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林飞 《社会学研究》2007,22(2):180-183
一、结构的稳定性是最大的稳定性我国社会学者在研究社会稳定的过程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结构的稳定性是最大的稳定性。为了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首先需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10年前,我在《中国经济奇迹的未来与政策选择》一书中指出,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社会结构最稳定。当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程度就会大大缓和,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中等收入者的生活方式就会推动与稳定消费市场,从而有效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繁荣。现在看来,这种视角可以继续开拓。社会结构和谐是社会和…  相似文献   

2.
在任何一个社会,权贵阶层和贫穷底层的界定都不成问题,这是两个必然会存在的阶层。只有中产阶层,连有没有都会引发争议,需要厘清,因为"中产阶层"的含义并非仅仅指处于社会结构中间地位的人群,除了这个卡在中间的位置之外,还得有一个更重要特征——富庶,起码是小康,这是“中产”这个命名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埃及国际劳工移民主要是那些出于工作需要而暂时居于国外的移民,他们大多来自埃及社会的中间阶层和中下阶层。在移民过程中,埃及国际劳工的财产、收入大幅增长,职业地位获得一定提升;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重要变化;中下层人群逐渐跻身社会中间阶层,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国际劳工移民虽已成为埃及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但仍不足以成为构建埃及现代社会流动模式的主要基础,其消极影响主要包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埃及农村社会公平的实现;对埃及失业问题具有双重影响;阻碍了埃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另一个主体是国民消费,国民消费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动力。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更是促进再生产的起点和动力,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处于一个中间位置。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篇文章立足于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益,以及国民消费的水平,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希望本篇文章可以给相关人员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消费主义是当今中国社会最有势力的意识形态,它真正的关键在于:消费不只是一种手段,它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目的。整个社会的重心从生产转移到了消费,以消费来决定和调整生产,而不是像计划经济年代那样,由生产来决定消费;对个人而言,个人的工作、劳动都要在消费活动中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或者说,消费也具有了生产能力,它生产着消费者的地位、身份、价值、尊严等等。近年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找到了最适宜的温床,那就  相似文献   

6.
借鉴消费社会学分层理论,在全球化视野、中国社会转型和阶层结构定型的大背景下,观察和分析家庭经济状况阶层化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根据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统计方法,经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提供的,其家庭经济状况分层化;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观念与其家庭经济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呈现分层化。作为家庭消费的延伸,大学生消费分层是社会分层的缩影,家庭消费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张翼 《社会学研究》2016,(4):74-97,243,244
本文利用2013年CSS数据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消费倾向进行分析,发现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但受收入约束,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将消费进一步区别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之后,显示的趋势是: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新中产阶层与之相反,其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发展性边际消费倾向却很高。由此可见,在顶层设计居民消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要在生存性消费上瞄准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在发展性消费上瞄准新中产阶层和业主阶层。  相似文献   

8.
对与常规政治相对的对抗性政治的研究分为以西方世界为对象的社会运动研究和以第三世界为对象的革命/抵抗研究。斯科特与底层研究学派同属后一种,均关注第三世界底层,从葛兰西承继颇多,以书写未被书写的反抗史为学术使命,拒绝底层无政治的偏见,分别以公开政治vs.底层政治、公民社会vs.政治社会两分法划出与精英政治不同的独特底层政治,同时提升了政治的复杂性与底层的复杂性。在研究意识形态支配时,二者都回应葛兰西关于底层被霸权、没有独立统一的意识形态的论断,强调底层意识的独立性;在对底层抵抗行为的研究上,都意在克服关于底层的理论中成长史和悲剧史两种偏颇。但两派理论的区别在于,前者视底层为有统一意识形态而无公开行动,后者视底层为有公开行动而无统一意识形态,即对两种偏颇采取了不同的克服方向。  相似文献   

