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研究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由于种种原因,散文研究一直受到轻视和责难。本文从作家作品研究、专题性研究、散文史建设和散文理论建构诸方面,对30年来散文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评析,并追寻散文研究长期被冷落的原因。文章认为21世纪的散文研究要走向深入和阔大,必须从三方面用力:其一是要建立现代意识的散文批评视野;其二是“化西方”与“中国化”;其三是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改变。这三方面不但是认识和解决当代散文问题的重要维度,而且对散文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廉文澂 《唐都学刊》2006,22(2):21-27
贾平凹以宏观视野纵横捭阖和的思维,纵览“五四”以来散文发展历史及其人文意识艺术审美思域的开拓,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要写大境界,大感情,其核心是美文观,而真与美是其灵魂,独特的个性是其艺术生命,形式的自由是艺术的特征。而贾平凹散文的佛禅道学思想,显示其多元的散文艺术观。贾平凹大散文的经典代表作是其“商州三录”,其艺术上追求无道、人道、文道的圆融与完美统一;独特的拙厚的个性、古朴的大气象、大境界;艺术形式不断探索,努力创新;既借鉴欧美,更继承传统民族神韵。  相似文献   

3.
段建军 《唐都学刊》2007,23(1):113-117
散文是一种“有意思”的艺术形式,散文的“意思”是伴随着创作主体的相似思维——相似发现、相似联想、相似想象诞生的,要探寻散文的“意思”,必须探寻散文创作主体的思维过程。作者进行怎样的相似思维——相似联想与相似想象,散文作品就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相似思维——相似联想与相似想象的能力有多强,其散文作品的“意思”就有多强,多新颖。  相似文献   

4.
“之”、“其”、“而”、“以”诸虚词,在楚辞中不仅出现频率较之散文要高得 多,而且使用方法也颇有特点。本文拟通过楚辞与散文的比较,楚辞的不同版本的比 较,论证这些虚词的用法特点,探索这些特点与句法的关系,进而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 原因。 (一) 在散文中,虚词的用法一般比较固定,相对而言也比较狭窄;但在楚辞中,它们的 用法就要灵活广泛得多。下面我们将通过“之”、“其”、“而”、“以”诸虚词,来 探讨楚辞中虚词用法的这一主要特点。 一、“之”:除作代词之外,虚词“之”在散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连接定语与中心 词、补语与中心词、主…  相似文献   

5.
句吴与于越同属古越族,有共同的民俗,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现分别谈一谈。“断发文身”是吴越的重要习俗之一。记载吴越“断发文身”的材料颇多。首先就句吴讲,《左传》哀公七年曰:“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这是讲太伯、仲雍到吴地后,跟随吴越人的习俗,也“断发文身”,《论衡·四讳篇》云:“昔太伯见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太王竟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所以《风俗通义》云:“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论衡·书虚篇》云:“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可见,吴地的土著本来就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正因为如此,故句吴立国后,就把它作为“国俗”。凡是投顺吴国的入,都必须服从这种“国俗”。《左传》昭公三年载:“吴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  相似文献   

6.
周吉国 《社科纵横》2009,24(2):99-101
台湾的散文创作发源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本土作家的散文写作在光复后才开始萌生。后以大陆迁台作家所作的怀乡思亲散文作品为多,这一风格流派的作品,被称为台湾的怀旧散文。本文将从怀旧散文产生的基由、怀旧散文发展综述、怀旧散文的内容及意义等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并揭示出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简释牟宗三圆教与圆善论的文化哲学·吴洲·牟宗三先生曾经区分“道德底形上学”与“道德的形上学”两个概念。前者是以“道德”为题材的一种形上学的研究。后者则以形上学本身为主(包含本体论与宇宙论),由严整的道德意识而渗透至宇宙的本源并进至形上学。在圆教、圆善...  相似文献   

8.
吕玉华 《唐都学刊》2013,29(5):110-115
文与道的关系几乎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文以载道”成为普遍应用的思维模式。小说理论以散文理论为母体,既借鉴其概念术语,又移植其观念模式。散文理论的文以载道模式也影响到小说理论,并成为小说理论的核心理念。散文理论文以载道模式的着重点是道,而小说理论文以载道的关注重点却是文,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之“道”泛化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思想观念。借助这种模式,“文”假“道”威,提升通俗小说的社会地位。持此论调的小说理论家们对小说独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规律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9.
小品文是散文之一支,古已有之,至晚明而极盛,其艺术特征也体现得最为充分。晚明小品是在当时启蒙思潮浇灌下蓬勃兴起的,而写传统古文迥然有别的奇花异葩。它以短取胜,短而隽,短而有致,短而有味,所谓“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它活泼自由,挥洒自如,不拘格套,没有八股气味,没有单一的模式;它浅易流丽,尖新幽默,博采活的语言,绝少陈言腐语,钩章棘句;它是从“原本六经”、“根极理道”的传统文论中解放出来,取得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散文。晚明小品的繁荣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三百年后“五四”新散文的兴盛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胡适、鲁迅对白话散文的文体、思想内涵及审美品质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们的积极倡导与实践促进了现代杂文的勃兴与繁荣;同时,由于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以及价值趋向,胡、鲁二人虽然都用散文关注社会,却同途殊归,形成了相反相成的创作风格,某种意义上规范了此后散文创作的路向。  相似文献   

