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丹丹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57-59
平行关系是国家谱系与社区空间发生关联的机制线索。然而,这个包围社区的外来的国家魅影,替换为户外的陌生的野鬼的造访,说是一种“国家的谱系学”。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野鬼是一种空间的中介,弥合了社区与国家之间的物理关系,人们在喂养、哺育的生育经验中既诓骗鬼,又招待鬼,直到将其送走……正如作者所说:驱邪仪式是一种精妙的精神艺术。驱邪仪式负担着责任与压力、威胁与恐惧,也许,与傈倮坡的人一同加入送行的路线,为的是接受特殊的仪式治疗,放开记忆之手。 相似文献
2.
滕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视角来呈示现实、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书写底层经验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大多以转型时期的焦点、难点问题为背景,冷峻地叙述底层特有的痛感经验,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传达出话语的多个意义向度.以文化学、叙事学的角度寻绎<寻死无门>,其叙事所建构的底层经验中的多个意义向度统一于对社会转型合法性进程的理性认识及对底层真实窘境关注的吁求两方面.底层叙事 实质上已显示出通过底层经验中生存伦理的呈示来进一步建构作家自己话语伦理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周刍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37-40
楚荷新作《狗崽王三》通过主人公狗崽王三的自叙,以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形式,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普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痛苦,体现出作者对转型时期沦为牺牲者的底层民众命运的真切同情和对他们未来出路的严肃思考,是楚荷进行底层叙事的又一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4.
罗冬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5):14-17
《青年结》以单纯直进的故事与朴实迅捷的叙述,写出了底层命运的艰涩,也写出了当下社会生态的严峻。主要人物形象赵大春身上最为鲜明突出的意识是对自我尊严的
维护,但因自我与时代的种种问题,让他的诉求失落。这种失落蕴藏着深沉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5.
邹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
布迪厄的空间理论建立在其对传统的主客观二元对立论的超越之上,他认为社会空间是一种"关系的系统".在社会空间里位置上接近的行动者,拥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群体与阶级以此为基础得以建立.而行动者在空间中的位置取决于他们的资本总量及不同资本的比重.从静态角度来看.空间即场域,其与"惯习"存在建构与制约的双重关系.此外布迪厄通过对社会空间与"阶级"概念的论述,使社会学的区分性研究从垂直层面走向水平层面. 相似文献
6.
尹杰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160-161
《时代的丰碑———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与历史条件》一书 ,选题新颖 ,视角独特 ,内容丰富 ,可读性强。其研究方法、框架体系的建构都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葛剑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8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是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倾注30余年心血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其内容之完备、考订之精审、绘制之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和疆域边界等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他所确定的关于历史中国、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自治地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中国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小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2):59-63
当代美国作家多克托罗的后现代历史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主要叙述策略是"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兼有其他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小说把虚构和事实杂糅,虚拟与历史并置,用语言结构来建构现实,不仅挑战历史话语的特权地位,也更为逼真地再现了历史真相。文本重述历史,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做了多方位的批评和嘲讽,面对当下,旨在未来,是一种成功的历史重构。 相似文献
9.
滕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3):91-96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视角来呈示现实、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书写底层经验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大多以转型时期的焦点、难点问题为背景,冷峻地叙述"底层"特有的痛感经验,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传达出话语的多个意义向度.以文化学、叙事学的角度寻绎《寻死无门》,其叙事所建构的底层经验中的多个意义向度统一于对社会转型合法性进程的理性认识及对底层真实窘境关注的吁求两方面."底层叙事"实质上已显示出通过"底层经验"中生存伦理的呈示来进一步建构作家自己话语伦理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的产生时代、本事和作者考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增文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木兰诗》产生于隋末唐初。《木兰诗》的本事当与诸多方志书中所记载的隋代营廓镇魏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有关。《木兰诗》的第一作者当是魏木兰本人。 相似文献
11.
