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同属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但从内容的逻辑上讲,前者又是后者的起因: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破",才有了女娲"补天"。据学者张霞研究,有关"女娲补天"的异文有百余篇,涉及了15个民族,说明这一神话在少数民族中亦有广泛的影响。另外,女娲神话还涉及到另外一位伟大的神话人物伏羲,并且有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的传说。限于篇幅,本文只重点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及"女娲补天",有关伏羲的内容留到  相似文献   

2.
上一期,我们从易学视角解读了"女娲补天"与"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其实,女娲神话还有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女娲与伏羲同为"人首蛇身"并"兄妹结婚",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保留大量神话信息的出土"汉画像石"和帛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图像线索,成为揭开神话之谜的重要依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认为史诗中的人物遮帕麻、遮米麻与中原神话中的大羿、嫦娥,伏羲、女娲有共同来源。遮米麻补天保持了女娲补天的原始形态,具有更为合理的盖天说理论的背景支持。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是救国之道,富民之路,业已为我国30来年的实践所证实。但是,方励之等人却表示怀疑,说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失败了”,只有“全盘西化”、实行资本主义才有希望。因而要“补”资本主义这一“课”。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莫非今天中国的“天”“漏”了,要由他们来“补”不成?看这“补课”的架式,真跃跃欲试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湟中徐家寨画像砖人物命名谈起 ,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汉墓画像砖有关伏羲、女娲的形象、考古发掘以及民俗学方面的有关材料 ,论述了伏羲、女娲在中国古史神话中的不同身份 ,及其角色发生转换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古籍中对女娲记载的分析,确定大约汉代时人们对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已经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并从野性的思维角度重新审视半人半兽形象的由来,认为人首蛇身是思维对自然—文化秩序进行调和的产物,并具体结合女娲神话分析了人首蛇身的来源和内涵,以及蛇身在大母神形象中的意义、蛇多样的象征意义对女娲神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伦格格补天》与《女娲补天》的异同——满通古斯语族民族与汉族人、神共创型宇宙起源神话比较杨治经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原始先民,在深层心理结构中普遍积淀着对苍天的崇拜观念。蒙古族原始先民认为,“天是至高无尚的神,是生命的源泉。”①古代契丹人则认为天是...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立足于国家民族主义立场,从考证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和对图腾崇拜的重新阐释两个方面,以探寻民族文化源头的方式,构建同源同族的历史谱系,从而参与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9.
源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伏羲创制八卦、定阴阳、兴婚姻嫁娶之礼制、开渔猎畜牧之先、造书结绳记事的神话,源于我国北方的女娲补天、搏土造人的神话和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和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本是三个起源地、始创民族和内容都不同的神话谱系。后来,随着盘古神话的北传,后人将盘古神话的内容移植或融入伏羲或女娲神话之中,形成次生形态且与其原初内容相矛盾的神话。盘古神话永远是中国的第一神话。  相似文献   

10.
创世神话是以描述宇宙万物的综合创造为主的神话。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保留传承着大量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甚至支配了人们千百年来的精神生活。创世神话还具有民族认同符号的功能。创世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原始文化又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母体及源头。创世神话包罗宗教、哲学、伦理、审美及科学于一身,作为观念形态的统一体而发挥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赫哲族的《恩都力造人》与汉族的《女娲造人》是两篇著名的泥土造人型人类起源神话.其相同之处在于神话母题均出自神造人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神话形象是男人.后者的形象则为女性。木文认为,两篇神话的异同反映了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前者体现了北方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原始先民的渔猎文化特点.后者则体现了中原汉族原始先民的农耕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苗瑶先民的"马郎妇"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以后的学者如李复言、黄庭坚、钱钟书等都认为,把遍淫众男子的"金沙滩头马郎妇"称为"观音",是因为她"以淫止淫,令入佛智",恐误."马郎"应为"麻栏",是古代西南、华南苗瑶先民"阿注"幽会情郎之所,"马郎妇"当即"阿注",是苗瑶先民实行族外群婚制的产物."马郎房"和"马郎妇"并非苗瑶先民特有的风俗,而曾经是全球各种族原始先民"同夫共妻"阶段的共同现象.明白了这一点,关于各种族先妣神的许多神话和迄今尚存的很多民俗就很容易解释了.  相似文献   

13.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北郊的荒漠戈壁中,是自西晋至唐代以来高昌王国居民的公共墓地。1965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了一批绢画和麻布画,其中就有《伏羲女娲图》。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数十幅《伏羲女娲图》,现有28幅收藏于新疆博物馆,均出土于吐鲁番地区。伏羲和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相似文献   

14.
刘波 《民族学刊》2022,13(2):118-125, 145
立足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通过梳理社会发展史上相关人群的迁徙及九隆神话流传迁播的大致线索,可以看出九隆神话是次生神话;从象征隐喻的角度,梳理出九隆神话从感生神话到图腾神话再到王权神话的过程,认识神话的内涵及其补史作用,可以展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此,不仅可以看到面貌各异的九隆神话背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精神根谱,而且可以透视在“龙”叙事下的向心凝聚。  相似文献   

15.
对水神话的研究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侧重点,就是对水的神话意象的研究,综观各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学的研究,原型理论的研究,历史还原理论的研究及民俗文化层面的研究四个方面,在文化符号的层面上对神话中水的象征意象及文化内涵进行了角度各异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59年至1960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史塔那村北发掘了四十座古墓。在这些古墓中,发现了不少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的绢画。 在与其相隔遥远的小亚细亚附近的黑海之滨,在斯基泰人的神话中,亦出现了“腰上是女身,腰下是蛇身”的蛇女。在古埃及所崇拜的诸神中,亦有蛇神。在希腊的克里特神庙中,亦有持蛇女神的画像。  相似文献   

17.
“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同属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但从内容的逻辑上讲,前者又是后者的起因: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破”,才有了女娲“补天”。据学者张霞研究,有关“女娲补天”的异文有百余篇,  相似文献   

18.
<正>深层的心智而非浅层的情感,从宗教民族学的心理学进路出发,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为自己的神话研究确立了方向。发表于1955年的《神话的结构》一文1,作为其神话研究的先导之作,则系统阐述了结构主义神话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列维-斯特劳斯是如何看待神话以及神话思维的,而他又是如何使神话具有进行结构主义分析的可能性,这些议题将是本文的关照所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文章中列维-斯特劳斯试图通过具体的神话案例验证理论,其中就包括颇为经典的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但这些片段性的说明与其后来大部头的神话研究作品相比不过九牛一毛,因此本文并不纠结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台湾原住民各族几乎都有洪水神话,而阿美族洪水神话与台湾其他族群有些不同,因为阿美族以洪水后兄妹婚神话母题为主。更值得讨论的关键是,阿美族洪水神话中,幸存的兄妹通常搭乘舂捣小米的船形木臼逃生,而木臼不只在外形上如同独木舟,更代表原住民的小米文化。換句话说,阿美族的洪水神话常与粟种起源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神话学界,"向后看"视角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神话在当代流行文化、数字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影响下出现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的研究十分薄弱,因此,神话学亟待实现从"向后看"到"朝向当下"的学术转向。本文对"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建构路径、视角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阐述,指出新取向的神话学将全面考察并描述神话在当代社会不同领域中经历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现象,揭示神话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呈现当代神话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揭示神话转化与当代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建构当代神话学学科体系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用神话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以及跨学科的视角,运用民族志式田野作业、网络民族志、文本分析、语境研究以及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