11.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07,23(6):12-15
敦煌讲唱文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它们包括(1)民间信仰与崇尚,具体有鬼神信仰、预兆观念、崇尚智勇。(2)人生礼仪,主要有婚丧嫁娶等俗礼。(3)民间文学,其中包括民谚、民间迷语。敦煌讲唱文学中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它对我们了解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乃至全国的风土民情、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名或国号是一面公开的旗帜,人们可以根据它来判断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方向、政治形象、政治力量。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处的社会形态、历史方位及其涵盖的基本政治元素有其鲜明的特色:多质态并存的社会形态,是以社会主义质态为核心、为导向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尚未真正成为历史,它是新中国的起跑线,“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种表达法,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价值取向的底线;共和国涵盖的内外基本政治元素公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政党+民族+人民+共和)民主。  相似文献   

13.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 since the launch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China has passed through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recovery, stability and flourishing growth. This development has revolved around the axis of “politics—rule by law—rule of law— rule of law system—rule of law path—rule of law China.” By virtue of discussion of the core themes of jurisprudence and basic categories, jurisprudence has mounted ever higher.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existing experienc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jurisprudence in the new era should firmly uphold a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an indigenous orientation, a mass orientation and an orientation toward practice and modernization. We must seek new logical starting points, constantly pioneer and innovate, and contribute new wisdom and programs to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相似文献   

14.
朱德军  吴亮 《唐都学刊》2012,28(5):63-68
吴佩孚作为北洋军阀的直系首领,在激烈动荡的年代,曾纵横捭阖,翻云覆雨;或排斥异己,挑起战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长期以来,被视作"反动军阀"与"人民公敌",然而,这并非其人生的全部。"五四"时期以"爱国将军"声名鹊起;北伐之后,落魄下野,即使处境艰难,仍以家国为念,面对日伪的威逼利诱,依然洁身自好,自全名节,浓厚的民族意识渗透其一生的方方面面,晚年演绎了一段失败英雄的悲壮传奇。  相似文献   

15.
粱颖 《唐都学刊》2014,(5):75-80
刘炜评的散文对自我存在进行了多方位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呈示,使读者通过其作品文章看到一个具有名士风度、深厚学养、温暖情愫和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包蕴丰富本质的人。刘氏散文在丰沛情感的真实流溢中,善于捕捉“瞬间的美”,闪耀着诗性智慧的火光,富有情致;注重文学修辞,语言明快幽默;风格呈现为刚柔兼济、感性与理性兼备的复合形态,因而极易打动人和提升人。刘氏散文打通了学者写作与作家写作的边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平定陇蜀战争是光武帝刘秀消灭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的最后一战。文章着重研究了刘秀运用先东后西、先陇后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和争取可能争取的力量,以敌制敌,各个歼灭敌人的策略及其对后世军事家们提供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ole of attitudes against bullying and perceived peer pressure for intervention in explaining defending the victim and passive bystanding behavior in bullying. Participants were 1031 school‐age children from two culturally diverse settings, namely Italy and Singapore, which are similar on several dimensions (e.g., quality of life, child welfare) but dramatically differ on other aspects, such as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orientation. Multilevel analyses showed that country and participants' gender moder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predictors and behavior during bullying episodes. In particular, although individual attitudes were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Italian students'—especially girls'—behavior, perceived peer expectations we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 of Singaporean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by being the first to provide data analyz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fending and passive bystanding behavior and different correlates using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8.
宋濂"文""道"思想及其婺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末明初天下纷争之际,宋濂作为浙东之士,受婺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并论述了文道合一。宋濂注重经世致用,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有着明显的婺学烙印。其婺学渊源有非常清晰的传承,宋濂在婺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濂和刘基因与朱元璋的君臣遇合,将婺学的内核思想提升到一种文化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对明初文化制度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星 《唐都学刊》2013,29(3):113-115
仵埂从文学理论基础出发,深入文本所涉之审美现象,从发现和影响人的心灵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小说伦理体系。知识体系和文学视野宽广,具有理论的开放性。仵埂批评文风具有学人风范,理论批评以小见大,言简意赅,深入作家作品的内在肌理,于细微中见思想精神及语言神韵。以谦恭讨教之心、平等对话的方式,将高深理论与审美体验,以温婉优雅的语言方式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邵炳军 《唐都学刊》2002,18(4):31-35
晋武公三十八年 (前 6 78年 ) ,乘周大夫子国之乱而伐周大夫夷诡诸采邑夷邑 (东周王畿之邑 ,地不详 ) ,杀夷诡诸而取其采邑以为晋邑。三十九年 (前 6 77年 ) ,灭姬姓荀国 (即今山西省新绛县之故郇城 ) ,将其地赐于大夫原氏黯为采邑 ;又灭己姓董国 (即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四十里之董泽 )以为邑 ;又灭姬姓贾国 (即今山西省临汾市南之贾乡 )以为邑 ,后赐其大夫狐射姑为采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