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扶贫瞄准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文章基于3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据,通过构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对象瞄准缺口指标、扶贫项目贫困人口瞄准精度指标和扶贫资金瞄准时序指标,对西部A省农村扶贫瞄准精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省民族和非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识别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出和渗入;扶贫项目贫困农户瞄准精度逐年降低,贫困人口瞄准精度较低且漏出比例高;扶贫资金投放时序存在错位,但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投放时序优于非民族地区.缺乏有效的扶贫瞄准机制是县级扶贫瞄准效率低下的关键.基于此,文章构建了扶贫主体与贫困对象有效互动的参与式县级扶贫瞄准机制,以期能够厘清扶贫瞄准规律,提高扶贫瞄准精准度.  相似文献   

2.
A村苗寨苗族作为特困族群总体上遵循节俭主义的消费伦理,消费欲望与拥有的资源之间的张力较少,化解消费风险的途径是依赖政府,但年轻人群消费的竞争与攀比心理日益显现.A村苗寨苗族的消费文化受到物质短缺和国家福利供给及外部消费主义文化等多方影响.其对于精准扶贫的政策含义在于扶贫措施在保留一定现金支付的福利保障的基础上应着眼于为贫困人群通过资产建设与能力提升创造发展机会,同时这个过程中应考虑贫困族群成员的竞争心理给予应有的内部激励.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已开发和未被开发的独特资源。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在旅游扶贫路径下是否实现了"精准扶贫",效果如何?如何提高"精准",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湘西州近15年来在旅游资源开发下扶贫效果分析和对夯沙乡旅游发展中的旅游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认为发展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抓手,政府必须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瞄准贫困,精准帮扶。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临夏县D村精准扶贫相关问题的研究,认为精准扶贫的精准度不高,对贫困户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措施较弱,精准扶贫措施效率较低。因此民族地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提高精准度,加强提高贫困户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精准扶贫措施的效率。精准扶贫要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同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相似文献   

5.
陈云霞 《民族学刊》2017,8(3):19-24,101
精准扶贫是促进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致贫因素、典型贫困案例和扶贫措施的调查研究,肯定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宏观策略和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即政府向社会购买扶贫服务;建立贫困户综合性识别标准;建立"特困户+整体受益"优先模式;谨慎规定贫困户的优先身份;正确处理社会救助和贫困户扶持之间的关系;解决精准扶贫地方性规范自身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笔者以甘南藏区贫困农村为例,通过访谈和查阅相关文件收集资料,描述了甘南藏区精准扶贫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了民族地区贫困与发展的关系。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一定要结合实际,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注重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坚持尊重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社会内在潜力,动员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扶贫,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7.
民族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统战部门如何依托政治和制度优势,探索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新途径,是一个新课题。总结了武陵山和乌蒙山两个片区开展"统战部门+"社会扶贫工作模式,指出了成效,揭示了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认识、完善平台、加强管理的对策建议,对民族贫困地区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2000年国家推行"兴边富民"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兴边富民"与边境地区的开发式扶贫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智力扶贫等多种方式,使边境地区的贫困现状得到有效改变。但是,边境地区的开发式扶贫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贫困形势严峻、参与主体不足、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多方面,为此,本文认为,边境扶贫应借助"兴边富民"的契机,结合以往的扶贫经验,通过建立多元扶贫框架、采取多种扶贫手段、采用多种扶贫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兴边富民"行动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治理我国贫困问题的重要决策,其核心要义就是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普遍滞后,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准确理解和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丰富多彩的瑶族服饰文化资源入手,在论证瑶族服饰资源独特的开发价值的基础上,对目前瑶族服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依托大众传媒,将瑶族服饰文化用于创意产业开发、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具有瑶族服饰特色的产业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的意见建议,以期为瑶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教育扶贫力度的持续增加与贫困群体"获得感"的提升不相匹配,是当前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解决的难题。横向对比的剥夺感、生计压迫的无力感、文化否定的隔阂感以及"读书无用"的焦虑感,都极大地诱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和不平衡心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精准度不高,是限制贫困群体"获得感"提升的最大障碍。总量平均的投入方式、一元性的文化范式、升学主导的教育模式和功利化的教育导向,一同把扶贫对象挤入了深深的教育疑虑中。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扶贫对象的教育获得感,就必须结合民族贫困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强化贫困群体在教育扶贫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扶贫对象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心智水平,培养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1.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17,8(6):1-8, 95-97
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和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分析“三区三州”贫困的特殊性、“三区三州”的禀赋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发现通过提升禀赋结构可实现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不异地搬迁的村组应考虑就地发展,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水平,产业发展中要厘清发展主体、产业选择和发展方式,以及民族文化产业是分散发展还是集聚发展的问题;易地搬迁村组应整村搬迁、集中居住,搬迁与景区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相结合,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民族文化融入异地搬迁并实现产业化。在精准扶贫方面,扶贫政策设计要考虑激励相容,实施贫困家庭振兴计划;理解贫困群众行为逻辑,体现精准帮扶的因势利导和顺势而为;完善社会保障/保险,实现分层次的社会救助与保障。  相似文献   

