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年,虽然进行了一次修改,仍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认识.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完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顶层设计”,使它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完善.修改完善应充分体现宪法原则,明确自治机关的权力与义务,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加“法律责任”的条款,创设违法制裁机制,使民族区域自治法真正回归法律.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此次修改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自治权力由政治功能型向经济功能型转变 ;再现了法学理论研究的成果 ;总结了自治权行使中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在规范我国民族区域制度的建设、运行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界对其法律性质的认识角度不同,加之民族区域制度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从而引发人们的一些误解和错误的评价.正确评价《民族区域自治法》,对于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而完善立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军锋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5):23-28
民族区域自治是地方自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自治权。通过对地方自治制度以及自治权进行理论分析,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论述自治权的主要内容,提出自治权在西藏自治区进一步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中国少数几部规定了“序言”的法律之一。作为法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序言”规定了关乎国家重要事项未来目标和规划的内容,涉及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许多重要职责,赋予义务主体逐步完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范性因素,因而,“序言”有必要加以积极实施。然而,《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主要规定“目标规范”的“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的组成部分,其“序言”的实施无法通过司法路径来获得实现,而是需要遵循“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的实施路径,通过下位阶立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去层层细化和落实上位阶法律的规定的方式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6.
7.
朱玉福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27(1):65-68
《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的颁布,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新突破。作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规定》的一些新举措,进一步细化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原则条款,更具可操作性,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效贯彻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理论界存在一种以国际社会意义上的地方自治的含义来界定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倾向,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际社会意义的地方自治制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从现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文本结构和条文内容就可以看出。这两部法律清晰地揭示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宪(法)意图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中央统一领导,以及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其中前者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关系的法治化路径必须以现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一前提为基础进行。 相似文献
9.
1984年5月颁布并于10月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一座里程碑。它实施十多年来,不仅维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且保障了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对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这部诞生于改革初期,带有强烈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法律,已不能适应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需要。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工作列入了立法规… 相似文献
10.
朱韶晖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5):122-127
经过多年的发展,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基础建设和设备配备有了很大的改观,充分发挥了寄宿制学校的办学优势。但是在课程设置、双语教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师素质、课余文化活动等软件建设上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为促进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解决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在于自治机关有效地行使自治权.但是,由于<民族区域自治法>界定自治权的法律规则缺乏明确性,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没有规定的自治权,<矿产资源法>等法律将自治权等同于一般性地方权力,使得自治权规则的实施失去了制度基础,而立法解释以及争议裁决的缺位,进一步加剧了自治权规则实施的困难.为此,应通过法律改革,增强自治权规则的明确性与稳定性,扩大自治权规则界定的权力禀赋,完善自治权规则的法律解释体制,健全自治权规则的争议裁决机制,以消解自治权规则不具可实施性品质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正>有人说,西部是荒野,那它是文明的荒野吗?有人说,西部落后,那它是文化的落后吗?有人还说,西部没有历史,那它还厚重、还有未来吗?要是在过去,我会认真思考,寻求这些似乎是诘问的答案,但是现在我不会。 相似文献
17.
雪域高原 ,青海湖畔 ,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仰望长空 ,碧蓝如洗 ,雄鹰高翔 ;环顾四域 ,雪峰连绵 ,绿草如茵 ;放眼天际 ,草原法邈 ,牛羊如织。昆仑雪山奇异的风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高原儿女独特的心理气质 ,也造就丰富、灿烂、多元、神秘的佛国文化。让我们深入历史的长廊去触摸祖先遥远的脉搏 :桑烟凫凫 ,法鼓声声 ,经幡猎猎。在这里 ,祖先的智慧积淀成了六字真音的呢喃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凝结成为嘛呢石上无尽的期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青海始终处在藏、汉、伊斯兰文化的交汇点上 ,其文化形态呈多元性 ,而藏传佛教在这块神奇的土… 相似文献
18.
<正>30年岁月流转,30度春华秋实。2010年,《青海社会科学》杂志迎来了创刊30周年的喜庆日子。值此欢庆之际,作为《青海社会科学》的读者、作者和同行,谈谈自己对《青海社会科学》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青海社会是一座社会学的富旷。这里拥有社会学最常关注的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典型形态。现代一元,表现为以西宁为代表的都市社会,虽然发展水平远逊于沿海发达地区,但已具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传统一元,主要表现在东部农业区的农业社会和广大的牧区社会。尤其是后者,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使这一社会单元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从而保存了比较完善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历来是社会人类学家所关注的对象。两类社会形态既可供人们进行现代与传统的对比研究,也可以从它们身上的历史变化观察其正在发生着的社会变迁,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工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青海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从青海市场化进程的历史起点及制约因素看 ,青海市场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准确判断青海当前的市场化水平 ,可为今后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及应采取的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