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传佛教是藏族古代文化与古老佛教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佛教的藏族化和在藏族社会的民间化的漫长过程。其中佛教的藏族化体现了古代藏族社会发展中意识形态整合的客观需要,也为其民间化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的民间化过程使藏传佛教作为体系化宗教,成为藏族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成为藏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藏传佛教传记文学名著《米拉日巴传》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藏传佛教民间化的这一历史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对正确认识宗教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青海明代藏传佛教寺院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创建的时间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藏传佛教文化在青海的大力发展,和明朝中央政府对青藏高原地区采取的特殊宗教政策密切相关。对藏传佛教僧人大加封授、设立僧纲司制度、对藏传佛教寺院的大力支持等宗教政策,直接导致了明代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的地域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这是藏传佛教文化在青海境内扩散传播的必然结果,更是明代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大力支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青海互助QK村新建了嘛呢康,修建目的源于对留守老人的关怀、青少年民族语言学习和宗教场所的建立;其功能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嘛呢康。这是藏传佛教在当地的适应性发展,或是宗教世俗化的一种表象。本文尝试研判佛教的适应性发展与当地文化生活关系,认为价值取向从彼岸到现世,是藏传佛教世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历史、政治、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宗教的地域差异性,导致地域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带来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本文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征、现状、信仰人群等方面对比中,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须弥山石窟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没有涉及有无藏传佛教造像的问题。须弥山石窟有藏传佛教造像和藏传佛教壁画遗存,一是第46窟的藏传佛教佛造像(在北周佛造像基础上的改凿),一是第48窟中心柱彩绘藏传佛教壁画造像。须弥山石窟藏传佛教文化有其生成背景:一是西夏藏传佛教的影响,二是忽必烈时期藏传佛教的影响,三是安西王忙哥剌皈依藏传佛教的影响。藏传佛教艺术影响须弥山石窟造像应该在元代,明代初年敕赐须弥山圆光寺碑记载,寺院住持和僧众大多为藏传佛教僧人,说明最晚也是在明代初年。即便是到了明代,藏传佛教造像的文化背景也是在元代奠定的。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的文风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的特征和意义。宗教迷信、民间传说、戏曲艺术、文学传统四个方面的地域文化 ,是影响赵树理文风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喜马拉雅山区分布着信仰不一、文化各异的大小数十个民族,其共同地域生态催生并整合出山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相似性特征(如宗教认知中强烈的山地空间感,与山地环境相关联的神圣观念,热身色彩的仪式活动),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环喜马拉雅宗教文化圈。喜马拉雅山区范围内的地域性差异导致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分布。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万物有灵信仰等)、体系化宗教(藏传佛教等)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型宗教(如萨满教、本教)等三种类型的宗教生态分布。  相似文献   

9.
狰厉图纹是藏传佛教器物中典型的一类装饰形式,按其表现题材可以分为:毒物兽怪类、神魔护法类、器官肢骨类以及其他组合类。作为狰厉图纹载体的宗教器物主要包括唐卡绘画、造像面具、藏密法器等。综观藏传佛教传统符号,狰厉图纹是一支小众的神秘符号,它作为与吉祥纹饰并行的支脉,同样饱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藏传佛教神秘而狰厉的图纹艺术将逐渐褪去它神秘的面纱,但作为文化表征的传承符号,在保持其生命力的同时,将被赋予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尔寺和广惠寺分踞黄河支流湟水南北,其所处地域为青藏高原藏文化圈边缘文化带。二者先后建于明、清两朝,宗教地位略别,历史上的寺院经济发展各有侧重和优势。但在青海解放后、特别是宗教改革以来,二寺寺院经济走上迥异的发展道路,从中折射出藏传佛教在不同人文地理环境下相异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命运,这可归结为不同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海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阔的青海高原,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活跃的舞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这块神奇的高原上生息、繁衍、迁徙、融合、发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青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区位条件、历史发展背景等,使青海的民族文化显示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并成为中华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农牧文化共存、多种宗教文化共生、多种制度文化共举、民族风俗文化迥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河湟宝卷流传于甘青两省河湟流域多民族地区,是内地宝卷西传入青后,与当地多民族文化相融合并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由散韵结合到有韵无散,由民间宗教发展为融合藏传佛教元素的民间信仰,河湟宝卷与青海河湟地区的民间信仰"嘛呢经"之间体现出相互密切的关系,具有浓厚的汉藏双重信仰文化特征,二者之间是一种流变和衍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僧人物像作为唐卡艺术中特有的一类绘画题材,在西藏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成就,而且这类题材产生之初与藏传佛教特有的文化特征密不可分。对此,本文以唐卡艺术中的高僧人物像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上师”一词在宗教语境中的意义入手,结合藏传佛教各教派高僧大德对“上师善知识”的理解和论述,分析不同时期高僧像的表现方式、特征。其次,从藏传佛教特有的文化特征出发探讨高僧人物像产生的文化渊源。在此基础上,以西藏绘画史角度讨论高僧人物像在唐卡艺术中的地位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宗教艺术的审美装饰在整个艺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宗教艺术不仅仅与不同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本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保持着极其密切的关联,而且充分反映了中西方宗教艺术在自身审美情趣中的宗教性与地域性。从宗教艺术审美装饰与媒介传达特征着手,通过详细分析宗教艺术的审美装饰与媒介传达语义以及宗教艺术的内在方面,结合具体的历史宗教艺术事例,展现独特的宗教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15.
藏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藏族人口已达459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41%。藏族在早期信仰本地宗教。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与本土宗教长期斗争和渗透,于公元10世纪形成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藏传佛教。青藏高原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给藏传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致使宗教和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成为藏族群众社会生活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自70年代以来,某些西方大国极力推行所谓“人权外交”,把…  相似文献   

16.
<正> 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科学领域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我省也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藏族、土族、蒙古族群众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群众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汉族有一些群众信仰佛、道教和天主教、基督教。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在青海有悠久的历史,对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甚至被一些虔诚的教徒视为“命根子”。因此,正确认识和妥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多元和谐是青海文化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究其形成原因有民族、地理、经济、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六方面。今后应保持和弘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睦共处的社会风尚;走合作共赢的路子,实现文化共享与共责;增进接触和交往,增强文化认同;调解矛盾和冲突,实现和而不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维护青海文化多元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佛教艺术具有一般宗教文化鲜明的神学实质,但其本身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却无以脱离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强烈制约。龙门石窟缤纷多彩的宗教造像无疑为我们研究相应阶段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提供了崭新的文物素材,下面就有关问题,作些考察分析。 一 在龙门石窟琳琅满目的宗教艺术雕刻中,最能直接反映当时世俗社会生活情节的,应属那些比比皆是连缀于佛像侧旁而富有生动艺术个性的供养人造像。  相似文献   

19.
金源地域出土与传世的铜镜数量之多、质量参差、纹饰与形制的变化都与女真人的宗教文化关系密切。女真人的艺术、哲学、文学、宗教等文化思想不同程度地保留在铜镜的正面和背面,同时,金源铜镜的发展、大量传世也是女真人的宗教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20.
自汉魏至唐宋,江西一直有藏传佛教思想流传的痕迹.元灭南宋后,藏传佛教正式开启了在江西传播发展的历史,后经明、清两朝持续积累,至民国时期曾呈现出兴盛状态.藏传佛教在江西的传播发展总的说来极其有限,影响不大.这不仅与藏传佛教的特点和国家宗教政治有关,也与江西的地理人文因素密不可分.藏传佛教在江西的传播发展,不仅丰富了江西宗教文化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江西宗教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