以中美两国的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和《时代》的封面报道为研究对象,着重对《中国新闻周刊》和《时代》关于中国"冰灾"报道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角度归·纳两份刊物的报道特点。以期从差异中找到差距,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中国主流新闻周刊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弋璇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7-121
美国当代作家安妮·普鲁的长篇小说《船讯》讲述了一个纽约"三流记者"奎尔的心路历程。奎尔的生活中充满失败,在经历父母双亡、妻子背叛的苦难之后,他携女儿和姑妈一起回到祖居地纽芬兰,从此开始了逐渐发现自我进而建构自我的艰苦历程。以小说中的绳结意象为线索,能够揭示出主人公通过空间移位重返家园,并借助对记忆的开启、述说、解脱获得自我主体认同的内在主题。 相似文献
13.
程继龙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5):99-103
《挽歌与纪念》是阎志很有影响力的一首长诗。此诗以哀婉的笔调记录了个人成长历程中的渴望与遭遇,描绘出了中国城乡社会令人担忧的整体图景,上升到了时代寓言的高度。寓言化的写法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在叙述方式、象征指向等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15.
自古以来,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问题就一直是困绕着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常常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研究过中国救荒史的邓云特先生就曾指出:"我国历史上累次发生的农民起义,无论其范围大小,或时间的久暂,实无一不以荒年为背景,这实已成为历史的公例."[1](P105)多少个王朝也就是在这些灾民、难民生存无着铤而走险的起义中衰败和灭亡. 相似文献
16.
叶淑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101
张承志的《心灵史》以历史人类学的视野书写哲合忍耶教派的宗教文化精神的发展史。在书写方法上,《心灵史》以历史民族志的书写方法将历史文献与“历史田野”相结合,并以历史想象描叙历史情境。《心灵史》不是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它沟通了历史、人类学和文学,形成了一种复合型文本。 相似文献
17.
李丹玲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96-100
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中性别与空间区隔的关系:由于父权社会里既有的性别分工和性别气质刻板印象,玛丽被局限于女性化的私人空间里;私人空间也再现和强化了玛丽的弱者地位,阻碍了她掌管自我命运的潜能.性别与空间区隔之间互为影响和加强,而非表面“自然”而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叶淑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69
当代历史小说出现一种以某一族群历史为对象,会通历史、人类学和文学复原栩栩如生的历史图景,探究族群文化精神的叙事作品。赵宇共的小说《走婚》、《炎黄》即对华夏远古历史进行了复原,体现出历史民族志书写的性质,有较严谨的知识性,并对华夏文化精神的根性进行了多方位探索。同时,小说把知识的表达转化为文学意象,将知识性蕴含在想象和虚构的小说世界之中,对上古先祖生活的描写有血有肉,有较高的文学审美性。 相似文献
19.
杨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100-106
在《色·戒》独特的空间中,充满着二元对立之间的矛盾。张爱玲将个体生命在感性空间(色)与理性空间(戒)、人的自然属性欲望空间(色)与社会规范空间(戒)、国家空间(戒)与个体空间(色)、革命空间(戒)与欲望空间(色)之间的关系书写得淋漓尽致。在《色·戒》的空间中,男性和女性的情爱伦理观念在战争空间背景下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和交融。对于生存与死亡,拯救与沉沦、妥协与抵抗有着深刻的思考,读者在战争的异化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的艰难性,以及对自我的认知的迷茫性等。张爱玲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战争体验出发,对沦陷区的上海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了建构,在战争风云的城市空间中,来解析王佳芝的生存处境和人性特点,还原王佳芝欲望生成的过程,展现灵肉结合与分离的挣扎与苦痛,深掘了宏大的革命英雄话语下的人性的挣扎和斗争。她对战争的独特的观察和体验,对于城市的感知、想象与呈现,都使这篇小说在人性的思考上闪现出迷人的光芒和色彩。 相似文献
20.
林长洋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7-112
多克托罗是关注历史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以历史与虚构糅合的方式再现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面貌,拷问历史的本质,解构上层社会营造的奋斗、成功和进步的历史神话,重构下层群体被压榨、被排斥的艰辛历史境况。通过对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小说反映美国历史的一段真实岁月,也折射当代美国社会政治问题,体现出作家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