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发展需要占用土地与中国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发强烈。本文分析了近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土地流转: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民非农化进程,上呈城镇化,下启农业现代化,实现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三化"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应与推进土地流转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调节农村劳动力供给与城市劳动力需求平衡。土地流转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必须通过土地流转的桥梁作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土地使用方面存在着用地粗放、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用地总量失控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财税体制、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现行土地制度等因素造成的,对此应当采取坚持集约化原则,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的产权和使用权制度体系、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等措施来实现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但长期以来 ,我们对农村城镇化的意义认识不足 ,我国特殊的国情也决定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为此 ,应尽力消除这些制约因素 ,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未来 2 0年是中国发展 ,尤其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但有利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发达的第三产业、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在资金规模、产品结构、投资取向和金融环境层面存在多重金融困境,急需包括债券市场创新、消费金融创新和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在内的全方位金融创新。但是金融创新会衍生金融风险,威胁金融体系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城镇化特征,无论是存量风险的累积,还是增量风险的形成,都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金融风险的传导将通过财政路径、消费结构路径、资产价格路径、产业结构路径对新型城镇化产生不同维度的影响。因此,通过构建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约束机制能够在事前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通过金融监管创新以及实施合理的风险化解救援措施,能够在事中和事后最大限度地对金融风险进行缓释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付出了沉重代价,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和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造成城市急速扩张、农民被迫上楼、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等。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应该充分尊重和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应该实现从追求政绩至上到以人为本理念的转变,充分依靠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形成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城镇化制度障碍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合理的制度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而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农村城镇化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农村城镇化必须消除阻碍其发展的一系列制度障碍,要着力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批城市文化遗产被破坏,以全球化为背景的中国城镇化呈现出同一标准的“化城镇”态势.趋同的城市风貌与日下的社会风气使城市与人均陷入了自我的迷失,从而诱发了城市发展的文化安全问题.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怀乡范式的建设目标,其实质是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安全守卫整合为一体两面,通过文化遗产维护城市特质与市民认同,实现城市文化安全,进而达到文化自信自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目标. 相似文献
11.
“农村化”现象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伴生的现象.农村化主要表现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非农化、身份农村化”和“生活市民化、身份农村化”两个特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行政单位的流动人口、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和非本地户口人口中农村户口人口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化现象不断扩散的结论.同时,本文从人口流动政策、户籍制度、隐性失业和城市化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且对农村化现象带来的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市民化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镇化建设正面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日益的严重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分析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同时,学习和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对推进中国生态城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和作用。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必须探索一条生态城镇化的建设道路,确保城镇化的建设性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14.
《Russian social science review : a journal of translations》2013,54(1):82-93
The size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in our nation has reached 121.7 million persons and now constitutes 54%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1926, only 26.3 million persons, i.e., 18%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USSR, lived in cities. 相似文献
15.
中日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于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忽视了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而直接建立模型,容易造成“虚假回归”问题,通过利用单位根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确定非平稳变量的单整阶数,从而进行单整检验与协整分析,最终确定中日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确切的数量关系,以此来比较中日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并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逐步迈进反制自然的“制胜期”——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与此同时,生态危机日益严峻,文明转型势在必然。城市化给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和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环境压力、交通拥堵、人口拥挤等诸多新矛盾。其中,现代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模式、生态环境质量、历史文化遗存诸多要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尤为凸显。人类需要重建与大自然间的新的供需平衡、用补平衡关系,必须完成对发展意义的全新解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建设新生态文化系统、新社会生态系统、新文化生态系统,用有效推进的行动方式,推衍新城市规划发展观念,提高城市管治能力,改变绩效评价方式,才能找寻到新的平衡方式,并反哺自然,支撑人类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7.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from the Bottom UP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 Urbanization from the Bottom UP: A MajorInnovation in China's Socio-economic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From the 1950s onwards, there have been two distinct patterns of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s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from the top tothe bottom, urbanization from the bottom up. Urbanization from the topto the botto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compulsory institutionalchanges enforced by the gover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a strategy forurban and socio-economic de… 相似文献
18.
19.
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投融资体系,是政府以信用方式融资、投资,进行宏观调控、拓宽政府理财领域的一种重要方式。日本的财政投融资方式及管理经验,在提高我国对财政投融资的认识、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以及投融资运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日本禁止垄断法修改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课征金制度,从比较研究角度分析现行课征金制度的意义、性质、适用范围、实施效果,概括出该制度的重大变革体现在:扩大了缴纳课征金的客体范围,在课征金的计算方法、征缴程序方面加入了主观因素,同时引入课征金减免制度,改变了公正交易委员会在适用这一制度时的僵硬划一做法,扩大了其裁量权,加强了其在执行禁止垄断法方面的职能。对课征金及其减免制度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实施效果等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了阐述,期待能够对建立我国反垄断法相应制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