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系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现代家族小说的倡导者们试图以"个体本位"取代"家族本位"的努力,受到抗战家国命运一体现实的质疑。当代家族小说以阶级本位颠覆了现代家族小说,又被市场经济秩序带来的阶层本位所取代,而个体在阶层社会中依旧上演着"骆驼祥子"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的提出和广泛使用,凸显了中华民族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家庭”性特征。这一特性是在“以家构族”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即按照家庭共同体的组织逻辑来推动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从长时段角度来看,历史上家国一体文化在形塑王朝体制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国家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随着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传统“家国观”始渐转换为以“家族”的社群形态来建构“国族”。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庭”框架逐渐成为了中国族际整合和国族建设的独特模式。透过上述历史脉络发现,“家庭”隐喻实际上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家国”属性:“家”是外在的社群形式类比,“国”是内在的国族共同体本质。  相似文献   

3.
<正>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自发表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恩格斯在某种程度上为执行马克思的“遗言”而完成的这部著作,对于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而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它对于人类原始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恩格斯在《起源》中,运用大量材料分析了人类起源的过程和原始社会史的发展阶段;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的产生、发展、解体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的形成过程,指出了原始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阐明了社会经济形态和婚姻家庭形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最终明确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暴力使猿立足地面并成为地面上的主人,制造暴力工具,使猿成为人。暴力创造人类,为社会发展进步开辟道路。暴力使用范围扩张到人类自身时,原始人类的氏族管理机构就逐步地演变为国家机构。暴力、国家先于阶级出现了,阶级是在国家暴力下才产生的,原始氏族共产主义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从而也是私有制、阶级社会的最高阶段,再也不会出现更高阶段的私有制社会,是垂死的私有制社会。私有制和阶级必然灭亡,但不是同时、全部、立即灭亡,而只能是逐步消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完全对立的经济形态的转换。社会主义是介于私有制和完全公有制之间的过渡态,同时包含两种经济形态,是私有经济逐步消亡、公有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最后过渡到全人类公有的经济形态。这是一个漫长、复杂和艰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蕴含着由家延伸到国的递进圆融关系,其形成既是对优秀传统家国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对中华儿女奋斗历程的省察与总结,同时也是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研判与回应。其内涵要义主要包括以厚植家国情怀上下功夫为基本要求、以爱家与爱国相统一为核心内容、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共建为践履路径三个维度。从个体、社会、国家、世界来看,这一论述在于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道德准线、培植清正淳朴家风民风的价值导向、筑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根基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19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人类对史前社会研究的缺乏,早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阶级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与社会性质,原始社会是否一开始就具有阶级社会特征,原始社会的婚姻家庭形式的演变规律,以及国家的产生途径等问题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摩尔根史前社会亲族制度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确认识原始社会提供了珍贵史料和重要启示:氏族共产制是原始社会的根本特征,私有制只是在原始社会晚期才出现的;父权制是从母权制发展而来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不是婚姻家庭制度的最初形式,而是婚姻家庭制度演进的成熟形式;父权制个体家庭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直接催生的结果;阶级分化是个体家庭私有制出现带来的必然结果。摩尔根推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修正、完善了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中国人的"家"始终是与血缘、乡土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重视家庭.强调家族观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有积极作用;但过份强调血缘、乡土地缘关系,把家庭模型的人际关系过分扩张,则会产生"惟情"现象.要了解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就必须读懂中国人的"家"字.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我国翻译出版五十周年(1929—1979)。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部著作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揭示了家庭、私有制的产生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客观规律,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它的实质,阐明了国家将随着没有私有制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归于消亡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9.
汉代时期,个体小农家庭逐渐普遍化,为农民家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当时,为了增强国家认同,统治者特别注重发挥以"忠孝一体"为内涵的"家国同构"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家庭这一社会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奠定了家风家教的基调和底色。在此背景下,汉代农民家庭家风家教以"孝亲忠君"的道德教育为主,以"为人处世""耕读传家"为辅,共同构成了家风文化的主旋律,并以其自身别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和方式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汉代农民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等,对加强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接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自上古开始,中国人自家庭由近及远不断扩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乡里制度,由乡里制度产生出了乡土情怀,家庭、乡里都可以看作是程度不同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是互助的利益联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乡土情怀扩展了的较大共同体,由家国情怀再扩展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观念。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并不是对立的。这是我们今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重要价值资源。而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重视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而中日韩三国共同信奉的“忠恕”原则可以作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家庭作为时代的产物,在历史的初期,是制约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生产力越落后,人类越依赖于血族关系。血缘家庭和伙婚制家庭是人类早期的家庭形式。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是原始的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经历了对偶家庭这一过渡形式发展到一夫一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形成表明: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公有制家庭经济受到冲击,最终被私有制所取代,婚姻之缔结完全依经济上的考虑为转移,婚姻家庭完全受所有制的制约。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引起所有制的再度变革,才能产生平等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家族文化面临崩溃的命运。但是新中国美术(1949—1976)作品表现出对集体主义大"家"与"父亲"的崇拜,对父权制话语的认可,阶级仇恨的描写走不出家族复仇的局限,可见"家"作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并没有随着"家庭"的被迫解体而销声匿迹。"家"原型在新中国美术(1949—1976)创作中彰显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必由之路.1、从性别压迫产生的根源来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人类社会整个史前时代,共产制家庭经济“是原始时代到处通行的妇女统治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是以"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视野观照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切而提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其理据和意蕴之阐明,关乎实践中的构建和维系,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和文明走向。中国文化传统中蕴含的"协和万邦""恒产恒心""天下为公""忠恕之道""万物一体""义以为先""民为邦本""为仁由己"等思想资源和多重智慧,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提供了意蕴和理据的深厚根基,其所具有的和平性、兼顾性、公正性、道义性和包容性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初民文明建构的价值原点和最初的哲学思考。由于中国初民走向文明社会时独特的生存境遇和道路,加之早熟的农耕文明需要以家庭和家族为生产单位,从而形成了以敬宗孝父为核心的人伦起点,并扩展上升至国家层面,形成了忠君爱国、家国同构的文明形态,在此过程中孕育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意识和道德意识。这些不仅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智慧,同时也有着共时性存在价值,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和价值导引。  相似文献   

