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当前的现实状况中,身体因我们对身外种种他物的追求,或累于世或被窒息或被过分张扬。面对这种种境遇,身体作出了自身的反映,以自我的毁弃或自我的放逐来反抗其所遭受的种种暴行。面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以往所采取的身体态度。  相似文献   

2.
在开放的社会里,种种语言现象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或是反映社会的某些发展变异,或是反映人们特定时期的种种心态。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加之人们的追新求异,及其个性的张扬,使得中国当前语言表现出了洋化、粗俗化的风气,致使种种不规范语言现象肆意横流,给交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扰乱了语言秩序。为此我们应加强对语言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语言混乱现象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纷繁的伦理学思潮中,弗罗姆的规范人本主义学说既独特又典型。其独特性在于它与当代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潮流蔚成对照;其典型性在于它集中表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矛盾,试图据此形成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批判,作出对现代人困境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对弗罗姆的人本主义伦理学加以批评性讨论,将会使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现实生活、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当代西方人学、伦理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英春 《齐鲁学刊》2004,(5):157-158
《樱桃园》叙说美丽、善良、正直的农村妇女金小仙为权势所迫而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金小仙的悲剧显示出当代农村种种不良社会势力对传统的女性美的掠夺和扼杀,使我们看到在当代农村经济增长的背后种种不为人知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5.
温潘亚 《东南学术》2004,(4):156-162
真实的文学史依赖于文学史家们对文学史存留物的理解来复现,所以,文学史便获得了第二重存在,即文学史实践.后人对文学史的种种诠释与复现的努力,必然表达着文学史家们的种种理解,在这种种"理解"之中,便形成了对文学史的"主观性"追求与原生态把握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史实践中所出现的对主观性过分张扬的倾向必然会丧失文学史的"史"的特性,同时也丧失文学史的"文学"性,从而陷入"主观性"的泥淖.如何走出"主观性"的迷雾,我认为关键是应坚持对文学史原生态的把握与追求.因为文学史实践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史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生活过程的历史性剖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那种物对人统治的本质性颠倒,向我们演示了利润以及生息资本这种外在的假象对本质的种种神秘倒错,并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自觉,深刻地剥离了种种外在的假象,使真实的本质浮现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之中.这一点也是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性的逻辑支点.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中国的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学教育开始了由精英式向大众化的进程。在以现代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消费社会背景下,大学的种种问题日益暴露,在文学创作上,本时期反映与揭露高校问题和教授生活的小说得到了空前发展,从南翔的《大学轶事》、张者的《桃李》到邱华栋的《教授》、阎连科的《风雅颂》等等,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而几乎每部作品都对当今大学的种种怪象和教授的种种行径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毛泽东在历史上实施的种种思想建党措施的回顾 ,可以总结出毛泽东思想建党的三大重要作用 ,即统一思想的重要武器 ,廉洁自律的有利法宝 ,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理论水平的关键。新时期 ,充分认识这三大作用 ,既是我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也是克服党内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 ,反腐倡廉 ,使我党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崇高的位置──徘徊于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的精神坐标上,崇高与渺小一向是对立的两极。崇高表征着真善美,渺少则意味着假恶丑。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一向是以阐扬崇高和贬抑渺小作为自已的追求目标和理论使命。然而,20世纪的哲学理性却在反省崇高及其种种对象化存在的百年来的精神历程中,既消解着种种被异化了的崇高,又承受着失落了崇高的种种精神困倦。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正徘徊于对崇高的沉思之中。  相似文献   

