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侨易学是叶隽教授在其近期完成的《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即由个体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的创生、变化,也蕴含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本期邀请四位学者对侨易学及其理论体系进行对话,以期在此问题上进一步廓清认识。邹振环教授从文化生命体层面、物质技术层面、社会规范层面、心理认知层面、话语象征代码层面梳理了侨易学的研究范围,并深入探讨了话语象征代码在侨易群体的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刘宏与张慧梅教授主要讨论侨易学理论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启示:一是可以把海外华人研究从以民族国家指向为依据转向关注海外华人的迁移性与变异性;二是海外华人研究学者本身的侨易现象能够引发他们原有学术观点的变化,并影响整个海外华人研究学术史的走向。韩子奇教授则重点论述了侨易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侨易学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包含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并且不止研究人的乔迁,还研究各式各样的位移渠道,另外,也可以打通物质与精神、在地与非在地、直接与间接等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处理互联网时代"非在地性位移"所造成的自我疏离。  相似文献   

2.
侨易学"二元三维,大道侨易"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学科互涉的重要性,具有超学科意义;因其极具创新意识和学术自觉,为当代比较文学跨学科性的界限问题、跨文化问题提供了颇具新意的理论借鉴和启示。从研究实践上看,侨易学日益成为一门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型学说,研究实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倾向,以比较文学为中心,辐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形成了以留学史、汉学史、移民史为主的极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3.
侨易学是叶隽教授在其近期完成的《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即由个体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的创生、变化,也蕴含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本期邀请四位学者对侨易学及其理论体系进行对话,以期在此问题上进一步廓清认识。邹振环教授从文化生命体层面、物质技术层面、社会规范层面、心理认知层面、话语象征代码层面梳理了侨易学的研究范围,并深入探讨了话语象征代码在侨易群体的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刘宏与张慧梅教授主要讨论侨易学理论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启示:一是可以把海外华人研究从以民族国家指向为依据转向关注海外华人的迁移性与变异性;二是海外华人研究学者本身的侨易现象能够引发他们原有学术观点的变化,并影响整个海外华人研究学术史的走向。韩子奇教授则重点论述了侨易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侨易学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包含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并且不止研究人的乔迁,还研究各式各样的位移渠道,另外,也可以打通物质与精神、在地与非在地、直接与间接等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处理互联网时代“非在地性位移”所造成的自我疏离。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文学语境的实际批评阐释,需对文学侨易学的核心侨易概念进行"文学化"重组。首先借助穿越文学中特有的"逆时空侨易"现象,凸显文学世界的侨易现象中时间变量、空间变量、人之思维的主体性;同时基于"时—空—思"结构进一步提炼逆时空侨易现象的特征和模式,将时间变量、空间变量和思维变量引入侨易因素范畴,提出文学世界中的侨易现象不同于现实世界侨易现象所独有的"易-侨-易"环形路线与侨易空间的形成问题,尤其是人的思维的主体作用对空间变量和时间变量施加的影响,这可以成为中国学者创建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侨之最表层的含义就是侨居,侨一系类的词语的使用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对侨-喬的语源学分析,便得到侨易的一个核心观念,即高、曲两端。质言之,侨易乃有关高和曲的学问,侨动乃高而曲的运动,从侨之"高而曲"的居住方式这一基本界定出发,可进一步蠡测侨易学之发展的可能路径。华侨、侨一系列字义蕴含有"高而曲"的基本含义。海外华侨文化可命名为侨动文化,有指向"华夏"文明中心的趋势,而又以"能屈"的姿态积极吸纳异域文明,是华夏文明沟通世界的桥梁文化。侨易学处于现代语境下,或许能为文化之间的嫁接的、会通展示一可供参照的理论样式。  相似文献   

