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社区》2009,(17):32-33
沁阳自古就有“唢呐之乡”的美誉.以沁河为界,沁阳唢呐分为两大派系.北派有张家、贺家、马家,南派则以城内贾家为主。两派吹奏风格各不相同。数百年来,南北两派争奇斗艳,让沁阳唢呐盛极一时。近日.笔者来到了沁阳市联盟街41号.清末至今代有传人的唢呐世家贾家。拜访了贾家唢呐第三代嫡系传人贾步忠及他的儿子贾根来,探秘这一绚丽的民俗文化瑰宝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
<正> 湘西苗族唢呐,其外形与一般常见唢呐无异.它由唢片、铜哨子(即“浸子”,有的地方叫“天心”)、杆子和碗子(即喇叭)四个主要部件构成.哨片,俗称“叫叫”,取生长在常年湿润处的水竹加工而成.铜哨子状如右图,上端内直径为0.22cm,下端内径为0.95cm.碗子,也是铜质.它是唢呐的扩音部分,上端内径为2.6cm,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彝族地区唢呐与民俗的描写,阐明唢呐与彝族民俗及彝族音乐的关系;揭示唢呐文化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或作用;同时指出唢呐、唢呐音乐或唢呐文化是中华民族器乐文化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电影《百鸟朝凤》里的一声唢呐,唤起人们对民间文艺生存现状的几多反思。一管唢呐、一首“大歌”、一枚墨锭,对民间匠师来说,不只是养家糊口的技艺,还是情感的寄托;于受益者而言,也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民间文艺,凝结着匠心匠意,浸透着生命体验,传递着文化因子,最终给人深沉的文化关怀。在各地的“两会”中,有人大代表强调,“民间文艺是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  相似文献   

5.
着眼于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唢呐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安徽民间唢呐曲目的创作与发展、沿淮地区民间唢呐伴奏乐器的发展和唢呐传统乐曲速度的发展三个层面作了系统的总结、调查和分类式的探究,以此探索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唢呐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以及在全国民间唢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陶军 《社区》2015,(15):39-39
他,曾同时吹响16支唢呐,并在2013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上一“吹”成名。现如今,他一门心思扑在公益巡演活动上,每天早出晚归……在采访中,河南省洛阳市社区艺术团团长、54岁的曹建淼说:“我要把文化志愿服务当成事业来做。”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荷泽地区地方戏中唢呐乐器的运用为题,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唢呐本体、唢呐乐器对戏曲舞台表演情景的营造以及唢呐与戏曲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木华 《百姓生活》2013,(2):46-47
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鞭炮震耳,旗伞如林。每到新春时节,在安徽池州市许多山村,都能观赏到古老而又神奇的傩(nu6)艺表演。村民们戴上木制彩绘面具。举行庄重的傩仪,跳起粗犷的傩舞,演着精彩的傩戏,以此寄托老百姓对吉祥安康的美好祝愿。2005年5月,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建国以来唢呐艺术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粗略地梳理,论述了唢呐音乐艺术在不同时代环境下 所表现的不同艺术特征,客现地从演奏、教育、学术等不同的角度回顾了唢呐艺术的发展概况,并对一 些艺术潮流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明确什么是唢呐演奏中的"转音"入手,分析唢呐"转音"出现的多种原因及解决方法,提出唢呐超吹时气息力度和双唇控哨力度之间的比例关系,这将有助于演奏者从理性上了解"转音"的性质,并在实际演奏中更好地掌握超吹的音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唢呐初学阶段的一些既常见又重要的问题 ,提出自己一些看法。第一次提出唢呐超吹中的低高音在唇控力度和气息力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2.
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 ,与固有的蒙古文化相撞、融合而逐步形成的。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音乐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质点。“经箱乐”即是其器乐文化诸多形式中的一种 ,它形成于蒙、汉民族宗教音乐相互交流的历史进程。“经箱乐”是喇嘛乐师班在民间丧事上演奏的器乐曲 ,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唢呐、鼓、镲、钹等 ,有一套固定的演奏曲牌。  相似文献   

