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谌安荣 《云梦学刊》2012,33(1):116-120
在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等外在条件得到改善的当代,教师应追求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存境界。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教师自由自觉生存的内涵体现为自主的生存、理性的生存、创造性的生存、个性化的生存以及幸福的生存等几个方面。教师只有实现了自由自觉的生存,才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课程改革,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2.
审美——自由的需要,生命的升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人类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在人类文明史上 ,自由这个醒目的字眼具有令人神往的、激动人心的魅力。人们视自由为最高理想和最高价值。“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裴多菲在自由诗中道出的价值真理和普希金在《自由颂》中发出的“我要为全世界讴歌自由”的呐喊 ,经久不息地震撼和感召着人们的心灵。黑格尔说 :“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共产主义学说为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由开拓了无限广阔的美好前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追求…  相似文献   

3.
法律是以人为逻辑起点,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追求的永恒价值,理应成为法律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幸福观念的扑朔迷离与人类文明中的公共领域的萎缩和人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幸福缺位于现代法律价值。作为"幸福"观念的承载:正义、自由、秩序,是现代法律的三大价值,而且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但幸福的替代物之所以是替代物,在于它不可能替代幸福的本体价值功能。所以,幸福本身终极的价值意义最适合作为法律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乐民 《理论界》2012,(10):65-67
生态文明需要开启人类幸福观的生态向度,形成一种新的幸福生态观。幸福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为核心原则,强调尊重自然界的存在价值,倡导在创造性生产中获得幸福,并以人的自由解放作为实现幸福生态的最高目标。生态文明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求切实实现公民幸福观的生态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5.
幸福文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能力本质上是幸福能力,创业型人才本质上是幸福人.幸福文化的道德性和价值性、创造性和追求性、精神性和超越性是创业教育转型创福教育的文化支点.创业教育的幸福转型需要超越就业途径的路径依赖追求创造性幸福、超越经济人假设追求幸福人、超越财富崇拜追求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转型引起了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较之过去,个人获得了一定的独立和自由,为自身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同时,落后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排斤,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价值取向得到了弘扬.但是,在文化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造成了人的生存意义的迷茫、主体性价值失落等消极悻反现象.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他们只生活在金钱和商品的海洋中,生活于说不清目的的无价值、无意义的氛围中.这种情结表现在学理层面上是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弱化和低俗化,支撑社会发展意义的精神文化生产趋于萎缩.无庸讳言,社会发展中一些价值的实现往往是以另  相似文献   

7.
杨丽坤  马建新 《理论界》2006,1(12):16-17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以追求人类自由和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以及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实质上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幸福,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始终是千差万别的。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处境出发,通过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通过对宗教、异化及资产阶级片面人性的批判,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阐释中创立了马克思实践幸福观,从而使“片面的人”发展到“完整的人”,“异化的幸福”发展到“真实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皮家胜 《江汉论坛》2003,39(8):34-37
人生是人追求实现自身目的与价值并不断否定超越自身的活动过程。人生目的是在生活之基础上生成的,人生目的是引导生活向前发展的力量,它是终极性的、永恒的和唯一的。幸福是人们通过社会劳动,在能力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根据人生目的的性质、特点与要求,只有幸福能够被确定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得出这一结论前,我们必须对幸福的含义有所界定,在此之后,则必须对幸福作为生活之终极目的的疑虑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的终极性价值目标是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把握和价值判断,表达了发展的最终目的、意义的最高价值理念.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发展的终极性目标必然蕴含着人的价值期待和价值理想.从幸福的角度来看,幸福是每个人向往的人生目的;幸福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幸福是国家和政府实现的最高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和人的幸福实现之间的关系,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20.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