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狩猎是先秦诗歌表现的重要主题.先秦狩猎诗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一幕幕多姿多彩的狩猎图画,勾画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狩猎人物素描,具有深厚的狩猎文化底蕴.不仅艺术特点鲜明,而且对汉代狩猎大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狩猎赋是赋这种文体中的“大家族”。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萌芽于《诗经》中的狩猎诗 ,成熟、定型于汉大赋 ,汉以后仍绵延不绝。狩猎赋的发展、繁荣与古代的狩猎习俗、制度密切相关。狩猎赋不仅是赋这种文体的典型代表 ,而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历史上布依族人民为了战胜自然、发展生产而进行的狩猎活动和由此形成的狩猎习俗,是不可多得的高原稻作民族中的狩猎文化实例。  相似文献   

4.
狩猎文化是整个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灵魂所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首先应当从复兴少数民族的狩猎文化做起,其关键就是建立少数民族狩猎文化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少数民族居民是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并可以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狩猎。  相似文献   

5.
狩猎一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20世纪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和福克纳都创作了以狩猎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狩猎道德和对自然界其它生命物种的关注。本文以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与福克纳的《去吧,摩西》等作品中体现的狩猎原则和道德为切入点.探讨两位作家的生态关怀。  相似文献   

6.
狩猎文化是以狩猎活动为中心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相关思想观念组成的文化系统。由于自然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资源的日益枯竭,有数千年历史的狩猎文化逐渐走向式微。狩猎文化在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均有表现。在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狩猎文学在新世纪出现了勃兴的局面,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狩猎权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取得,在特定狩猎场所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取得猎获物所有权的权利。在法律上确立狩猎权具有权利创设、生态保护和经济激励三重功能。狩猎权属于"特别法上的物权",兼具公法和私法的双重性质,其权利的行使受到限制,权利的设定应主要采用拍卖等市场化方式。  相似文献   

8.
唐代统治者们的畋猎,有帝王的狩猎与地方官员的游猎。帝王的狩猎有多种功效和目的,显示实力,宣扬君威,争取归附是其重要的政治目的,另外也有猎取牺牲供奉宗庙的需要,还可为打击兽害做些示范。地方官员的游猎也有在地方上显示权威和能力的功效,保护当地农牧生产免受兽害侵扰,维持上贡珍稀物品需要都是其重要目的。故对唐代统治者们的狩猎活动,不可一概贬为骄奢享乐之举,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其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9.
敦煌壁画中的狩猎图像资料十分丰富,跨越的时间界限较长,为研究狩猎图像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绝佳材料。通过对史前岩画、先秦青铜器、汉画像砖中类似图像的考察,可知敦煌狩猎图像表现出鲜明的世俗特征,并与佛教思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汉代狩猎是一种体育性游乐活动,又称田猎、狩猎、羽猎、校猎、畋猎等。狩猎者猎取野生动物使用猎马、猎车、戟、猎犬、猎禽、弓箭、罗、网等捕兽专用工具,采用了围猎、射猎、游猎、捕猎、渔猎、巡猎、伏猎、诱猎等狩猎方法,猎获了虎、牛、鹿、兔、野猪、雁、鱼、鳖等动物。狩猎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祭祀天地神灵与祖先、招待宾客、丰富庖厨生活的需要,还可以练兵、娱乐,可以满足兴趣、锻炼身体。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景泰县老鸹崖岩画中,有一幅猎人掷出一件多齿状锐器,插在猎物后背部的图像。此类远古狩猎武器也见之于他处岩画。岩画上所见狩猎武器有弓箭、长矛、石球、飞去来器、斧子、戈戟类武器等,都见之于出土物,唯多齿状投掷锐器尚未见报道。这幅岩画的出现,说明古代也用此类武器狩猎,对今人了解远古时代的狩猎方式,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东北狩猎民族的饮食、服饰、娱乐礼仪习俗的介绍 ,展示了东北各族在诸多方面围绕狩猎这种主要生产方式的进步而逐渐演变和完善的进程 ,使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形成了北方狩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狩猎诗的中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汉魏至齐梁,是狩猎诗的消歇期,这和文学本身的分工有关,也是农业文明导致作家片面发展的结果。北朝民族融合使狩猎诗在《诗经》之后出现中兴局面,它的作者既有北朝本土文人,又有自南入北的王褒、庾信。北朝狩猎诗表现了游牧民族的风尚,把狩猎作为纯娱乐活动看待,但还缺少深刻的意蕴,猎手形象的个性不够突出。唐代真正实现了狩猎诗的中兴,注意对单独猎手的刻划,同时又流露出对时政的关心和参与,用政治功利对狩猎活动加以规范。狩猎诗从北朝到唐朝的演变过程,在辽金元到清代又再度重现  相似文献   

14.
位于天山南麓的科普加衣岩画,主要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狩猎和放牧岩画。在岩画沟口有车师族的大片墓葬群,沟中水草丰茂,有繁复的兽群和畜群,以大角羊为最多,其次是骆驼,还有鹿、马、虎、豹、狼、狗等。生动地反映了动物之间的生存竞争情态及狩猎、放牧实情。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曾经是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计方式的人口较少民族.长期在浩瀚的森林中从事狩猎活动使鄂伦春族在迁徒动荡的游猎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狩猎文化.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这种传统的生计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而萦绕在人们心头的那种眷恋和情怀却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狩猎鄂伦春族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为研究基础,从身份分化的视角,分析了在现代社会相对平等同质的狩猎民族走向异化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由于错误的传统饮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甚至药用价值,这成为野生动物非法狩猎行为难以治理的原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野生动物非法狩猎案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非法狩猎罪中“明知”对象的法律规定模糊、适用速裁程序的案件范围窄以及社区矫正的规制机能难以发挥等问题,应当通过建立非法狩猎工具的协同治理机制、扩大速裁程序的案件覆盖范围以及针对非法狩猎者建立公益劳动制度以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法、实物分析法,从体育文化的视角,研究凝固在中国宁夏贺兰山上的狩猎岩画与原始体育文化的亲缘性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狩猎岩画的产生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和民俗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民族尚武精神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愿望.狩猎是一种用身体运动对自己身体进行改造的方式,也是创造价值的人类早期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9.
熊崇拜在史前时代普遍存在于东北亚、北美、欧洲等北半球北部地区,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学者关注。作为一种在史前狩猎社会普遍存在的图腾崇拜,必然与当时的环境和经济产生密切联系。作为萨满文化里重要的部分,有必要从萨满角度揭示熊成为部落图腾的关系。完整保留史前狩猎时期的经济模式和文化习俗的鄂伦春民族,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湘西瓦乡人民间狩猎习俗作为一种活态存在着的民间群体性活动,在物质生产、精神生活和组织制度方面彰显着自己特有的结构与功能。目前,民间的狩猎活动已发生变迁并逐步消逝,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凝结着千百年来的民间智慧,对当下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