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地带,认清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产业集聚之间交互的耦合关系,对培育并形成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体系、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以及灰色GM(1,1)模型,从时空演化角度揭示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集聚之间互动关联和耦合协调的特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和空间合理布局的新契机。研究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之间存在互动耦合、协调促进的作用关系,并表现为波动增长、稳定下滑和良性发展三个动态发展阶段,经历了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不断增强的耦合作用过程,而有效改变二者之间的协同模式和发展路径是推动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提升和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绵阳市森林旅游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选取绵阳市2006年和2010年的4项收入来源——门票收入、食宿收入、娱乐收入和其他收入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省森林旅游收入来源情况为参照,对绵阳市森林旅游收入来源进行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绵阳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稍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绵阳森林旅游产业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绵阳森林旅游产业中食宿收入、娱乐收入增长速度较慢,产业总体竞争力不足。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对外开放是促进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微观层面,对外开放能够通过促进要素升级实现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中观层面,对外开放能够通过结构优化提升旅游经济效率;宏观层面,对外开放能够通过制度优化促进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际(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I模型测算旅游经济效率进行时空分析,再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对提升旅游经济效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同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是对外开放促进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主要渠道,制度优化的作用效果最大,且不同机制的作用效果存在典型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沿海地区三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制度优化效应最大;非沿海地区仅存在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效应,要素升级是主要机制。文章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明确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内在机理,发挥对外开放对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海地区湿地旅游资源丰富,空间优势互补特征明显,在沿海开发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发展区域旅游的前景广阔。本文在分析江苏沿海湿地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开发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点-轴”开发模式,并提出该模式下的发展措施,以期为优化江苏沿海湿地旅游空间结构和促进该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体育旅游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采用文献研究、访谈与调查法,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提出了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实现体育旅游一体化;合理设计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建立体育旅游业支持与保障体系,以期为促进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南部沿海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南部沿海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较大,发挥着引领全国经济的火车头作用;由于南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却较小;南部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具有空间邻近性特征,与东部沿海、中部、西南地区相互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7.
旅游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高度关联性,以2011—2017年数据为例,运用DEA-BCC模型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水平间的协调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综合效率均值介于0. 824~0. 908之间,且呈波浪式下降的变化趋势,综合效率水平较为理想,在空间上表现为长江经济带上游高于下游、下游高于中游地区的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水平整体上呈先降后升趋势,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上游区域表现出强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区域间差异明显,在空间上表现为各年第三阶段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且由面状向点状扩展;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水平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U"型演变趋势,地区之间协调度差异较大,经济增长水平越高的地区两者协调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差。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软件Mapinfo9.0支持下,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析福建省九地市1999-2008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显示:福建省九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集聚度高,梯度明显;九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差异呈现单峰结构,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差异逐步减小;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间及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波动下降;九地市旅游经济发展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近十年来,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并逐渐形成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南平市4个旅游强市,且沿海地区对福建省旅游经济起到了较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运用区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模型、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模型分别对河北省沿海地区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地方政府机构设置、职能水平、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度等方面分析了河北省沿海地区的组织结构。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优化河北省沿海地区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州国际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及其优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内外国际旅游产业相关理论,运用偏离一份额及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广州国际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及其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广州市旅游业部门中的住宿、餐饮、商品销售、长途交通具有竞争优势,但游览、娱乐和邮电通讯部门已成为广州国际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文章提出了广州国际旅游产业部门结构优化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总体目标和目标值,以及打造广州都市国际旅游品牌与广州旅游“信息”港、培育三大旅游产业集群区等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和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和集散特征,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高值区稳定分布于内蒙古,低值区多位于黄河流域的西部省(区),整体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集聚特征,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现出向“西南—西北—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旅游业产业结构、旅游业技术水平和政府规制力度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显著,而旅游业经济规模和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不显著。据此提出,应进一步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以优化边际旅游投入产出,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推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重塑低碳旅游认知以健全旅游生态保护机制等,以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0—2017年中国内地除西藏自治区外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旅游发展水平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发展、旅游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正向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需要借助于旅游发展水平这一中介,该效应在多组分析时以东部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是旅游区域空间竞争的物质依托,其空间结构影响旅游区域的空间竞争。分析山西沿黄县市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结构特征,探讨了山西沿黄县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总结了山西沿黄县市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沿黄县市旅游资源整合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借助区位熵、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构建研究模型,对安徽省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根据研究模型可以将安徽省旅游划分为四类区域,区域一和区域二是旅游发展的强势区域,旅游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应发挥增长极作用;区域三是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增长区,区域四是旅游产业培育区,应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政策引导,缩小南北两极分化差距.  相似文献   

15.
在空间网络背景下研究区域旅游发展是一个新的方向。运用旅游经济联系模型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经济联系进行了计算,并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对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网络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整体密度不高,核心—外围结构明显,区域旅游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特征。基于此,文章提出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培养旅游第二极、优化网络内部结构、统筹规划引领等建议,以优化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促进全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人力资源的协调管理发挥着统筹旅游人力资源空间分布、培养旅游项目开发适用人才和发掘区域旅游协作人才的功能。建立大湘西旅游圈,需要以实现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空间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为前提,需要由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旅游教育机构正确选择各自的角色定位来综合协调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根源性、在地性、历时性为标准,对湖南省国家级和省级乡村非遗项目进行筛选,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以昂普理论(R-M-P)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单元的乡村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非遗类型分布不均衡,传统技艺与民俗类乡村非遗占比较高;湖南省乡村非遗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部集聚、南北部集中、东部较少”的特征,形成1个集核区、3个带状高密度区和多个中密度区;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整体利用潜力大,但地区性差异显著。据此,建议高潜力区将乡村非遗资源与热门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并借助乡村非遗节庆和民俗活动,推广乡村非遗项目;中潜力区借助特色文化活动,开发乡村非遗文旅路线,并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开发跨区域的乡村非遗旅游路线;低潜力区加强乡村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申报,推动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7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区位熵等指标,以2005-2014年各地市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及GDP为研究对象,分析测算示范区旅游经济总体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5-2014年示范区旅游经济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旅游经济总量的差距在拉大,出现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局面;从空间来看,2005-2014年黄山和池州2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分别达到3.521 6和2.583 0,而芜湖、宣城、马鞍山、安庆和铜陵5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均小于1,表明示范区旅游经济主要靠少数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从累积因果理论分析来看,示范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旅游资源赋存、交通状况及地区经济水平等因素密不可分,建议政府通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增强旅游优势地区辐射带动来进一步改善区域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水平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9.
旅游饭店是中国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营效能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以中国大陆2004-2008年31个省(市区)旅游饭店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19项财务指标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基于Panel data的回归模型估计等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了旅游饭店经营效能的年际变化态势与地区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沿海省区旅游饭店的经营效能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饭店客房总量、客房出租率和综合房价是旅游饭店经营效能增长的促进因素,而中档客房量和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则是旅游饭店经营效能增长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吕娟  张燕 《旅游论坛》2020,13(1):57-68
文章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7-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联系度明显提高,但是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相差悬殊;(2)旅游经济网络由疏到密,网络空间结构由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不均衡分布格局走向相对均衡的分布格局;(3)网络密度显著上升,核心节点的中间中心度下降,表明旅游经济联系更加通畅,整体朝着均衡方向发展;(4)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以广州和南宁为核心向周围辐射;(5)地理空间距离、旅游流、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旅游经济网络具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