6.
"移简"现象,是"侨易"过程中的"主体认同",因移动产生变化("移变"),导致对母文化常态的影响焦虑("移常")。"侨易主体"因此必须再接受、化约异文化,产生简洁原则("移简"),才能安身立命、发展己志。"移简"后的简洁原则,会再与异文化"移交",最后形成"侨易学"中的"移易现象"。透过台湾华语情歌歌词中的"张爱玲"形象,可以看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如何"移简"张爱玲形象,反映大众对自我身份的看法,借以刺激消费、产生利润,并引导社会大众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金庸《射雕英雄传》中江南意象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对侨易美学的若干核心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其一,以一种流动的眼光和变化的思维去审美,去审视大千世界,将"静"与"动"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有效互补维度。其二,侨易之美根源于"侨易"本身的特性。侨易是一种系统思维,观侨取象更进一步,不仅有求真层面的察变寻异,更有价值层面的向善审美。其三,侨易美学不仅仅意味着"审美",它还是一种批判思维。我们不但可以透过表象直观地感受美,而且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获得超于表象的深层次的至境大美。  相似文献   

8.
谜一样的现代经典寓言《法的门前》是卡夫卡最重要的短篇作品,从其问世以来的一百年间,引起了国际学界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兴趣和争论。在参考了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宗教寓言作品,并以此为立足点深度剖析了"法"与"乡下人"在犹太教文化背景下的指涉寓意,进而引进侨易学中的"二元三维"概念,详细论述了这两种不同层级秩序下带来的不同世界图景,以及各自对认识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这篇寓言中,"二元"秩序就是从认识者和行动者的纯主观愿望出发,去认识世界并积极行动以图获得救赎;"三维"秩序则是从事情本身出发,对世界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去从容地生活,因而免除了前者的焦虑与苦恼。由于卡夫卡对于"二元"的局限与"三维"的可能性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不足,使得他终身陷于重重交织的矛盾纠缠和精神撕裂之中,并和他笔下痛苦挣扎的主人公一样,抱着绝望去希望。  相似文献   

9.
阴阳二元的原结构模式中居于关键性的调节位置的"三"的概念具有枢纽性意义,"一""二""三"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万物元一"的《易经》演示路径。科学世界、艺术世界、文学世界和东西方古今哲学世界,对于"二元""一"的阐释和追求展示了"二元三维"和"三元二维"的思想资源脉络,体现了《易经》"阴阳"理论的普适性意义。对照侨易学理论对"主体""客体"和"二元"关系的批判性认识,两个概念(理性度、感性度)能补充第三维概念系统。核心概念(理性、感性)并非单一体,而是处于一个系统,无论"阴阳五行""三元辩证""多元逻辑"还是"二元互补"等模式都强调了最基本的认知结构的重要性。阴阳二元关系加上第三维(即其间的流力因素)的构型是理解整个宇宙基本动力的一个元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易学体现了中国易学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无论是从总体易学文化精神还是从易学表现形式上看,都具有易学文化的统一性,但却也因为各民族发展的特殊情形而有多样性,既有原始形态的易学文化形式,也有较为成熟形态的易学文化形式;既有精英和经典形式,也有日常的大众文化形式。然而,目前对中国少数民族易学研究却出现了过度泛化的现象,因而有必要从易学研究方法论的层面进行厘清,让中国少数民族易学研究在纯化与泛化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族裔小说通过富有生命力的文字鲜活生动、形象直接地呈现出美国族裔历史、文化发展态势。在谱写族裔历经异质性文化结构差与地理空间位移的契合性关联之时,美国族裔小说伴随着族裔身份建构而折射出同化、差异、暗恐现象尤为突出。结合侨易学理论,运用“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察变寻异”的基本方法,关注族裔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阐释美国族裔作家通过文本形式彰显情感结构、书写移民国度里族裔身份建构的迁变性。研究发现:不同文化在相离相和的矛盾中存在着,且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善。因此,在文化“侨易”过程中,美国社会应珍视文化差异、多样并存的现实,承认族裔的文化身份,赋予族裔文化的传播者更多的话语空间,最终构建出合理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三个源头在河南,和黄帝故里(《归藏》易源头)可以合称为"易"的四大地望。"易学"是传统学术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和完善的几个高峰,都发生于河南。历史上,活跃在河南的学者对易学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离开河南,就没有"易学史"可言。要弘扬易学文化,河南积淀有历史文化的前提和优势,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3.
2014年8月28日至31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国际论坛暨国际易学联合会成立十周年庆典在辽宁省政府人民礼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30余篇,涉及易学总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易学史新探、易卦经传新解、易学与科学、易图谶纬研究、易学与风水学、易学与生态文明、易学与医学、易学与思维模式等众多领域,充分体现了"学与用的结合,古与今的融通"的宗旨。本届大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必将对弘扬易学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时"是易学的重要范畴,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根本理念。荀爽将对"时"的探讨置于阴阳大义的易学主题中。荀爽在象数易学中阐述"时"的思想,不仅针对"时"对主体的限制,运用象数方式描述"时",更能顺应时代与学术的需求,透过象数方法凸显主体在"时"中的价值自觉,从而将其乾坤升降象数学说内涵的易学天人之学思想意蕴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的发展,时的理论建构,都离不开易学时论。易学时论,大抵有两种:一种以卦画言,为以时解易;一种以义蕴言,为时的哲学。以时解易,发起于《易传》,形成于王弼、程颐,成熟于胡炳文。"时"的哲学发轫于古经,形成于《易传》,成熟于宋元易学,由于象数派和义理派的努力,时逐渐上升到宇宙本体的地位,呈现出象数、义理多样的结构模式,形成象数派、义理派对时不同的运用工夫。易学时论,突显了古经的思想意蕴和易学内容体系,是时理论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人生社会的发展、创新和与时俱进的主题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略论扬雄对汉代易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是汉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也是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模拟《周易》而作《太玄》,试图构筑一个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包罗万象、广大悉备的宇宙图式。在他看来,作为最高范畴的玄实质上是一种元气,是一种原始物质,其化生宇宙万物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扬雄还提出了一系列富蕴辩证思想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推出了关于事物变化、发展的九段说。他的易学思想体系是对《易传》及西汉易学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是西汉末年社会政治思潮在易学领域的深刻反映,树立了以道家黄老之说解《易》的典范,并对后来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派易学多有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月,叶隽教授在其悉心撰写的《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提出了“侨易学”理论,讨论人类如何通过各种迁徙移动,而达至思想上、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侨易学”的特色是说明三项基本原则:(1)二元三维,大道侨易;(2)观侨取象,察变寻异;(3)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通过这三项原则,“侨易学”提供给我们一种综合式的研究方法,从万事万物的“关联性”“互涉性”和“迁变性”,建立一套林木互现的宏观分析系统。本文的目的,是在“侨易学”的基础上,讨论我们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在地性”和“非在地性”的位移。  相似文献   