13.
著名导演吴天明的《百鸟朝凤》以游天鸣的唢呐学习和坚守为主线,将唢呐作为叙事意象,以俯身贴近和生命沉潜的姿态,展开了有别于传统民俗叙事的故事阐述。影片在民间立场的基础上,通过唢呐艺术遭遇的种种困境的讲述,图绘了文化根基正在瓦解、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正在被抛弃、民俗文化的力量规约正在遭到消解的乡村现实。而游天鸣、焦三爷对此种文化窘境进行的种种拯救又显得无力而空洞,其所肩负的文化使命无疑是沉重而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14.
<正> 1、“打镏子”的沿革和称谓.土家族“打镏子”,是一种独具土家风采的打击乐演奏形式.由三件或四件铜乐器组成(另有五人吹打,则加一唢呐).主要利用节奏、音色两种要素的复杂组合、变幻,以绘声、摹神、写意的手法,来摸拟自然界各种生灵的音响、动作、神态,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歌颂.  相似文献   

15.
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二十六日,正是秋高气爽,稻浪翻金的丰收时节,依山傍水的曾府黄金堂一改往日的静穆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随着一阵阵欢快而喜庆的唢呐、喇叭声渐渐飘近,一顶火红的花轿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抬进了黄金堂。宾客如云,炮毕礼罢,坐在堂上的欧阳夫人看着一对新人如天造地设不禁喜上眉梢。  相似文献   

16.
鄂西十班鼓     
走进鄂西的村村寨寨,山风立刻会送来优美的旋律。抬眼望去,发现它们是从一个山口送过来的。顺着山口望过去,那里就端坐着一个优美的村庄。优美的旋律就是穿过房舍、人群、村庄与炊烟,然后朝这边飘过来的。旋律则由鼓、锣和唢呐共同演奏而成。鼓声悠扬,锣声威武,唢呐欢快,齐鸣的鞭炮则在中间充当着推向高潮的角色。显然,那里有人家正在办喜事。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抖音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平台代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文章以“传统音乐”+“器乐”为关键词,获取综合排序前100个古琴和唢呐短视频样本,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按不同的生产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分析其生产模式与传播数据之间的关系,由此生成不同模式下传统器乐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比较。通过分析发现PGC生产模式下的传统器乐类非遗短视频有着较高质量的传承主体,在短视频内容上可以较好保留传统器乐类非遗的“原汁原味”,助力非遗传播融入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传播和历时性传承。  相似文献   

18.
佚名 《今日南国》2005,(23):34-35
赵本山,1958年生于铁岭开原县莲花乡石嘴村。他6岁时成为孤儿,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赵本山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达200余场,场场爆满,轰动东三省。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的联动开发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怀梆、沁阳唢呐及高抬火轿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焦作地区风貌的民间文化艺术,但传统的运作方式已使它们在传承之路上渐趋消退;另一方面,焦作旅游业虽然近十年发展迅猛,但重山水、轻文化的开发模式已不是主流所趋。本文基于旅游与民间文化艺术联动开发的视角,在分析怀梆、沁阳唢呐、高抬火轿及旅游开发市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让民间文化艺术为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利用旅游开发促进焦作地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并以此带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  相似文献   

20.
披戴缤纷的彩旗、鲜花、朝霞, 伴随欢乐的锣鼓、鞭炮、唢呐, 我欢呼啊我歌唱, 我把满怀喜悅尽情地抒发!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了!”特大喜讯撞开我心中激情的闸! 红五卷啊,光辉的文献, 马列主义宝库的又一块灼灼宝石, 国际共运史上的又一座巍巍丰碑, 社会主义征程中的又一座灿灿灯塔。红五卷啊, 每一句话, 都闪耀着马列主义真理的光华; 每一个字, 都显示着摧枯拉朽的力量; 每一页上, 都记载着革命历程的风云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