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儒家思想中的著名人生修养理论——孔颜真乐和曾点之志,揭示儒家先哲在人生修养上的深刻认识和崇高境界,并阐释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重构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略论司马迁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齐鲁学刊》2000,(4):84-89
司马迁曾将自己的著史宗旨明确概括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而他在贯彻这一宗旨时 ,又表现出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在“究天人之际”时 ,司马迁以道家的天道自然观为宗镜 ,主张顺天而动 ,同时突出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扬弃了以天命为中心的神秘主义思想。司马迁强调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志在“通古今之变” ,而这又是对道家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于道家的批判精神、人格独立意识和抱朴守真思想 ,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成为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另外 ,在社会政治观、人生理想以及文章风格等方面 ,司马迁也颇得道家思想之沾溉  相似文献   

3.
道家思想在东汉中后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东岳论丛》2001,22(5):78-81
东汉中后期 ,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 ,儒家经学受到冲击 ,社会批判思潮兴起 ,而富有批判精神的道家学说也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张衡在提出宇宙生成、万物起源及其人生理想观理论时 ,对道家学说多有取资。马融、郎、王符、仲长统、郑玄等人也都对道家学说有所借鉴和发挥 ,表现出道家的思想情怀 ,道家思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荀悦在《汉纪》、《申鉴》中 ,重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 ,强调遵从天道 ,其中不乏道家的自然主义因素。受道家辩证法观念的启示 ,荀悦主张“通古今” ,强调历史著作的真实性 ,强调直笔意识 ,此举不能说与道家的怀疑态度、批判精神和抱朴守真思想无关  相似文献   

4.
王小盾 《中国社会科学》2012,(7):141-162,206
高丽乐由雅乐、唐乐、俗乐组成。通常认为前二者来源于宋代的大晟乐和教坊乐,俗乐则是本土音乐部类。但经细致考察,高丽俗乐实有深厚的中国渊源。为此,应在汉文化区的视野中探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问题,把中国音乐向域外的传播,理解为汉文化区内雅俗文化的转化。其中较具规律性的现象是:中国境内的雅俗关系,往往结构性地移植到域外汉文化地区。技术和物质文明较容易跨越文化隔阂,价值的传播则采用潜移默化方式,故在不同年代先后产生的音乐作品中,中国元素由晦而显地保存在自内容至形式的不同层面。区分雅俗的主要标准一是制度,二是语言,因此,俗文化转变为雅文化的主要方式是进入体制,中国文学的雅俗二分在域外往往表现为汉文学、汉文俗文学、国语文学的三分。  相似文献   

5.
在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上,儒家、道家、佛家有着许多高远的目标。儒家追求超我,道家追求唯我,佛家追求无我。在难易度与吸引力方面,儒家占据优势,道家、佛家处于劣势。而三者的价值难分高下,都为当代人生境界的构建提供着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原明 《文史哲》2002,1(1):54-59
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得以透显的。当它依据这个原则去求“真”时,则表现出合规律的遵道循理、追求世界的本真状态和在其相对主义体系中潜含着若干科学认识因素的科学精神。当它将这个原则延展到属人的世界而成为价值范畴时,则表现出众皆平等、“常德乃足”和安顿人类生存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展示了“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相统一的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并对弥合当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建构新的科学人文主义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汪树东 《东岳论丛》2007,28(1):108-112
赤子原型是道家精神的价值基点。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赤子原型影响深远,沈从文等作家不息地再塑着赤子原型。但是对赤子之心的价值设定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生的崩溃,正因如此,北村等作家展示了赤子原型的坍塌。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本质因素,而文化的价值取向则是以真、善、美何者居第一位为分界线的。针对学术界某些人认为中国文化无求真精神的论断,本文从分析真、善、美的含义与关系入手,认为《周易》正是以“真”为第一位的价值取向。同时指出,《周易》对儒、道两家文化以巨大影响,但儒家由于圣人崇拜和经学思维,把“善”放在文化取向之首位,导致中国几千年来伦理文化占据统治地位;道家以“真”为本位,但过于强调对“真”的体悟,反对社会实践,流于出世,丧失了求真精神的本义。今天,我们应采撷中西文化中的求真思想,促进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方东美看来 ,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分别代表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真精神”。对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阐释 ,是方东美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方东美关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论述 ,并指出这些论述至少表明了以下两点 :l、方东美的学术立场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本位 ,同时有选择地接纳西方文化。这正是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文化立场。 2、方东美认为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创造精神” ,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超脱精神”。这两种精神 ,都是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以“重玄”名家的唐初学者成玄英的老庄注疏不是音韵训诂的朴学,而是侧重于义理上切身领悟、大力承继老庄置身于“在世之在”的特定语境而阐发的对人生根本困境的“终极关切”、“真精神”,是对原始道家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这种解读以道为本,援佛入道,将“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家之道“创造性地误读”为一种历史新范式─—“重玄之道”。其思想底蕴乃为排谴“在世之在”存在论的悖谬与苦痛。  相似文献   

