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济决定论”、“伦理气质论”、“道德立法论”,是20世纪形成的关于伦理—经济关系的三大理念。三大理念具有共通的哲学特质:“原子的观点”;“道德世界观”;“本体思维”。它们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是20世纪诸多文明疾痼像生态危机、价值霸权、文明霸权的形上原因。21的文明需要进行关于伦理—经济关系方面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这个转换的基本内容是:由“原子的观点”到“实体的观点”;由“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由“本体思维”到“生态思维”。籍此,建立和确证文明体系的多样性,文明主体的实体性,文明合理性的生态辩证性。“伦理—经济生态”,就是伦理—经济关系的“第四种范式”;“生态论”,就是伦理—经济关系的“第四种理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中国佛教伦理对印度佛教伦理的继承和发展出发,分别从人生论、果报论和心性论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佛教伦理旨趣的依据、伦理价值的基石和伦理自觉的根源,从而较完整地描述了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构架、机制和功能,确认了中国佛教具有浓厚的社会伦理色彩。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将中国佛教的伦理原则和以“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为核心的修为德目条分缕析,将其与世俗伦理规范相融通,并且探讨了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驰名中外的大足石刻中,论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形式之特殊,首推宝顶山摩岩造像。宝顶石刻建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约公元1179——1249)。主持者系南宋一代大阿阇黎赵智凤。宝顶山为其故里。赵精通三藏、尊崇儒术、洞悉民俗,故将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认识论、修持方法与儒家之伦理,理学之“心性”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集中在“轻重论”与“善因论”的论争中,并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体制。“轻重论”与“善因论”的长期互动、融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综合辩证思维模式的特点,强调经济政策调控的同时还要注意相关的政治、伦理等问题,推动政府与市场互为支撑、相互协调,有力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和思维模式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超越,也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道学。道学原本儒学,尊崇孔孟,但它在儒家伦理政治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以“天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却是原始儒学(传统儒学)所没有的。道学至南宋经朱熹充实光大,是为理学。理学与北宋道学亦有不同。其特点之一,便是吸收了北宋周敦颐的太极阴阳五行这一套宇宙生成论。其中“太极”被朱熹解释为  相似文献   

6.
论魏了翁词谢桃坊中国儒家学说发展至北宋中期,在新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这个新儒学派曾自称“正学”、“圣学”、”道学”,南宋后期终于以“理学”的名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并确立为统治思想[’。理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在南宋时虽然数次遭到压抑与...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有三种人性论——以李贽、顾炎武为代表的基于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人必有私”论,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继善成性”、“习与性成”与“性日生日成”的辩证、发展的人性论,以颜元、戴震等为代表的“气质之性一元”论。这三种人性论为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现代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新伦理学的基本精神是:一切伦理原则必须奠基在人的感性生活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符合人性的伦理的规范与引导,人性的完满与光辉才能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林平 《河北学刊》2002,22(4):16-20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是以儒家经济伦理为核心 ,以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家思想中所蕴涵的经济伦理思想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它包括“生财有道”的生产伦理、“交往有信”的交换伦理、“取予有度”的分配伦理、“用财有制”的消费伦理四个组成部分。传统经济伦理中确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伦理要素 ,但它毕竟是在宗法制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对传统经济伦理我们只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 ,才能使之有益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与伦理结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结合?”或者说“经济与伦理结合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在理论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从现有的理论成果看,较为典型的观点有“伦理决定说”、“理性选择说”、“道德立法说”、“经济内生说”和“利益中介说”。这些观点都是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去探索经济与伦理结合的本质,把经济与伦理结合所构成的整体的本质不是还原为“经济”就是还原为“伦理”,不仅没有实现经济与伦理的结合,反而造成了它们实质性的分裂,从而使理论探讨陷入了困境之中。本文认为,经济与伦理的结合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去探讨经济与伦理结合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0.
