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五鹿诗社得名于郜焕元所编《五鹿诗选》,是清初以大名府为中心的诗人群体。诗社成员多生于仕宦之家,入清后通过科举跻身仕途,属于清初"纱帽"诗人。诗人之间基于家族、姻亲、同学等关系,交往频仍。他们以地缘为纽带,以读书、游园、留别为契机,流连唱和,形成规模庞大的诗人群体。诗社成员以郜焕元、袁佑、窦遴奇三人成就最高。他们诗歌的思想、内容或出于时忌或囿于眼界,介入社会的程度不深,易代之际的民族矛盾与阶层冲突在诗歌中少有体现,缺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亦缺少鲜明的艺术个性。诗社诗人与地方官吏及游历诗人相互砥砺激发,一起有明一代地方诗坛之衰,共同营造了清初大名诗坛盛况。  相似文献   

2.
清初山左诗人田雯及其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元 《东岳论丛》2004,25(5):119-122
田雯是清初“山左”诗人群的杰出代表。他为官谨慎、清廉有为 ,性格坦直、做人见义必为 ;论诗主张融合唐宋 ,讲究“分体取法” ,追求奇丽诗风 ,代表了清初诗坛早期的独创意识 ;诗歌内容宏博 ,体裁完备 ,晚年诗名几与渔洋相颉颃 ;受传统文学史观的影响 ,后世诗名湮没 ,成为清诗史学的遗憾  相似文献   

3.
"东州逸党"诗人群出现于北宋真宗末年,是北宋第一个以地域命名并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诗人群体,主要活动于今山东济南、淄博一带,以奔放纵逸、不拘礼法闻名于世.其诗作或质朴无华或慷慨悲壮,无不显现出东州特有的精神风貌,迥异于当时诗坛华丽浮靡的西昆之风,开北宋诗文革新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乱象”中的突破及其限度:21世纪诗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定21世纪中国诗歌已经完全被边缘化或进入空前复兴期这两种学术指认,都分别看到了诗坛的部分"真相",而遮蔽了诗坛的另外"真相"所在。如今诗坛实际上充满着喜忧参半的矛盾"乱象",但它一直在寻找突破的机遇和方式,并以其"行动"的力量昭示出一种希望:一是诗人们在突破过程中学会了承担,使写作伦理大面积地得以复苏;二是诗人们注重艺术环节的打造与生活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化,使诗作处理生活的艺术能力普遍有所提高;三是以诗学风格、创作主体、传播载体与地域色彩的多元展现,实现了诗的自由本质,使个人化写作精神落到了实处。21世纪诗歌的突破是有限度的,整体感觉平淡,经典文本匮乏,诗歌写作本身存在的失衡现象,和艺术的泛化问题、潜伏的传播方式危机问题等纠结一处,决定它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中,清初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为整个清代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清初诗歌创作主体--遗民诗人与贰臣诗人,理应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往学术界囿于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对清初诗坛贰臣诗人群体的评价多失客观.近年来,随着学术气氛的宽松与研究视角的转换,上述现象逐渐得到改变,但对贰臣诗人的研究仍有大量的空白领域,如清初的京师贰臣诗人群体,这是一个在清初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对清初诗歌发展的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诗歌群体.因此,本文力求立足历史与文本,以期还原这个群体在清代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方拱乾系清初诗坛一别具认识意义之重要诗人 ,其罹科场案、遭流放至极北后之心态吐露于后人辨认清初这一层面知识分子之精神状况特备典型。同时 ,其诗歌理论倾向及创作实绩也均不俗 ,可于诗史踞一席地  相似文献   

7.
明初江右诗坛, 诗歌繁荣, 诗人众多, 但在地理的分布上, 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 并显示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明初江右诗人地理分布所表现出的格局态势, 与地理经济、 人文积淀、 教育情形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诗人们大致相同的生活时空, 又使明初江右诗歌创作呈现出地域趋同性, 雅正即为其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张瑞杰 《晋阳学刊》2022,(2):125-129
清代山西诗歌丰富多彩,是继唐代、金代之后的又一次繁荣。清代山西诗歌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诗歌创作,以整体面貌显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对乡贤元好问等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对乡里先辈作家的接受和模仿,注重地域名山大川、特有风俗民情的描写以及地域形态商品经济对诗人观念、诗坛生力军、诗歌刊刻传播等的影响。其原因的形成,既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有地域文化与诗歌自身传承的影响,呈现出地域文学特征自觉意识的加强。  相似文献   

9.
清初诗人王渔洋一生诗歌取向发生多次变化,本文不以诗人宗唐或宗宋的变化作为区分标准,而以作家文坛角色意识的转换为中心,提出渔洋诗歌“三变”说,考察渔洋从风流自尚到皇清诗人再到文学侍从的三次转变。康熙四年前,渔洋风流自尚,追求名士风范,无意政治功名;康熙六、七年后十余年,开始有意于“文治”,皇清诗人角色意识突显;康熙十七年荣升侍读后,弘扬“文治”与推崇风雅,互为表里,由此成为文学侍从和清诗的“开国宗臣”。渔洋“三变”是诗人主动创新求变的一种结果,不但体现着清初变风、变雅之调向“治世之音”的演变动态,而且标志着清初诗坛盟权从“在野”向“庙堂”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与清初诗坛其他“宗唐”者专意于某一诗人或某一诗风不同,赵执信宗法唐之诗歌精神。在“宗唐”旗帜下,他力图包容诸端、“兼擅并美”。考察赵执信的诗歌创作,与其诗学思想大致相符,即多种风格均擅,阳刚之美虽为主流,但并不偏废其余风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5,(11)
"周公梦"和"蝴蝶梦"既是孔子和庄子曾经实际做过的梦,也是他们梦想的体现。前者渴望某种成就,后者渴望某种自由。借助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可以挖掘出两者深层次的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抉择。深受其影响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借助梦境展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既要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追求充分的自由,张扬个人的特性。这种融"周公梦"和"蝴蝶梦"为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并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层面,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