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容本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91-96
历史学者出身的张承志以其深厚的创作实力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其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辽远而开阔的艺术视野,痛苦而坚忍的主人公形象,酣畅淋漓的心理剖白,醇美浓烈的诗意创造. 相似文献
2.
容本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1):94-98
张承志自创作长篇小说《金牧场》之后,进入了其创作道路上的转型期或过渡期,这一时期,他相继创作了三部中篇诗体小说,对小说创造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体现出了作家强烈的前卫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容本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2):101-105
中篇诗体小说《错开的花》是张承志对伊斯兰神秘主义所作的一次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演绎和诠释,也是作家神秘主义思想在文学实践中的一次成功流露和宣扬。通过探析作品的深刻内容和创作特色,可以发现张承志主张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膜,促进多元文化相容相生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4.
容本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3):84-90
《心灵史》是一部溶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的辉煌壮烈的民族史诗。在这部深沉凝重的奇书中,张承志不仅第一次披露和揭示了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鲜为人知的“血脖子教”——哲合忍耶的隐秘的历史、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同时也为自己寻找到了心灵的最后皈依。 相似文献
5.
云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铸就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强烈的自然审美感受,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少数民族女作家们以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对边地女同胞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通过自然、女性的书写,表达了强烈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理想的内心诉求。在文学书写中从民族文化的根系上寻找摆脱生态困境的出路,建构诗意栖居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6.
黄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Z2):171-172
广西作家东西、鬼子都比较关注弱势群体,他们笔下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无奈,并从苦难的人生当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从创作心态、主题内涵、哲学意义三个方面来比较东西与鬼子弱势群体题材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苗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145-151
所谓复杂叙述是指在叙述文本内部各种意识形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对话机制等叙述问题.知识话语主体、民间话语主体与女性话语主体彼此争夺叙事优势,从而生成三种含混策略含泪型复杂叙述、惊恐型复杂叙述和怨恨型复杂叙述.叙述者在意图表述过程中其潜意识的波动轨迹总是不肯向既定的意识形态规则靠拢,总是有一种远离的趋向,进而导致价值判断上的混沌行为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聋子的耳朵》[1]是张承志第十本散文集,收录作品37篇。在《编后跋语》中,他将这本散文集与《一册山河》、《谁是胜者》作了一个比较,认为略逊色于前二者:“比起前一两年,它虽然也笔触探及了许多领域,却没能获得《一册山河》那种休养于学术的快感。同样,尽管也竭尽全力,喊出了几声对新帝国主义的抗议,却不能像《谁是胜者》,置尖锐于学问、亦批判亦说理。”实际上,《聋子的耳朵》立足于深厚学养,在“置尖锐于学问、亦批判亦说理”方面比《谁是胜者》或许要更为突出一些,如集子中所收《地中海边界》、《无助异类的亲戚》,阐释“伊斯兰屏障”… 相似文献
9.
作为满学研究的一部力作——何晓芳与阎丽杰等五位教授主编撰写的《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研究》适时地开拓了一个新的满学研究的空间,它勾勒了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轮廓、总体趋向和演变规律,厘清满族各种民间说唱艺术之间纵横交错的、融合与分化并存的复杂关系。此著作学术视野开阔,结构严密而细腻,既有对满族民间说唱艺术整体性的观照与总结,又不乏对满族曾经辉煌一时的各种说唱艺术发展的源流、走向和个性风格等方面具体而入微的梳理和剖析。在全局性的统摄与驾驭、源与流关系的细节性追寻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诸位作者缜密细致的用心和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作为美学研究对象来说,就像是一件艺术品.针对城市审美对象自身的特点和意象这一概念本身的特征,以城市审美意象为切入点对城市的审美进行分析和研究,思考当今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美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城市文本和意象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而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契合,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一个伊斯兰的男子 ,其实他心中的洁癖就是他的宿命……———张承志在物欲膜拜、人文精神疲弱之际 ,张承志也和一切有良知的其他中国文人一样挺身而出 ,大力提倡“清洁精神” ,但却遭遇了空前的误解 ,甚至人格诋毁……因此 ,从“清洁”一词入手来对“清洁精神”作学术性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文化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历史过程——论张承志的文化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以来,我们无法以确切的数据统计,到底有多少批评家和作家被淘汰“出局”。尽管他们还在不断地写作,在国内报刊杂志上不断地发表文章,但他们的文字恍若隔世的历史遗物,很难再唤起世人的激动和憧憬。同样是从80年代过来的作家,张承志却没有被历史的岁月所磨蚀,他在90年代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化批判倒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对 相似文献
13.