屠承先 《文史哲》2001,(5):69-74
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倡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特色的“心即理”的宇宙本体论 ,决定了他的“人心本善”、“恶自偏失”的人学本体论和“格物致知”的功夫论 ,并且最终决定了他的以“简易功夫”发明本心的本体功夫论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态经济发展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伦理动因和伦理价值。如何构建“生态产品”的伦理评价体系,构建“清洁生产”的伦理调控体系,构建“生态经济”的市场伦理体系,事关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和前景。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培育一种与生态经济相适应并能促进其完善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中西哲学伦理方向的分异——孔子“仁”与苏格拉底“善”的比较分析刘彦生中国哲学伦理与西方哲学伦理在历史行程中各自向着两个方向展开。孔子的“仁”学和苏格拉底的“善”说曾分别深刻地影响着中、西伦理观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孔...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2001,(4)
陆晓禾在《河北学刊》2 0 0 1年第 3期撰文《中国能为“全球经济伦理”做什么》指出 ,“全球经济伦理”指的是人们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 ,它是受到多元文化经济传统支持的“交迭共识”。从中国角度来看 ,全球经济伦理应该是受到中国伦理传统支持又为世界其它国家和文化传统所认可的经济伦理。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是忧心忡忡地旁观“朝全球经济伦理”发展 ,担心“全球经济伦理”的西方化 ,而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伦理建设 ,争取中国在全球经济伦理问题上的发言权 ,把它看作是我们不可让与的权利。同时 ,参与是必要的形式和途…  相似文献   

14.
《新民说》是梁启超 2 0世纪初发表的以“新民”为意旨的文章结集 ,内中集中体现了他的伦理思想。在《论公德》等章节中 ,梁启超对旧的礼教纲常进行了批驳 ,力倡“道德革命”之说 ,充分意识到伦理道德在文化更生和转型过程中的深在效用 ,直开五四先声。但在《论私德》等章节中又对自己的“道德革命”论进行了自我消解 ,他的犹豫正体现了近代士人伦理嬗变的艰辛。在《新民说》中 ,梁启超始终贯穿了一种道义论的伦理关怀 ,对德育与智育的不平衡发展深表忧思 ,极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祥 《中州学刊》2022,(10):89-9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新发展阶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对经济行为理念、价值目标、发展原则、主体责任作出伦理考量。在经济行为理念上,强调既要抛弃“理性自利”的经济动机评价及其造成的扭曲财富价值观,还要抛弃“效率崇拜”和“效用分配冷漠”的经济效果评价等错误理念,使经济行为符合伦理应当。在经济发展价值目标上,强调基于“效用分配”和“增量的社会价值”以实现“美好生活”。在经济发展伦理原则上,强调坚持“公平正义”以维护经济和谐发展,坚持“包容性增长”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拒绝“丛林法则”以维护经济体健康。在经济主体责任上,强调经济活动主体尤其是企业家和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应有更高的责任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6.
邓子勉 《兰州学刊》2006,(1):98-100
对两宋词体派的界定,一般认为是始于明人张铤,后人多主此说。应该说论宋词之体派,始于南宋。南宋时期奢谈诗歌体派,而论词之体派,就是濡染这种风气的结果。自北宋以来,于《花间词》外溢出的词风不只其一,而析宗别派,叉是南宋文坛的风气,尤其是对诗派的论争,作为“诗之馀”、“诗之流”的小词,也就被包容其中了。南宋论词之体派,主要涉及有白石衣钵和传承东坡两家,而点击苏轼的频率较高,情形也要复杂得多。苏词的反传统性为南宋词坛所青睐,除此之外,词为亡国之音的诗教观、词的雅化运动、道学家的参与等,更是左右南宋词学体派观趋向于反传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由“允许论”、“补充论”到“长期存在和发展论”,再到“重要组成部分论”的发展过程。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主题的“双思”教育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即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出方向,思出信念,思出精神,思出动力;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努力实践社会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李延仓 《青海社会科学》2007,(2):120-123,145
明中叶以来,理学发生了转向。其“理气”论从理主气从、理本气末、理先气后转向气为本;其“格物”论的伦理意涵逐渐弱化,而表现出重视科学探索、习行致用、实事实功的倾向;其心性论由扬性抑气、化情从性、以道心宰制人心向自然人性论发展。气论、格物论、心性论的转向体现了理学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从修身到经世、从崇德到重情的转向,因而使社会思想得到了启蒙和解放。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自工业化以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传统粗放武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革命.它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内容的“3R”原则基础上,其运行包括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次,构建了经济——生态——社会诸关系和谐发展的链条,催生了诸多新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诉求.循环经济深蕴的整体性价值原则、可持续发展价值原则以及新的生产伦理与消费伦理理论,构架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20.
经济伦理是伦理道德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它所贯穿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如何实现经济合理性与伦理正当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经济伦理为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道德基础;经济伦理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支持;经济伦理推动统筹兼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