18.
德国女作家乌尔苏拉·克莱谢尔的小说《上海,远在何方?》曾获2009年德国约瑟夫·布赖特巴赫文学奖。作品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上台后,因受迫害而流亡上海的犹太人的各种经历。从侨易学的角度看,精神变迁是上海流亡犹太群体的整体特征;相反,恒常不变体现的则是他们潜意识中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具体表现为思维定势和生活模式的固化等方面。本文通过文本解析,考察书中人物为适应环境以图生存所做出的各种努力,进而梳理其走过的侨易之路,以及侨易经历中体现于个体身上的变迁与恒常。  相似文献   

19.
一、因侨而易:侨易学之新视角
  侨易学是最近几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叶隽博士综合中、西方哲学思想所提出的一套学术观念②。一直以来,叶隽博士都专注于西方与东方在文化、学术、哲学等方面的接触及融合等课题③。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侨易学这样一种治学的思路。侨易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因“侨”致“易”,其中包括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创生。其思路则在于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观念、理论、方法的整体形成,通过实证性的可操作性,来考察具有关键性的文化、思想、精神的具体形成问题(尤其是创生)①。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学术研究都以“中国”为中心,将问题的中心点定位于“中国”。然而,仅以此作为理论探讨的出发点,未免局限了一国学术的气象。中国现代学术之规模确立与范式成型,必须以世界为胸怀,不分畛域,将世界文明史的整体进程作为自身治学的客观对象②。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到这一问题,开始将自身研究放于世界范围,用变创的角度来思考,而侨易学正是其中的一种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0.
张载思想的学术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于张载之学一般注意到了与《周易》的密切关系,或直接判定其为易学;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并将其判定为"四书学"。张载现存著作中,《易说》属于易学著作,《正蒙》是在《易说》基础上的发挥,其余著作也是不少运用了《周易》的语言或原理。学术定位一般取决于研究者所持的研究视角,可以从易学角度对张载的思想加以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