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秦文学中出现一批少数民族使者形象,其中的东夷族使者博闻多识而又略带神秘;西戎使者知书达理,不卑不亢;南越使者则是从容应对,不辱使命。这些使者身上折射出周边各族的特色,同时也反映民族融汇的某些规律。先秦文学对于少数民族使者所作的艺术显现,是对传统礼仪中世俗偏见的拨正,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先秦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匠人形象,因作者思想倾向的差异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作品中,匠人是被改造和受限制对象;墨家作品中匠人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显得相对自由,但在整个文化格局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法家对工匠持有轻视与排斥态度,作品中的工匠基本上都是负面形象;《庄子》对工匠态度则体现为两极对立,论说部分往往否定工匠,寓言故事中的工匠则作为主角和正面形象而出现。先秦文学作品中工匠角色的种种差异,主要源于各学派人文关怀的有无以及对技艺的态度,显示出古代文学的多元化走向。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成为21世纪文献最主要的两种形态,两者的并存也成为未来文献发展的趋势。文献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其价值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为促进文献价值的实现,必须积极采取适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学诞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其存在形式是以全民性为特征的原生形态的史学。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利用下,中国史学由原生形态的史学向以庙堂化为特征的过渡形态的史学逐步转变。过渡形态的史学对广大普通民众的忽视,与史学的性质和目的相背离,这种背离最终引发了史学向自身本性的回归,中国史学开始了由过渡形态的史学向以大众化为特征的终极形态的史学转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文学中,对谏诤行为的关注是普遍存在的.这一文学现象,是先秦时期的独特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上古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当时的作者对谏诤主题文学,与其说是视之为纯文学的,莫不如说是视之为政治性的.这种对文献文学性的漠视与歪曲,是由古史传说与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的政治设计共同的合力而造成的,它在先秦一经形成,就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根线索,成为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把钥匙,我们可称之为"文学的政治化",这是古代中国过度重视政治文化的必然结果.本文认为,只有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切入,才能够真正理解包括谏诤主题文学在内的先秦文学.  相似文献   

6.
先秦文学的马意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山海经》神话中的马,是作为自然力或自然暴力出现,马的原始野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周易》卦爻辞中的马,作为阳刚的象征物加以运用,从抽象意义上保留着马的原始野性,但开始出现以人制马的苗头。《诗经》早期作品凸现马的自然生命力,后期作品则使马的原始野性明显弱化,人对马的制驭成为重要表现对象。《庄子》的许多篇章一方面再现马的原始野性,同时对于马的自然天性遭扭曲、被异化表示同情和愤慨,在文艺史上具有定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辨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闽南文化作为延自中原的一种移民文化,是漫长历史积淀和发展的结果.本文以这一认识作为讨论的前提,分析了闽南文化的类型、形态和特征.认为闽南文化是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以俗民文化作为主要形态表现出闽南文化特殊的色彩与个性;在其"海口性"、边缘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等特征中,都存在着反映社会发展内在矛盾的两重性,是我们深入解剖和认识闽南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现传今文《尚书》“周书”部分的《洪范》《吕刑》两篇,都有远早于西周初年的久远渊源。《洪范》是殷商遗民箕子据其所记诵口述给武王的一篇文献,故春秋时期,人们既可称其为“周书”,也可称其为“商书”。《洪范》的早期流传,采用的是口耳传授方式,其原始文本具有突出的诗歌韵文特征,因此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仍可称其为“诗”。其文字写本的最初出现,应在西周初年箕子口述给武王之后。《吕刑》的作者不会是周穆王,其主体部分“王曰”之王,应指某位古老帝王。从所述史事看,《吕刑》的最初产生时代甚至要早于殷商,与夏代的“禹刑”有密切的关系。与《洪范》一样,《吕刑》也有突出的诗体韵文痕迹。在文字写本出现之前,这两篇文献应都经历过很长时期的口述流传过程,一直以“声音”为媒介存世,由早期的乐官群体保存并传授。口述“声媒”文献易于记诵的文体特征,对于判断先秦文献的时代早晚及其史料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部分,在其被文本化过程之际,正是中国古文明已经成熟之时。虽然限于当时书写条件的困难、国人早熟的哲学思维和神话历史化改造等种种因素,加之神话本身经过历史时间的剥蚀和历史潮水的冲刷,所书写的内容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只言片语的,以及欠完整形态的"碎金片",但从前人学者对先秦至汉晋时期记录神话典籍的连缀萃集仍然能够看出昆仑神话是我国古典神话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神话体系。举凡在先秦至汉晋时代的原典如史部与子部小说家类典籍、先秦诸子著作与《楚辞》、历代对原典的注疏训释之作,以及道藏及晚出现的笔谈杂记、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砖石画像、竹简帛书等中,都有或简约或较为完整的文字记载,仍保持有"原生态"的状貌。从中可窥见古代文献书写昆仑神话时,具有思维的原始性、神话意象的层累性及神话人物记忆的排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法律文献的特征、类型及考证与检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宇 《人文杂志》2002,(2):158-160
