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宏观上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各项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数量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创新驱动路径是以科技创新形成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以产业创新形成新型产业支持体系,以制度创新提供激励导向,以战略创新形成战略支持体系,以管理创新形成有利的环境支持。而培育创新型企业,构建创新驱动主体;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构建创新体系;推动制度创新,改善制度环境;推动政策转型,实现政策导向的转变等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和硬约束。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就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重点,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推动绿色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协作关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完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构建绿色生产方式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使经济变"绿"。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基于此,本组专题对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及企业绿色生产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绿色发展研究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和硬约束。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就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重点,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推动绿色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协作关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完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构建绿色生产方式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使经济变"绿"。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基于此,本组专题对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及企业绿色生产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绿色发展研究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克服国内资源环境的强约束,必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推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指各种物质要素经过新知识和新发明的介入和组合提高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主要内容,制度创新是重要保障。创新驱动会带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经济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机制需要加强自主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持续互动。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文化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与制度偏离的短板效应折射出协同的重要性。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不仅应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前瞻与启发作用,还应主动构建全新的制度体系,以催生、牵引文化产业各行业的革命性变革。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是内生制度与外生制度的交互作用与演进,呈现为技术牵引下集聚创新的内在规律,并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交互作用下推动文化产业不断跃迁。构建基于技术与制度协同驱动的国家文化产业治理体系,将双向度的治理目标、前瞻性的治理制度、五位一体的多元治理主体协同、现代化的文化产业治理方式有机统一,提升国家文化产业治理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富有创新精神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战略思想,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理念,从经济发展方式角度立论,与创新概念演化轨迹相契合,是对十六大以来创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论实现路径的新探索。它体现了创新国际化的本质要求和趋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创新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并赋予其国际意义和新的时代内涵。创新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国家体系。创新驱动的创新要素主要表现为学习是创新驱动的基础,能力是创新驱动的核心,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关键,科学发展是创新驱动的目的等。它不仅蕴涵了创新要素密切相关、联动创新的深刻内容,而且从创新型国家体系的高端诠释了创新驱动的战略机理,集中体现了学习型政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质特征。创新驱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创新观有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动态内容,表现为理论创新观、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观、科技金融创新观、文化教育创新观、党建创新观等,并催生一系列创新理论形态和创新实践形态。积极建构创新驱动的动力结构系统包括目标布局创新、问题域定位创新、价值驱动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管理保障创新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的整合创新等,这是知识经...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科学技术生态化创新方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影响着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方向.顺应人类文明演进历程的转向,绿色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引领和“幸福中国”的本质体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科学技术创新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在当前形势下,生态化理应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必然诉求,科学技术创新必须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为此,以绿色发展为导引,强化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伦理意识、将生态效益融入科学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将循环整体性分析介入科学技术创新思维方式是当前科学技术生态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8.
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线,"四个着力"和 "五个更多依靠"架构了其基本路径,"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指明了其长期目标。文章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为基础,阐释了创新驱动发展与 "四个着力"和 "五个更多依靠"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转换过程和新型路径下的 "三个关键、四个突破",最后从创新驱动发展角度提出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后,德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表现得稳健而强劲.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德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基于德国科技创新体系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从创新基础、治理结构、制度环境、国际科技合作、文化传统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德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治理特征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需求,研究德国科技创新体系对于上海创新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创新驱动战略的动力源、要素构成及组合方式都发生变化,创新人才、创新链条、创新制度环境与创新系统成为发展重点。以天津为例,应以现代制造研发基地为支点,实现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组合型创新驱动:依托"工业4.0"、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进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化;借力首都科技创新资源以"开放开源、互促共享"的开放式创新共建京津冀创新共同体;以体制改革为动力构建"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混合型发展模式,培育产学研协整,构建创新的培育、创新、引导三大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玉辉 《理论界》2009,(9):64-65
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要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微观基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知识化和生态化,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资源市场,完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构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粗放式发展带来的能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瓶颈迫切需要我国通过创新实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是实现物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两者相辅相成。针对我国循环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局限、法规缺失、战略缺位等问题,要从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四个维度构建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宏观上支持中国长期增长的各项要素禀赋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内容包括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机制就是以改善供给为实现路径,在政策导向上实现一系列的转型:在政策激励方面实现从“投资激励”向“创新激励”的转变,在政策内容方面实现从“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转变,在创新人才培育方面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包括: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产业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动结构创新;加强建设产学研体系,积极推动体制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重点提升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4.
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创新与乡村产业振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驱动力量,而乡村产业振兴对创新提出潜在要求,内生地推进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创新,进而形成循环累积效应,推动产业振兴。当前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仍旧存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衔接不充分,以及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体制不完善、载体不突出、政策不到位等问题,需要突出技术创新、产业化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政策创新,以创新驱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遵循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基于此,提出了需把以人民为主体的创新和促进创新的制度安排作为开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钥匙,并分析了创新和制度安排协同发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创新驱动的两维视角模型和制度安排、创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演化机制模型,探讨在不同的创新活动中,创新和制度安排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协同驱动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创新文化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元素。培育创新文化,要以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基础,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改革教育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和网络深化发展,是当前创新范式发展的新探索。根据生态位管理理论,通过"生态位构建、生态位管理、协同创新深化"这三大步骤,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南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苏南的发展模式变迁经历了双重循环,传统“苏南模式”变迁经历了第一重循环:制度环境变化—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制度失衡;“新苏南模式”经历了第二重循环: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当前,“新苏南模式”的第二重循环尚未完成,制度均衡局面的形成还有赖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苏南地区政府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在更高层次上完善“新苏南模式”:改革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构建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推动和规范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培育公民权利义务基础上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符合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中国传统的投资驱动增长方武难以长期持续,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财政目标应从配合传统增长方式转移到创新驱动增长方式所强调的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四个环节上来,为实现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分支。西方国家生态治理在资本逻辑驱使下呈现人与自然异化、生态与资本对立、生产与消费不适应以及资本全球性扩张引发的世界性生态危机等困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出发,确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生态发展观、"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方法论、"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价值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新时代,加强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以紧抓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建设为关键,以依靠多元主体共治生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平等均衡的国际生态合作等为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