12.
绿色减贫契合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适度开发、减少贫困的同时,为民族地区留足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走出一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优化环境的新路。民族地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扶贫脱贫全过程,以绿色减贫推动精准扶贫,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内涵与关系的梳理,以贫困脆弱性理论和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结合我国藏区贫困问题的成因与扶贫难点,对现行的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并对扶贫开发的长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干群关系也是研究的持续关注点,但以干群视角分析精准扶贫的成果较少。文章以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称印江县)为田野点,说明印江县精准扶贫中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功效。经过调研,笔者认为印江县精准扶贫中的干群关系存在群众参与感不强、资源竞争的破坏和文化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同时,也采取了干部工作制度、干部奖惩制度和扶贫实践等措施改善干群关系。总体而言,精准扶贫也为印江县干群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精准扶贫工作中,大量印江县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逐步构建出紧密的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驻村扶贫是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新时期,驻村扶贫一定要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努力实现精准帮扶,促进贫困村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6.
李树峰  陈玲  许健琼  索朗欧珠 《民族学刊》2022,13(7):119-128, 151
职业教育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建立贫困地区发展“造血机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西藏自治区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西藏职业教育扶贫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最适合当前西藏职业教育的扶贫模式,如加大对西藏职业教育的扶贫力度,不断提升西藏职业教育自身扶贫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驻村扶贫模式、宽口径的职业教育模式、依托优势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将职业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唐剑  李晓青 《民族学刊》2020,11(2):15-21, 123-124
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承载着丰富的理论意蕴:其一,改革创新是贫困治理的长效保障;其二,人民群众是贫困治理的基石和源泉;其三,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路径。本文立足于习近平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构建了精准扶贫与精细化治理有效对接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四川藏区贫困治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在后精准脱贫阶段,进一步增强四川藏区扶贫实效,需要创新集聚启动机制、完善瞄准定位机制、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健全监测调控机制、探索益贫发展机制、构建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贫困状况和形式多种多样,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精准脱贫方略,确立精准脱贫的目标定位.实施精准脱贫方略的法治路径是:依法依规实施贫困群体易地搬迁,落实教育资源均等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文明,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强化绩效考核评估严厉实施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特别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提出以来,关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研究进展较快,学术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逐渐丰富。集中体现在对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的剖析;精准扶贫的历史背景考查;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其对策路径分析等。现有研究也存在问题: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数量及质量有待提高,相关研究成果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倾向等。  相似文献   

20.
地处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汉子山村,是集山区、老区、库区、边区于一体的贫困村。该村集体经济薄弱,公共事业建设滞后,水利设施陈旧,村级集体经济“零收入”,债务达30万元。全村现有贫困户15户49人。自2015年11月以来,武汉市民宗委工作队进驻汉子山村开展扶贫攻坚,实地了解村情民意,与村“两委”协商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帮扶计划,全力助推汉子山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