9.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当系统中的要素完整、系统之间能相互支持和有效配合时,整个系统就处于稳定与平衡状态,社会就能实现良性运行。当系统的要素缺失或结构出现缺陷时,系统之间就不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系统的均衡将打破,系统中的部分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社会就会出现冲突,出现病态,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精英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士绅和专业知识分子是两个重要群体。1933年河北定县成为县政建设实验县,当地士绅与主持实验县工作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之间的激烈冲突随之爆发。该类型社会冲突以士绅阶层的抱怨、污蔑、制造负面社会舆论为重要特征,反映了士绅阶层在农村社会和乡村建设中权力地位的边缘化。士绅阶层地位的没落,表面看来是平教会在乡村建设中刻意通过组织创新扶植农村青年参与乡村建设,致使士绅在农村社会权力结构中大权旁落,其结构性原因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士绅阶层在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经营高利贷活动,大量占有农村土地,与农民发生严重的经济利益冲突,致使社会负面评价增加;二是国家在县域单位推进现代化的意志受到士绅阶层的阻碍,平教会冷落士绅实际上代表了国家与地方社会在现代化问题上的角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工业社会催生“新中间阶层”在西方社会理论中,“新中间阶层”是和“旧中间阶层”相对立的概念。“旧中间阶层”通常指产生于前工业革命初期的诸如小农、店主、独立经营者等小资产者和自雇者,他们依赖自己借以谋生的财产所有权独立经营。对于“新中间阶层”的界定,在不同学派的理论中有不同的解释。不过,研究者们对“新中间阶层”的特征在一些方面仍取得了共识:1.职业构成以脑力劳动职业者为主;2.具有较高学历,接受过专业化训练;3.以工资、薪金谋生的被雇佣者;4.程度不同地拥有对劳动过程的直接控制权,对社会公共事务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郝文华 《现代妇女》2014,(11):435-435
明代前中期,国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程朱理学",但是此学说逐渐变得僵化,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新阶层对文化思想也有了新要求。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得到了发展,其后的"泰州学派"提出了人性解放的观点,标志着明代启蒙思潮的出现。稍晚时期的法国,在经历过中世纪神学压抑人性,崇尚宗教的思想统治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也要求"人性解放""以人为本",法国启蒙思想也应运而生。这是巧合吗?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试分析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异同,以及背后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一个社会往往在两种情形下会产生深邃思想,一种情形是,当社会处于灾难期、经济处于萧条期、国家处于危险期,各种社会思潮会涌动,它们会高度关注国家、社会的未来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思想;另一种情形是,当社会处于经济繁荣期,社会成员的物质诉求得到相对满足,对物质之外的诉求就会提上日程,从而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时,各种社会思潮会处于高度活跃期,也会形成相应的思想。显然,当今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也正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 ,是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社会分工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我国 2 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 ,使原来僵硬的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松动 ,人们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迅速变化。在这一剧烈的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 ,作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坚力量的中间阶层的悄然崛起 ,正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中间阶层作为我国新兴的阶层 ,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相对独特的社会要求 ,因而是影响社会结构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中国中间阶层的规模、构成和社会特性中间阶层介于富有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 ,其划分的标准主要…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政界、学界热议的重大主题。这一主题归属于中央近几年启动的“社会建设”系统工程。社会建设是改革路线图中紧随经济主题之后的“深水区”课题。在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中央突出了“民生’之维,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更加普遍可获得的社会保障,在疏解社会矛盾、弥合阶层冲突、强化再分配正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处于基础保障层次的“民生”并不能够解决由于制度不完善带来的利益侵害与社会失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社会各个阶层的固化趋势渐趋严重,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上最大的拦路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广大的新世纪底层青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踏上历史舞台,展开各自的人生传奇。当代底层青年面对着日益严峻的阶层固化态势,他们的崛起之路变得愈加坎坷和艰难。他们要破茧而出,打破阶层藩篱,实现逆袭,获得职业成功,必须把握该阶层的特点、构成,并依赖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努力,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奋斗和坚持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一代农民"有分化无分层",当前中西部二代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代际分化与城乡分异构成其基本逻辑。其中,代际分化取代了人口分化成为农民分化的主导机制,城乡分异取代了村内竞争成为农民的阶层表达方式。随着二代农民主导的中间农民大量进城,城乡两套社会系统正在逐渐被一套阶层分化的逻辑统一起来,从二元走向整合;大量中间农民家庭正处于半城半乡的过渡阶段,进退不再是选择,而是成败与身份的标志;新的认同、阶层结构和社会秩序正在诞生。在农民家庭弹性城市化路径和刚性城市化需求并存的情况下,农村和中小城镇共同构成基层社会的缓冲区与稳定区,应一方面确保农村发挥基本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小城镇建设,让农民有村可回、有城可进。  相似文献   

18.
《职业》2004,(9)
提供55年中国社会阶层流变详细数据预测未来10年职业流动变化最强趋势 四大发现: 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已改变 经济增长对中高层职业的增加有相当大的影响 未来8至10年,中国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社会中间阶层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 GDP持续增长.中国社会酝酿结构巨变  相似文献   

19.
高峰 《城市》2014,(3):57-60
正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会明显增高。我国在2008年就已实现了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这就意味着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已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但在文化消费有所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文化消费市场乏力的问题,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3年11月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显示,我国内地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20.
当知识者吃着“底层”的乳汁长大,靠同情“底层”、研究“底层”、拿“底层”说事儿起家,摇身一变成为“高层”的时候,他们反而成了最脱离“底层”的人。似乎“底层”渐渐成了一种遮羞布, 来掩盖知识分子越来越暧昧的自我,要么就是一块敲门砖,用来敲开知识世界的名利之门(也是虚无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