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城市治理难题。新加坡是全球著名的"花园城市",其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在城市规划、社区治理、环境治理、食品安全治理、住房制度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以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为借鉴,中国城市治理需要更新理念,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信息化、法治化、社会化,重视公众参与,重视城市规划、环境治理、社区建设,关注公共住房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主要有紧缩城市开发模式、"绿色交通"开发模式、社区驱动开发模式、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和绿色城市技术开发模式等五种.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主要包括具有可操作性目标、公众参与、完善的法律及管理体系和突出的重点领域等.我国要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积极发展"绿色交通"、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等方面建设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3.
风险沟通作为一种随着风险社会发展出来的治理工具,是风险社会里人们应对风险的有益方式,也成为多元主体进行社会治理、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有效手段.重大民生政策风险评估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政策风险评估的过程亦离不开对风险问题的沟通.在分析程式化的风险评估机制给我国重大民生政策风险评估所带来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加强风险信息的交流与整合、社会参与渠道的建设与拓展、政策风险议题的管理、整体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等方面来促进重大民生政策风险评估中的公众参与,使整个重大民生政策风险评估能够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日益严峻的复合型灾害风险,使得传统城市安全治理体系与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韧性治理理念逐渐引起重视。韧性城市治理体系具有健全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跨部门合作与协调、公众参与及社会创新、敏锐的风险识别力,以及快速的环境适应和恢复能力等特征。我国韧性城市治理体系构建面临城市建设规划有待升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有待优化、城市承载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应升级建设规划,优化韧性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强经济和社会韧性,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以建立完善的韧性城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指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既要服从善治理念抑或更好生活的需要,也要遵循包括法治在内的各种公共事务的属性和规律。在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下,社会治理法治化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协同发展的基本路径。为此,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扩大民众的参与,改善社会治理的力量体系,通过依法治理、程序治理与责任治理的路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目前城市客运交通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对公众意见的考虑和反馈,使其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公众的支持和积极响应。在分析公众、参与和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上,综述了公众参与在城市客运交通政策决策中的应用。为保证公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剖析了公众参与下城市客运交通政策的决策过程,提出了公众参与城市客运交通政策决策的流程:问题提出、问题诊断、提出解决方案、评价与决策、方案执行和方案后评价,并提出了建构公众多层次、多形式参与城市客运交通政策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因为从农村社会转变成城镇社会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不仅仅是硬件建设设施,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的提升.为帮助农民提升就业的能力,为化解社会治安中存在的隐患,需要从人才培养、法治监管、文化建设上来为新型市民融入城市服务.其中着重要做好以下工作:化解城市隔离和心态失衡,实现农民群体利益的分割化处理和农民群体对自身的治理;完善社会法律宣传和依法治理,做好农民市民化的准备,最终使农民融入城市,实现社会安宁.  相似文献   

8.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本文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社区建设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并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且提出相应对策。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区管理主体单一,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建设支撑体系薄弱;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参与程度低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现合作治理;夯实基础建设,强化支撑体系;增强社区意识,提高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新常态是指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以其自身为主导,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运用多样化治理手段,从而达到满足公众需求、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民生、实现社会有序运转的状态。其应以治理理念善治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法治化为基本特征。应以明确主体关系的系统治理、提出规制系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保障的依法治理、标明标本关系的源头治理为建构路径,以"四个治理"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进而实现社会治理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的基层社会组织是以新加坡独特的政府主导的社区治理模式为制度环境而生成的。新加坡的社区形成过程、人民行动党对基层社会组织的重视、新加坡的社会状况、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民主意识的增强都是新加坡基层社会组织生成的重要条件。新加坡与我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分析借鉴新加坡基层社会组织的生成机制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我国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