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汉英词典》(修订版)的错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中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按双语词典的编纂原理,通过对《汉英词典》1978年原版与1995年修订版之比较,指出了修订版的诸多错误。 相似文献
3.
吴营洲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78-83
脂砚斋是《红楼梦》一书最早、最有价值的评批者。然而,脂砚斋究竟姓甚名谁,一直众说纷纭。皮述民先生提出的"脂砚即李鼎"的说法极有见地,遂顺着这一思路,对李鼎其人其事,耙剔梳理,进行了一番考辨,并对皮述民先生的某些观点,做些商榷。 相似文献
4.
现代逻辑作为一门科学,自1935年金岳霖出版《逻辑》而得以系统地引进国内以来,至今已经85年了。访谈围绕逻辑教科书的主要内容、逻辑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讲授现代逻辑基础的方法,探讨了王路教授的《逻辑基础》对《逻辑》中的理念的传承、逻辑对哲学的重要意义、普及和传授现代逻辑的种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增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75-81
《红楼梦》脂评本自上世纪30年代胡适"发现"以来,一直被红学界认作研究《红楼梦》最有价值也是最为可信的本子。但对脂评在《红楼梦》问世后一百七十余年方始"出世",其真实性究竟如何,后人还是有权利质疑的。欧阳健《还原脂砚斋》一书对脂砚斋及脂评本的存在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奉脂评本为红学研究圭臬的人为保卫自己的"精神饭碗"和"研究成果",必须作出有效的反应,否则己之研究成果当存在付诸东流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在新红学家发现加注了脂砚斋的批语的版本前,红学研究中并无脂砚斋其人。脂砚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也不是第一批书的人。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版本、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不止脂砚斋所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一种版本。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苦哭芹,泪亦殆尽”等语是脂砚斋说的假话。 相似文献
7.
欧阳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28
阿是吴方言,曹雪芹不喜用阿字,通部《红楼梦》无在人名前面缀阿字的习惯,己卯、庚辰两脂本出现的阿荳,应为后人所加;脂砚斋阿凤阿经过否阿癐癐等批语,表明他是在吴方言区出生或长期生活过的人,由此抽引推求,似可寻绎出其作伪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8.
戚沪本不是白文本,有正本上的狄氏批语有其来龙与去脉,有正本上的多半批语与狄氏无关。戚沪本早于程甲本,庚辰本早于有正本。讨论有正本的正文及批语,不能回避不利于程前脂后论的例子。讨论有正本的批语,必须涉及其底本戚沪本,必须兼顾大字本与小字本。只要全面正确地研究有正本,所谓“民国初年的脂砚斋依据有正本制造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的论点就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脂本所题干支,体例混乱,疑点甚多,独标"乾隆二十一年"的墨笔批语,明显出于后人所加,"不能盲目轻信"。从涉及"近"今"内容的大量脂批中,可以感受脂砚斋的"时间感",表明他是在《红楼梦》流传很久以后方加上批语的。有的脂批更是批在光绪年之后。 相似文献
10.
曹立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2):1-6
将<红楼梦>东观阁本的评语与脂砚斋的评语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脂砚斋评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具有文人自娱性;而东观阁评则较为客观,注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书商导读型的特征较为明显.文人自娱--商业传播--文人自娱--文人自娱与商业传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体现了<红楼梦>评点史的轨迹.在<红楼梦>评点史"多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脂砚斋评和东观阁评从文人自娱到商业传播,分别占据了初始阶段的两个较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周峨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147-150
《难经校注》是《难经》整理校释的重要著作,在校勘上用力甚勤,然亦难免有疏误之处:《一难》中"大会"不当改为"大要会";《十四难》中"适其寒温"当为衍文;《二十难》中两处"脉虽"不当改为"虽阳脉"、"虽阴脉";《三十一难》中"何禀何生"不当改为"何禀何主";《七十难》中"引持之,阴也"、"推内之,阳也"不当改为"引持之阳也"、"推内之阴也"。 相似文献
12.
“前后七子”的诗文复古与明代文化复古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毓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5):104-108
前人论明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兴起,多将其原因归结于对"台阁体"文风及宋元诗文流弊之反动上.实则诗文复古乃是明代中叶兴起的文化复古思潮下的文学变奏.它与"书必篆隶"、"器从旧式"、"官名从古"、"礼从古制"等社会风气以及经学领域的汉学复兴、学术领域的考据学兴起、藏古之家的大量出现等,乃是同一种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赵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5-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历史使命的理论文献。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创新。在改革开放的大势中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定位科学发展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的创造性实践丰富党的执政理念,共同构成十七大报告的论述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基于改革开放29年实践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立足当前又展望未来的思考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4.
梁韦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2):18-24
由楚竹书孔子论诗来看,过去人们关于《诗经》的一些争议和疑议可以得到澄清。孔子只按风雅颂来讲授诗的思想内容,而未言及赋比兴,可见赋比兴并非诗之“异体”;关于雅命名之意义的说法中,《毛诗序》讲的合于编诗古义;竹书证明,司马迁关于孔子整理诗的说法是可信的,《毛诗序》与司马迁关于孔子编诗之义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5.
周德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御注的<道德经>的共同特点是"化道为儒"或"化政为道",重在求"治道"而"非用其教".这种"政道观"始终用王道追求的"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贬抑道教追求的"长生久视"的宗教理想,造成道教"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说明"神圣性"道教长期受"世俗性"王道支配左右是中国封建社会政道关系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6.
史天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6-25
对国内应用逻辑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最新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策略进行综合性研究。梳理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分为研究萌芽期、理论探索期、稳步发展期和总体深化期,对其特征和联系做了历史性动态考察;阐述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其中包括“三个亮点”和“一种趋势”,重点提出了“社会实效转向”的概念;探讨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未来发展策略,制定了“把握机遇、顺应形势”“积极探索、勤于借鉴”“敢于突破、重在创新”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7.
李子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99-103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是最能反映《礼部韵略》原貌的重要资料之一。据我们初步调查,传世的《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主要有七种不同的版本,它们都没有经过细致校勘,各有衍误讹夺,尤其是不同版本间若干小韵在反切、又音上的差异,给利用该书研究宋代语音史和宋代韵书史带来了很多不便。我们旨在校正学者们常用的南宋绍定本又音之误,共勘正错讹532处,限于篇幅,仅选取40个颇具代表性的例证,按韵逐条详证。 相似文献
18.
《词林韵释》是一部是关于近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著作。其声母系统相对中古时期已经大大简化,只有20个声母。声母简化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就其中一些声母的合并情况进行探讨,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希望能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在音义匹配上存在大量失误。一是把不是用来注音的直音误认为是用来注音的直音,一是把不是为字头注音的音切误认为是为字头注音的音切,一是把异义异音字的音义搭配关系弄错了。 相似文献
20.
张金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2):16-21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新、旧《五代史》的研究大体包括“史法”和“史事”两部分 ,“史法”部分主要考察新、旧《五代史》的史料来源、体例、书法 ,评论其优劣得失 ,揭示其文献价值。“史事”部分主要是排比分散的材料 ,进行归纳和比较研究 ,从中抽象出重要历史事件和重大问题 ,探讨其政治得失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 ,揭示其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