16.
“家族传袭”与红楼“四仆”——读红偶录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华民族一向视家庭与家族为社会的基础,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族传袭"既是人生与生命的"绵延",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在《红楼梦》中,我们随处可见曹雪芹对自己家世的追忆和感慨,这既是血缘的"家族传袭",更是文化的"家族传承"。雪芹借焦大之口痛骂宁府,正是对造成家族衰败某一方面原因的愤激与痛惜的无意间的流露。通过赵嬷嬷与凤姐等人对话,把眼前的"省亲"与往日的"接驾"的家族记忆融合在一起。赖嬷嬷在与凤姐等人对话中,透露了曹家虽然有过昔日的显赫,但那骨子里的包衣"情结"依然长久地熔铸在"家族传袭"之中。在贾府其家族秩序由主人和以林之孝家的为代表的上等的奴仆们共同维护,形成了"超稳定"的家庭与家族。  相似文献   

17.
远在旧石器后期,原始艺术就已萌芽,但最初的文艺表现的是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后来,文艺才逐渐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并发展到以人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此时,文艺与道德开始联姻,同时,也为文艺伦理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一、管理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自从产生国家以来,不论那种类型的国家,都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各个社会的国家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是少数人对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统治;它们的对内职能,主要是剥削阶级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调解统治阶级成员之间和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共同对付反抗的被剥削阶级。在这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内领导经济活动的,主要是私有者本身,国  相似文献   

19.
"家"字字形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得义于上古人豕密切的共居关系。一个"家"字体现了远古时期的父权制度,蕴含了当时的私有制信息,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孔子学说就是这一历史过程中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一种社会思潮。 人类社会关系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是这样的:人类的童年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感情关系,即奉献关系。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由血缘感情、奉献关系发展为阶级关系,即发展为占有与被占有的索取关系,也就是由道德关系发展为法律关系,由义务关系发展为权力关系。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人类又由索取、占有关系,发展为感情、奉献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