10.
对启发式教学,人们的认识出现了种种偏差,没有抓住这一概念的实质。形成对这一概念的正确认识,对整个教育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崔际银 《河北学刊》2001,21(2):40-43
杜甫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主要源于为诗、为人两个方面.本文由其处世为人角度切入,对其思想基础、处世表现及其真实自我面貌进行了分析阐释.在对杜甫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其为人处世的某些表现提出了新的看法,意在为全面正确地认识杜甫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魏晋隐士及其品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士人的隐逸之风与当时的时局有直接的关系 ,并受到社会思潮玄学的影响 ,也与士人的性格有关。魏晋士人隐逸不仅人数多 ,而且隐逸方式多样。此时有三种隐逸 :山林之隐、朝隐、田园之隐。不同的隐逸方式表现了士人不同的品格和追求。真正的隐逸其实是难做到的。山林之隐需忍受艰苦的生活 ,只有少数人能坚持下来 ;朝隐则将出世与入仕相结合 ,既不失利禄又可获得隐逸的清高 ,一些人以朝隐标榜“高雅”;一些人则以朝隐避祸保身 ,朝隐者算不上隐士。陶渊明隐居田园 ,淡薄名利 ,返朴归真 ,以其高洁的人格成为古代隐士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创意型传媒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人才。山西高校应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为体系构建的创意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改变传媒专业设置较为落后、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差异化不够、学生实习实效性不强和市场需求拉动不足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关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以及晚明小品与英国随笔"合成"中国现代散文"源流"的主张,对于维护文学的自主性、自觉性以及在对待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态度上,值得重视。但周作人这一主张自身存在着粗疏片面之处,许多后续研究也多表现为"重同略异",在"同"的梳理归纳上较为详细,而在"异"的辨析总结上则不够深入具体。这容易导致对五四散文意义估价不足。无论从时代文化背景,创作主体的创作态度、审美取向、知识构成,还是从文学功能,散文体式各方面看,二者之间都只是相似相近,而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形同而实异的。  相似文献   

15.
《墨子》城守各篇历来被研究者视为难度很大的作品。孙诒让《墨子间诂》曾对此下了很大功夫,但仍然感到研读十分困难,因而不免出错。依靠新近出土的文物尤其是秦汉竹简,不少疑难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交际失误现象在非正式交际中是不可避免的,在本质上属于生动的、自发的交流。到目前为止,语言学文献中很少讨论言语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交际不顺畅,以及不成功交际中产生的交流失误。现代语言学对交际失误的系统研究刚刚开始。引起交际失误的语言学因素包括编码错误和评价行为特征,对交际失误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明代中篇文言小说的梳理 ,可以看出 ,明代文言小说对各种文体的发展 ,尤其是白话人情小说的发展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总结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探究民办高校的民民轨迹,对于我们探索和遵循民办高等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树人实践》作者对比做出了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一本好书。该书具有的主要特点是:立足实践,意在创新;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总结全面,分析透彻。  相似文献   

19.
一些人与媒体无关或媒体自身发展并不需要但却依托媒体的经济实力或社会影响力谋生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寄生现象分为游离层、松散层、紧密层、核心层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表现为:假冒记者,敲诈勒索;"稿件制作工厂",骗取稿酬;所谓自由撰稿人,追求稿件见报率以获得稿费,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编造假新闻;通讯员搞有偿新闻,招聘人员以记者身份谋取不当利益,还有的传统媒体行政人员缺乏敬业精神而勉为其难.解决媒体寄生问题,就必须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深化媒体管理机制、人事制度改革,让寄生者"无从下嘴".  相似文献   

20.
说“军吏”——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虎 《文史哲》2005,(2):98-104
“军吏”涵义在先秦时指军队中除士兵之外的各级军官,战国时期层级有所下移,指将军以下的中下级军官。汉代以校尉为将军与军吏的分界线,此外幕府中的各色吏员亦属“军吏”范畴。魏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也以将领所辖中下级军官和军府属吏为“军吏”,不过,“军吏”与将军并非截然划分,而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由于“军吏”范围宽泛,其上下层之地位亦相去悬远。吴简中的“军吏”属于军中下层吏员。他们与其他“吏民”一样被编入基层户籍,在经济上与其他编户齐民一样都有“名田”的权利和赋徭的义务,在政治上同样都有赐爵的权利。“军吏”在吴简中的六种“吏民”中,其待遇、地位等同或略高于普通农民和“卒”,而低于“士”、“复民”和“吏”。吴简中的“军吏”与刘宋时期始兴郡“大田武吏”无必然联系,后者是地方武装性质的“兵”而非“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