法律文献的特征及其类型是法律文献学的两个重要理论问题 ,它们对于构建法律文献学理论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先秦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水意象成为古代先民的审美观照对象。《诗经》对水的观照,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所表现的场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相协调;《楚辞》中不同形态的水意象,寄托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道家的水意象体现的则是它对博大、辽阔的崇尚。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先秦文学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丹 《中州学刊》2005,(1):172-173
在历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先秦文学都是被分割为神话、诗经、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楚辞几大块.其中,神话一直被当做中国文学的源头,而诗歌则直接从<诗经>开讲,充其量也只是涉及到几首原始歌谣而已.先秦时期的文学史状况果真就是如此简单吗?还有,文学史前史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文学艺术的发生形态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呢?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官箴文献主要是以箴文的形式存在。夏商两代特别是商代已有不少箴文面世,这是无可置疑的,公认属于无可怀疑的殷商遗文的《尚书.盘庚》所载小人之攸箴就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殷商时期的一部官箴文献。如果说周初的《虞人之箴》是官箴王阙即臣诫君的代表作,那么稍后的《大正箴》则开启了先秦官箴文献中君诫臣的先河,而《耄箴》、《勤箴》这两篇分属春秋早中期的箴文的存在更是无可辩驳地证明,进入春秋时期之后,君诫臣已成为官箴创作的常见现象。官箴文献的规诫主客体从单向的臣诫君朝着双向的君臣互诫的转变滥觞于西周早期,完成于春秋早中期,故而传统所谓君诫臣之箴产生于春秋之后、秦汉以后、唐代、宋代等等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的兴盛与传统文学的沉寂相比,网络文学成为文学时代发展的显性大势。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消费性的时代特征,网络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网络文学的阅读和网络文学存在的依据都是以消费者的感官享乐为目的。网络文学的创造与传统文学不同,它是作者与读者两个主体之间平等交流与对话的结果,这一间性主体有意认同大众的身份,坚守大众立场,使网络文学呈现出复调狂欢的色彩。交互性是网络文学直接的表现形式,消费性是网络文学的本质,它体现了文学的社会性与时代性的特征,是网络文学交互性特征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5.
建安文人的文学品评是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文学品评高峰,与前此相比,呈现着鲜明的特征:其一,绝大多数文学品评是对建安时期作家作品的品评及对自己创作体验的描述,彰显出强烈的当代意识,真正具有了品评文学的意义;其二,较少受政治的干预,保持了文学品评本身相对的独立品格;其三,有一个迅速深化、由量到质的跨跃式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寻找先秦文化与文学研究新的突破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锺陵 《中州学刊》2005,(1):167-168
中国古代的复古运动通常以"言必称三代"作为自己的方向,"言必称三代"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做学问的境界.这一观念一直影响到清末至民国时的一些学者,他们认为,要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必须在先秦文化和文学方面有相当的功底,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科技英语文献的词汇由非专业词汇、次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构成。次专业词汇使用频繁,在任何科技文献中均占80%以上;专业词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行为动词使用准确,“名词+名词”结构灵活多变。大量的缩写词、符号、公式、分子式、方程式等构成了科技英语文献的词汇特色。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学的三个文化特性:其一,作家的官吏化造成了作家的非职业性、官场风气与官宦价值观对文学的渗透,致使作家思想不自由、写作时间与精力有限、作品数量偏少等缺陷;其二,"现世主义"态度使作家注重现世人生、缺乏宗教热情与来世关怀;其三,"非个性主义"倾向造成作家作品社会描写过剩,个性表现、自我解剖与忏悔精神贫弱,对内心世界与灵魂痛苦的深度探索不足.  相似文献   

19.
倪晋波 《晋阳学刊》2007,(2):107-110
秦简《归藏》的筮辞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叙事型”和“隐喻型”。它们都蕴含有明显的贞卜“程序”,如前者中的“卜亓邦尚毋有咎”和后者中的“黄鸟”。筮辞中“程序”的存在暗示《归藏》与古老的口头传统密切相关:“叙述型筮辞”承续了前代的某些筮占口语,“隐喻型筮辞”则继承了原始歌谣的某些语词。从两种筮辞反映的不同思维特质上看,秦简《归藏》的产生年代应早于《易经》。《易》、《诗》等先秦经典文本与秦简《归藏》,甚至其它出土贞卜筮辞有着某种程度的直接亲缘关联,值得进一步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