《野草》和《故事新编》是张承志最喜爱的鲁迅的两部作品。尽管张承志没有专文讨论这两部作品,但在他的散文或学术随笔中,曾多处涉及。张承志的解读或阐释包含有三种因素:第一,个人真实、深切的体验;第二,回到鲁迅作品原点;第三,研究鲁迅作品的参照即不变的世相和不平的世间。这是对鲁迅作品生命力的一种积极延续。 相似文献
14.
杨成志1941年发表的《边政研究导论——十个应先认识的基本名词与意义》一文,对边政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作了精到阐述,揭示了边政研究的内涵和思想背景,强调了边政研究与民族学的密切关联,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学的现实关怀及努力方向。对比吴文藻《边政学发凡》及参照时人关于民族学与边政研究关系的论述,可看出当时学界致力于国族建构和边疆建设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16.
吴晓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1):43-48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印度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开始了一个私有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为国家所推动,各邦政府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又存在着控制和反控制的张力.以此为基点,追踪了围绕自筹资金专业学院的争议和冲突在南印喀拉拉邦的演化态势,从中探析不同的公民社会成员(机构、组织和个人)与市场和国家的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7.
《西北民族研究》2021,(1)
从人类学对于物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人类学不同理论学派对于人(subject)与物(object)关系的认知/理解有差异。早期物作为人类社会的附属物/生产物,作为一种主体之外的客体存在,是一种分离的物;马林诺夫斯基时期的库拉圈研究,象征着财富、社会地位的贝壳在库拉圈中的流动构建出人的整体社会特征,此时的物即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认识论的人文转变,象征主义兴起,在借助物的符号意义来阐释人类深层结构的人类学研究时期,物消失在主体的意义构建之下;20世纪80年代之后,物的主体性凸显,传统的物进入现代世俗世界,对物的认知转向物与主体相融的阶段,而后愈走愈远,进入到消费之物与物化之人的异化阶段和多元主体的本体论探讨阶段,尝试对自然和文化范畴本身进行理解,而避开主客体之间存在的认识中介。本文从认识论的视角梳理西方人类学对物的研究的历程后,认为这一研究的根本是人对于本体/客体、人类社会/自然世界等知识的重构以及认知途径的不断探索与反思,所呈现出来的碎片化的知识地图恰是后现代西方社会理论认知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8.
诗歌、歌曲和舞蹈作为交流的工具,超越了音乐的诸多限制.它们在传达某种信息上所需要的那种转换,实质上是以数字来表示的.本文所介绍的诗歌、歌曲和舞蹈的数字原则的应用,极好地说明了它们有着明确规定的数字人类学根据以及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武术传说是民众用他们的话语系统诠释武术的产物.对于民众而言,涉武信息传递于口碑,口碑叙述的重点是武术事件,武术事件时空传承与传播的终极形态往往演化为武术传说.自事件而传说的过程,也是武术传说叙事功利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印欧文明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杜梅齐尔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三重功能论.其晚期作品《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的研究表明,三重功能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但主导了早期印欧社会的神话叙事,也融入于其后世的历史书写和文学创作的题材中.通过论述第三功能神的属性特征,以及不同功能神的魔法等级关系,在说明印欧文明是如何想象完整社会之构成的同时,该书也充分展现了杜梅齐尔晚期成熟的学术思想面貌.围绕此书的研究,本文将大致梳理杜梅齐尔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并就当代社会科学如何认识其理论学说的启发意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