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层规划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规划控制。本文试图从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的界定切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理解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市民共同享有的基础性公共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承担着服务日常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城市公平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职能,其背后更是映射了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迁的基础动力和深层影响,是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基于社会属性思考,城市公共空间扮演着社会形态的物质载体、公共领域以及自由权力的对话场域等多重角色,通过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交互关系透视,健康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持续促进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良性互动,将空间权力向社会回归,以此捍卫城市公平正义,让城市公共空间从分化加剧的发展状态沿着良性发展轨迹走向善治。结合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城市治理目标,在梳理健康城市理念发展脉络与公共空间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与治理内涵分别做出阐述,进而以健康城市治理为导向,从规划意识转型、规划体制建设、规划研究拓展3个层面系统论述公共空间规划的具体响应途径,指出结合城市治理内涵开展公共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的时代所需,是对城市现代化治理目标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3.
浅论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空间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设计的,这些人是具体、富有人性的个体。环境以人为本是当代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强调研究城市空间中的人性化场所,以及如何创造符合人性化、美观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更重要的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公共”这一概念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题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的英国社会试图强化公共空间的性别区分。男女领域分离观念就是把公共空间留给男性的思想意识形态,试图把女性排斥在公共领域以外。19世纪的英国女性逐渐获得了一些与男性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展示场所;商业利润驱使的公共空间;专门女性公共空间,特别是女性专用厕所。,女性可以享受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非常有限,而且享受这些公共空间有时间的限制,离平等地享有城市公共空间还很遥远漫长。  相似文献   

5.
论城市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与进步程度的标志,公共物品运营高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公共物品范围及规模的确定、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等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业已进入建设、运营与深化管理并重的新阶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运营中,政府、市场利益群体和居民之间冲突与合作并存,城市公共空间公共价值的实现遭遇困境,影响城市整体优化发展,公共空间治理成为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创新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与论证,旨在基于城市公共空间合作治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认识所在,强调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治理模式,积极应对和解决城市公共空间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评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定义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分析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属性,并建立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某滨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认为:构建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科学评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城市规划国家标准与规范中没有明确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配置规范和量化标准的现状,给出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提出了规划设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时应遵循的原则,借鉴国内外某些城市的经验,提出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总体增置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总体增置综合评价的模型和评价标准,对于科学的衡量和评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真实总体规模以及城市是否需要增设新的公共开放空间,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性干扰使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诸如被资本挤压、规划失衡、华而不实等现象,带来了公共空间与人际交往的割裂。健康城市理论主张人与城市要素之间互相支持,建立可持续关系以构建优良的人居环境,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拓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把握健康城市建设的三个维度,贯彻需求为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规划前提,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互联网思维,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并健全公众决策机制,使公共空间真正“源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我国城市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以公共艺术规划推进城市人文景观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艺术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艺术在推动人居环境的人文景观构建方面有许多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公共艺术规划是构建城市人文景观体系的重要措施,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园林绿地建设中将公共艺术纳入专项规划存在必要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践,探讨了公共艺术规划的工作框架,规划的性质、实施主体与参与方式;指出构建城市公共艺术人文景观体系对塑造城市人文内核和地域特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以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认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了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等三方面的认知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开发与利用的总体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反映出我国当前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和安全监测预警等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认知问题,从公众本身、政府机关和监测技术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对引导公众提升自身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专业素质、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进程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落实工作等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是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千年古都北京而言,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空间秩序反映了国家政治制度和结构。北京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必然要求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公园的建设与开放是北京近代城市公共空间拓展的集中体现。同时,以公园开放运动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也促进了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层面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受学术界与大众关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二者的融合既有“工具技术”层面的融合,也有“内容价值”层面的融合。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出发,结合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前沿成果和中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诉求,探索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与内在契合性,捕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新媒体艺术的更新意涵,寻找城市公共空间与新媒体融合的策略和创新之道。研究认为,加强宏观设计、开展系统研究、艺术化处理二者融合关键问题等策略是加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媒体融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简要综述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对策研究、城市道路外部性及城市交通产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生产、空间冲突的理论,福柯关于全景敞视建筑体现权力关系的观点,以及科斯的产权理论,能够为研究城市公共交通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基于交通便利性权利和空间便利性权利分析,得出轨道交通枢纽车站高强度开发法则和城市副中心形成法则.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配置,必然要对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群体的交通便利性权利和空间便利性权利进行制度性安排,并使这种权利关系通过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空间中得以实现,而出行结构是城市空间权利制度安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建筑的物质存在,也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容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应该具有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视野:一方面重新点燃乌托邦的激情,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探索与创造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空间内容与空间形式,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超越现实,追逐幸福生活的乌托邦之梦;另一方面则以意识形态为引领,将矛盾、冲突、混生与挤压的多元空间融入有机和谐的公共空间之中,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再生产重构现实,展现意识形态在创造幸福生活过程中的无限潜能。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用地的日趋紧张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程的加快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损害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当下对于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讨论理论丰富,但鲜有涉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损害问题的的研究。结合当前生态损害的探讨,比较分析国内外相关救济制度,有必要建立生态损害的事前防范机制。国家层面要确立全面赔偿的原则,建立生态损害公益诉讼制度,生态损害赔偿评估制度,并建立地下生态损害赔偿专项基金,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损害的救济提供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博物馆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疏离现状,从博物馆职能、城市空间、城市发展与文化磁场效应等几个方面,探讨博物馆与城市的辩证关系。提出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应该发挥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优势,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城市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乡村空间均衡布局已是衡量乡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然而,基于乡村发展实践发现,乡村发展仍存在人口空间的离农不离村、土地空间的无序使用、产业空间的利益分离以及公共服务空间的布局失衡等分异问题。究其原因,乡村发展空间分异的形成与乡村发展结构的变迁有着直接联系,多重压力下的理性选择、乡村土地规制措施乏力、农民难以共享产业收益、乡村公共服务的城镇取向等都是导致乡村发展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文章由此提出以机会公平双向保障农民进城返乡、以规范管理完善乡村土地使用规制政策、以价值共创构建乡村产业利益共享机制以及因地制宜地打造富有乡村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治理策略,以真正破解乡村发展的空间分异以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