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对儒家文化的持守,共同催生了梁启超的儒家哲学论。梁启超立足传统文化,从基本内涵、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内在神韵。其学术价值在于,梁启超对儒家哲学的独特见解,对我们当代传承和改进儒家文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学习思想对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所需的内外条件都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一套被世人标榜的体系,对当今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梁启超学习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包括政治经济因素以及西学的影响,并受到其生活背景、受教育过程特别是家学的影响、从教经历中经验的积累.梁启超学习思想从其产生根源到内容,都使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受益匪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学习思想宝藏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学习思想对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所需的内外条件都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一套被世人标榜的体系,对当今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梁启超学习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包括政治经济因素以及西学的影响,并受到其生活背景、受教育过程特别是家学的影响、从教经历中经验的积累。梁启超学习思想从其产生根源到内容,都使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受益匪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学习思想宝藏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基于伦理学视角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区分"爱智"的西方哲学和"为道"的儒家哲学,认为儒家哲学的用功所在为"修己安人",其学问的最高目的为"内圣外王";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其内容大部分不含时代性,不可以为时代古、思想旧而抛弃之;在现代社会,儒家哲学的最大价值所在和吕明儒家哲学的关键是"养成人格".进人21世纪之后,梁启超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传承儒家伦理以合理地组织道德生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围绕着救亡图强、启蒙民众的现实需求,梁启超提出了许多富有深刻意义的关于"道德"的思考。从本体论的角度,梁启超对"道德"设定了诸多含义,确立了道德利群和群己相谐的目的性,并从道德的特征上指出公德和私德两方面的内涵和道德"行非言"的本质。与此同时,梁启超将理论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道德革命"的思想。一方面,进化论的思想为道德革命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改造近代国民劣根性的需求为道德革命提供了现实依据。梁启超所提出的道德本体论和道德革命的思想是近代借道德人心治理国家思想的重要缩影,对近代国民道德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人学思想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特别关注人格建设与国家强大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主张破除帝王、宗教、英雄(圣人)崇拜,在融会先秦诸子、佛教和泰西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以"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辅以现代国民的责任、权利、义务观念;一反农业社会的尚"俭"传统,鼓吹求利的人生观,通过改制变法保障国民性格的养成,最终形成理想国民——"新民".梁启超以充满激情的笔触完成的人学思想启蒙,已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著有许多著作,而在《清代学术概论》、《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著作中集中了其易学思想,他重视《易》义理的阐释,也不否认《易》的占筮,他强调"卦起源于谁画无法确定",认定"十翼"不都是孔子所作,又根据《易》是不同时代、不同人所作而认为《易》是很凌乱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国由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变。怎样变革中国社会以顺利地应对来自西方的有力挑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梁启超认为,应从政治改革和人的现代化入手。在政治上,变专制为立宪,建设法治社会;在人的变革上,大力发展教育,开启民智,革除国民的陋习和劣根性,培养适合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国民。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他认为报刊文章要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要求革新报刊的文体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主张出版者要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强调要规范论说记事,提高职业意识.梁启超的编辑出版思想在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封建王朝腐朽没落,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写下了著名的《新民说》,发出改造国民性、提升国民素质的呼声,呼唤新民的出现。《新民说》通篇的主旨,都在于塑造近代社会的理想人格形象,培养具有优良素质、进取精神、健康心态和强健体魄的新民。《新民说》体现了梁启超先生人格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引入社会主义术语的第一人。在中西文明撞击和相互影响的时代背蒂下,他以贯古通今、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和思维范式,把先秦“轴心期”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相贯通,深刻揭示大同、小康、和谐、民生等传统命题与社会主义的密切联系,借以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和阐释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要求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解读。这其中虽有一些误读和局限,但更包含着严肃的思考和独特的创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也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文化前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卓越的新闻实践和突出的理论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由他开创的政治新闻学传统在新闻事业的功能和报刊舆论价值的理解以及新闻自由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给后来的报人和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梁启超一方面以现代化为目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以人为核心命题,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人学思想的民族资源,阐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问题。他的人学思想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对于认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的解放和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启蒙思想家,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梁启超的政治生涯正值中国内外时局剧烈变动的时期,其国家主权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戊戌维新前后,可以概括为兴民权以维国权;1899夏秋之际至1903年访问北美大陆之前一度倾心共和,同情革命,接受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1903年从北美归来思想大变,开始服膺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主张主权在国.梁启超的国家主权思想对清末民初的政治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不仅借鉴西方近代的史学理论与方法 ,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的转型 ,而且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尤其是乾嘉学派文献整理的基础上 ,对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资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其历史文献学思想会通中西 ,既充分吸纳了学术界的新思想、新方法 ,又继承了乾嘉史学在文献整理上的优良传统。考证的目的是为信史进而为良史的产生创造条件 ,这是梁启超历史文献学思想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无逻辑论的主张并非始自今日,但近年来这一主张却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当今秉持中国古代无逻辑论者,既有承继以往学术界类似观点的一面,又有基于对近代以来的比较逻辑研究进行反思之后得出结论的特点。梁启超是对中国名辩、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首次进行系统比较的学者,他第一次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有逻辑。在新的学术背景下,重新翻检梁启超的相关研究,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有逻辑这一命题的原始含义,化解当今中国古代无逻辑论者对20世纪众多学者关于三大逻辑比较研究之成果所提出的挑战,均具有借鉴价值。同时,这种新的回顾,对于如何推进中国古代逻辑研究,如何使中国名辩、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的比较呈现新的气象,亦无疑会指出一种路向。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史学思维中的"现代性"理路及其邅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启超在20世纪初史界革命中形成的以提倡进化史观、强调用科学精神与方法治史以求得真事实的科学主义历史知识论以及寻求历史因果律或因果关系、主张文明一元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史学思维延展至梁氏晚年未有中断。唯在20年代,梁启超对因果律与归纳法在历史学中的适用范围及历史进化的表述方式做了修订。这些被学界普遍认为是反映梁氏史学思想在后期发生显著变化的修订,实际上并未对梁氏早年形成的现代性史学思维构成明显背离,而应被视为其现代性史学思维本身的邅变。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赞赏社会主义学说并赞誉欧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运动,但他并不赞成当时的中国社会立即实行社会主义。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中国才能最终实行社会主义。梁启超的这一理论主张符合中国的社会实际,绝不能轻易地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