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仪式通过其所涉及的民俗物及仪式过程本身,指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於菟"系列民俗仪式中各个单元特有的民俗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寓意,因而成为特定的象征指符。同时"於菟"系列岁末仪式中各个的仪式单元存在独自的象征意义,并最终构成岁末民俗的象征符号系统,从而展现出特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反映出文化持有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反映出区域内或群体内部的某种秩序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2.
闹公婆习俗是中国北方汉、回、东乡、撒拉、保安等几个民族民间婚俗的重要嬉乐内容,当前在人们心目中已完全娱乐化,可这喜庆色彩的"娱乐仪式"背后隐藏了祖先们严肃的社会期待——恪守孝道与礼仪廉耻之行!通过婚礼中"三天无大小"、"羞辱公婆"、"公公背儿媳"等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强调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社会状态下不能触犯的"大不韪",祖先们仪式中的这种隐喻方式和手段,是人类很多群体都在人生礼仪等"过渡"礼仪中采用的手段。对此,人类学者维克多·特纳概括为"阈限"。本文就以此理论对闹公婆习俗背后的隐喻作一个解释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赶集这种代表地方性时间的乡村社会活动作为分析对象和立论基础,认为社会文化与生活建构着不同的时间框架,当我们在讨论时间指涉性和规定性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人们如何成为时间主体,通过最为切近的日常生活体验与社会交往,逐渐皈向某种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空间、身体实践等文化要素的合谋下加固了对于某种时间的切身感受,并不断将时间再现于自己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4.
自梳女的"婚嫁"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记载古代广东地区盛行女子“临嫁始髻”、男子“临娶始冠”的风俗 ,因此“盘头梳髻”成为婚嫁的必经仪式。 19世纪中期以后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抗婚拒嫁的女性群体。该群体成员通过特别的盘髻仪式以宣誓独身终老 ,这种仪式被称为“自梳”或“梳起” ,经过这种仪式的独身女性被称为“自梳女”。本文运用象征人类学有关理论 ,分析自梳女文化符号的婚嫁象征。这种婚嫁象征对内部成员具有约束、警示的作用 ,对外部群体具有告知其“已婚”身份的效用 ,一方面使她们避免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以求得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 ,可以满足自身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有助于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实践记忆论     
本文首先通过对中西实践、记忆知识谱系的梳理及田野经验的考察,界定实践记忆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生活、行为或仪式实践活动中,耳闻目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得的文化记忆;然后爬梳个人记忆、历史记忆、社会或集体记忆、"体化实践"等记忆概念和理论关系,在厘清实践记忆来龙去脉的同时,也对以往的记忆理论做出反思;最后强调实践记忆的情境性或在场性特点,对知识活动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阐明实践记忆立足现在、重构过去和开启未来的时间线性与多元复合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二战以后频繁的族际冲突中 ,一族男性集体地对另一族女性进行性侵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特殊的族际性暴力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它是极端民族主义和男权性别歧视混合交织的产物 ,其目的是要摧毁敌对方男性群体乃至整个民族的自尊。对异族妇女的强奸也常被用作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或种族灭绝的手段 ,通过操控或毁灭对方民族妇女的性和生育行为来征服这个民族。在这种民族主义非理性化的场景下 ,女性的身体和形象作为民族的象征而承受着敌对双方男性群体的双重压制。  相似文献   

7.
"传师学师"是畲族人内部的文化传承和传承责任交接仪式,既是老一辈的"传师",也是畲族新一代的"学师",仪式内容众多,环节复杂,形式严谨,主要演绎或阐述畲族祖先闾山学法的过程,属于畲族内部文化传承仪式。该仪式原先需要三个月,现为三天三夜,分引朝、度水、三朝等三大篇章,共159个环节。本文从畲族"传师学师"仪式出发,通过畲族"传师学师"仪式的民俗内涵和人文内里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挖掘畲族"传师学师"仪式民俗内涵与人文内里,以及在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苗族丧葬仪式是其人生过渡仪式的重要阶段,在整个丧葬仪式里,牛皮鼓作为其特殊的符号自始至终都贯穿前后。通过对"牛皮鼓"的文化建构,基于其作为丧葬仪式的核心地位,"牛皮鼓"这一介质致使亡者达到身份结构的另一层转变,在此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参与仪式客属的共同祖先记忆,也正是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历史性"记忆,族群认同与聚合才得以维系。  相似文献   

9.
在蒙古族《格斯尔》史诗中,格斯尔从牧童到可汗、圣主的成长阶段分别体现了三种功能——生产、征战和宗教。功能的转换通过具有过渡仪式性质的"重生"来实现,这种功能的转换方式具有明显的蒙古族特色,它与蒙古族英雄史诗传统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的加工、改编和再创造受到了三功能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很有可能是经由藏传佛教以及印度史诗和民间故事在蒙古族地区的流传而逐渐渗透的。  相似文献   

10.
"药师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之一,"药师忏"仪式是"药师信仰"文化的重要忏仪。本文通过查阅史料、收集碑文,以及参与观察和访谈,对大理无为寺和救疫寺(药师殿)的创建和"药师忏"仪式做了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大理白族"药师信仰"既继承了中国佛家信仰文化,也宣扬了白族人民自己独有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