段之间的本质上联系里去寻找”。(《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7页)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开宗明义标出一个“道”字,同时提出一个“名”字,也就是“观念中的道”,继而摆出“万物”一词。事实上是面对“万物”,亦即现实世界客观存在,进行哲理思考。在这“道”、“名”、“万物”三者中视“道”为“唯一存在”,作“终极之回应”,所谓“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庄子·秋水》)。这一范畴的确立,表示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由崇“天”(上帝)到崇“道”(理性),意味着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本体论层次,从哲学高度揭示物质“质的规定性”,以确立独具特色的道论、所谓道体论形而上学,并从而规范其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社会观、艺术观。到达这一境界,在中国哲学史以至思想史上,老子实乃第一人,故称道家宗祖。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以“道”为同心圆而展开。文章首先对老予以前道的涵义做了简单的梳理;其次探究了老子“论道”的三个主要方面:1.实存意义的“道”;2.运行规律的“道”;3.人生准则的“道”;再次探讨了老子“论道”脉络中的辩证思想。老子所建立的“道-物-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与他的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5.
从佛教"分别观"看当前老子"道"论研究中的窘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老子道论之特征,历来认识有三:(1)本体论;(2)本原论;(3)即是本体论又是本原论。前两种论点有其理论局限性,第三种理论较符合老子“道”论之整个特征,然而目前学界并未能给出清晰有力的论证,故此理论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与窘境。如果能借助佛教中“分别观”的思维模式来审视老子之“道”,那么就会清晰地看出,其即是本体论又是本原论之理论合理性。老子将“道”区分为“非常道”与“常道”,“非常道”是宇宙创生万物的最终根源,是有限短暂的,也是可以言说的;“常道”则是形而上之本体,是无限永恒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的。老子预设“常道”的理论意义就在于,给形下的有限的“非常道”一个“返”的境域与“超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老子所言“道”,为一整体,不可说;然其必即名言而显。道无处不显,然执于名迹,则失其真。道是一自然原则,但其本质上却是为“人”而设。老子从“观”的意义上讲道之无名与有名的统一。惟有“观”,才能开显道之本真意义。老子所谓“自然”、“无名”,无非是要在人伦或文明中保持住孝慈、忠信、慈俭等德性之本真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它与儒家的精神本无实质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一部充满批判精神的力作,其批判的矛头主要是指向“道”、 “释”,及在《易》学问题上的方士术数之说,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本文仅就其对老子思想 “道”的批判谈几点看法。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其表现的基本形式则是“无”,这个“道”有其特定的内涵,与众不同,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后引文只举章次)这个’“可道”之 “道”指的是什么呢?或者说,老子是以什么作为参照座标而提出自己的“道”的呢?王夫之认为,老子主要是对儒者而言的。王夫之说:“其(指老、释──笔者)…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是先秦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崇内圣外王之道,立经世致用之说,学术思想同社会生活密切相结合。老子也不例外。《老子》一书宣扬“无为”,配之论“道”,用老子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当时的统治者“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以道蒞天下”(六十章),因此,研究《老子》一书,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论的人学深旨刘恒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子“道”论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论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道”论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  相似文献   

20.
老子美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这影响着我们对整个道家美学深层结构的把握。我认为老子美学的逻辑起点不是“道”、“无”、“有”,而是“朴”。《老子》研究中,“朴”这一范畴向来被忽略,一般视之为表述“道”的普通概念,讲老子美学时,把“朴”简单地归属“无”的名下。我认为“朴”是与“道”,“无”有同等地位的本体性范畴,它是大宇宙无名之浑沌与小宇宙(人)无欲之冲虚的统一。“朴”的观念奠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