11.
荀子承续"孔颜之乐"所奠定的儒家德性幸福传统,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原则。但与孔孟主要侧重于精神之"乐"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荀子明显地提升了功利幸福在儒家幸福中的地位,进一步确认了功利幸福的合法性、合理性。荀子的幸福观无法摆脱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但荀子致力于调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对峙状态,最终也实现了二者在一定意义上的融合,从而完成了儒家幸福观由"一枝独秀"到"双峰并峙"的折变。  相似文献   

12.
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对引导我国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幸福指数"开始进入各级政府和领导者的决策视野,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幸福指数的争论和质疑.本文在充分肯定引入幸福指数必要性的基础上,客观分析目前针对幸福指数的认识偏差和实践误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幸福指数对政府施政的指导意义和操作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美的形而上学视域中,世界是以一即一切与一切即一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幸福感则源于对世界的这种审美观照。由于审美观照方式不同,个体的幸福感也就不同:它们分属于酒神型与日神型这两大类型。幸福的获取有待于幸福人格的重建,这意味着人从本质上要成为游戏的人。现实中对于幸福的追求是生命的一项冒险与挑战。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未必能获得幸福,反倒会遭遇痛苦;然而,这种痛苦的承担却成就了生命的崇高。  相似文献   

14.
对于幸福问题,需作综合考察。从形而上来说,幸福既涉及人之存在的自然状态、道德状态与社会状态。从形而下来说,幸福事关入的需求的满足及其如何实现问题。人的需求的满足,需要一定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就个体来说,幸福的获得需要个体的奋斗,展开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对社会来说,幸福的获得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与创造好的环境。就当下中国来说,需要对国民的幸福状况作实然的动态调查,以期制定时宜的国民幸福指数,从而指导与实现国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生态社会主义的快乐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生态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使人类更快乐地生活。生态社会主义快乐思想的实质就是将精神的不断满足与人类的解放、自身价值的实现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实现方法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节俭地消费与劳动,其结果也有赖于此。当前,虽然生态社会主义试图将人类的整体及长远利益与维护生态结合起来观察快乐问题,但是它却并没有对贫困给予人类的灾难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很难转变劳动的窘迫地位。  相似文献   

16.
Previous sociological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macro for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overall happiness with one's life, but it has neglected an analysis of happiness in immediate situations and the micro forces that may shape it.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social structural as well as individual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happiness in situations that are morally challenging. Data are examined from an experiment in which satisfying self-interests may involve cheating to get ahea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while distal, structural factors influence happiness for those who do not cheat, proximal, individual factors influence happiness for those who cheat. We discuss how both macro and micro forces may shape happiness in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17.
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必须高度关注人民幸福问题。全面小康就是人民普遍幸福,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不断增长,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幸福感缺失问题。探求人民幸福之路,旨在全社会树立公平正义理念,通过健全的制度来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政府善治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重建和谐的人文生态,引领人民追求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8.
1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呈现的两个典型特征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在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过程有失公正的背景下,需要并行不悖地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不可顾此失彼。从实现国民幸福的终极目标出发,结合行为经济学对人内在公平偏好的揭示以及幸福经济学关于幸福与绝对收入、参照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的新进展,弱化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负向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机会均等,提高社会和收入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教育需要人的幸福;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最大动力。教育为了人的幸福与人才规格式的教育目的总体上是一致的,二者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只是认识的层次不同。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渗透着我们追求幸福的目的性,渗透着幸福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具有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