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带过曲的本质为小令联唱,在元曲的传播中形成,不必有赖套数摆渡才得以出现。在今日所见文人带过曲、套数曲组背后有一个民间用曲唱曲的广大试验场,这才是带过曲诞生的源头所在。当然,在带过曲体式诞生之后,将套数中使用成熟的曲组摘取出来用作带过曲曲牌,是问题的另一层面。套数曲组是汇入带过曲的流,而非带过曲诞生的源。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话语:所谓"明清戏曲宗元",是与诗文领域的宗唐、宗宋、宗汉等一样,体现在戏曲创作与批评方面的一种现象、思想与观念。具体指明清时期戏曲创作与研究领域对于元代以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为代表的戏曲形态的认知态度。其基本表现方式是以元曲为宗尚、为圭臬,包括以元曲为反拨的依据、变革的前提等,具体展开领域主要在于戏曲创作、戏曲批评方  相似文献   

3.
吴江派是戏曲理论财富极为丰赡的流派.有众多的戏曲家和论著,格律工美和语言俚俗是该派审美理论的重心,两者在本质上又存在着矛盾,对矛盾根源的探究和辨析,对戏曲审美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清戏曲理论形态之一种,明清残曲序跋构建了以舞台为中心的戏曲搬演理论.其主要表现为场上之曲的创作论、演员的舞台表演论和舞台场景的调度论.它们各具特色,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消长,与明清戏曲论著的对比而言,更容易彰显明清戏曲序跋批评形态构建的独特性及其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5.
《孟子世家流寓庆安支谱》,前不久由黑龙江省庆安县建民公社永建大队党支部书记孟凡贵献给国家。据查,献谱人是孟子七十四代孙。新发现的孟子家谱庆安支谱,共有两册,都是红缎面,棉薄纸,三十二开本,木版印刷。第一册写的是修谱的条例、规定和呈文;第二册包括孟子的家世、个人经历和画像等。历史学家分析认为,这个家谱是孟子后裔在乾隆末年,即一七九五年从现在的山东邹县迁至黑龙江时带过来的一部支谱。这一发现对研究黑龙江开发史和编纂史志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宗元"即指在明清戏曲创作和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以元代戏曲为宗尚的尊体意识与皈依心态,亦有"尚元""崇元""尊元""趋元""佞元""遵北"等提法。基本表现方式是以元曲为宗尚、为圭臬,并与"去元""抑元""黜元"等相反相成,交相为用,主要功效是促进了明清戏曲的文本创作和文体繁荣,影响和制约着古典戏曲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走向,并最终确立了以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为代表的元曲在明清时期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5,(1):101-108
吕天成《曲品》是戏曲论著史上的第一部"品"曲之作,其所"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南戏作家,一为南戏作品。在作家评论方面,吕天成虽然主张"律词双美",但其实际上却是"律主词次";在作品评论方面,以"南剧十要"为标准,强调对"词"、"事"等方面的重视。《曲品》对作家作品分等次之品评,不仅在批评形式方面具有开创之功,而且也增强了明代戏曲论著的组织体系。《曲品》也具有某些之不足,如分类太多、品评不当等。  相似文献   

8.
李荣新 《学术交流》2007,(5):169-172
在明代,弋阳腔作为传奇戏曲的主要声腔,与昆山腔并称于世,“帮腔”与“滚调”是弋阳腔所独具的艺术特色。“滚调”的出现,突破了曲牌联套固有格式的局限,加强和提高了弋阳腔音乐的戏剧化程度。“滚调”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其根源,是来自民歌。“帮腔”这种“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艺术形式,也同样来源于民歌,早在隋、唐时代的民间歌舞小戏《踏谣娘》中,已见这种唱法。在其他民歌中,如劳动号子、秧歌,也普遍存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滚调”、“帮腔”作为弋阳腔主要的艺术特色,其起源均来自民歌,有力地证明了戏曲与民歌之间具有看远实近、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吴梅(1884—1939)字翟安,号霜,著名的曲学大师。他倾毕生之力从事戏曲创作和研究,在曲学领域有全面的贡献。本文想就其戏曲批评作一评介。 我国的戏曲批评有悠久的历史,元代周德清作《中原音韵》已有戏曲批评的内容。其后,较著名的戏曲批评论著有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徐谓的《南词叙录》,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徐复作的《三家村老委谈》,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剧品》,吕天成的《曲品》,李调元的《而村曲话》、《剧话》,焦循的《剧说》,梁廷楠的《曲话》等。其他论著,如玉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寄》,亦有戏曲批评的内容。但是,诚如…  相似文献   

10.
杨栋 《求是学刊》2002,29(2):81-85
杨朝英是元人选元曲之第一人。本文首将杨氏作为元人研元曲之曲学家予以观照,采用知人论世的实证方法,在考辨其里籍及其二选编刊时地的基础上,详剖其新型乐府观及渊源,并以周德清格律派与杨氏的争论为背景,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也唱得”之曲文本位论思想,以为杨、周之争是曲学史上格律派与文学派的首次交锋,属音乐文学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的反映,从而对杨氏的曲学理念予以准确的把握与定位。  相似文献   

11.
清商乐由曹操推动形成,与但歌、相和歌无关.清商乐的主要特点是在乐器中加入金石乐器,采用为乐填词的方式创制歌词,声情悲.清商乐兴起后,促动了作为清商乐歌词的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在南北朝的发展过程中,清商乐吸收了吴歌、西曲后又被称为清乐.唐玄宗以清商乐为基础创制法曲.清商乐借法曲的兴起重新在宫廷繁荣.彼时,借由文人对汉语格律有了新的认识和音乐自身的发展,促生了作为法曲歌词的词体.清商乐作为汉民族乐的本质是它促动五言诗和曲词两大文体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明清的戏曲批评围绕怨谱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和主张 ,这些理论可称为写怨说。写怨说的生成有三个原因 :1 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冲突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使得才人志士忧愤满腹。 2 写怨能为强烈的感情提供宣泄的渠道 ,充分发挥陶冶、净化等美学功能。 3 个性解放思潮在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倡导抒写真情实感的革新运动 ,传统的诗文写怨理论被引入了戏曲批评领域。写怨说突破了劝惩教化等传统文艺思想的束缚 ,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累累的硕果  相似文献   

13.
田根胜 《学术交流》2005,(8):134-136
近代戏剧,尤其是以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的京戏蔚然兴盛,引起朝野上下广泛关注.姚华在继承传统"曲史观"的同时,具体结合古典戏曲特点,系统阐述了骈史理论.他认为,古典戏曲曲体兼容众长,能准确反映民众的情感,可补正史之不足,是民俗之史,并具有"反正居奇"的艺术创造.姚华从"民史"的角度来肯定戏曲的认识价值,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推崇戏曲、小说与诗文、正史具有同等历史地位的时代观念,在我国近代戏剧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一直都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因此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河洛文化、农耕文化、神农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形式和内容。其中,戏曲文化是中原民间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例如,河南省是全国戏曲大省,有数十种地方戏曲形式,主要以豫剧、越调、曲剧为代表,这些戏曲形式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原民间戏曲艺术的传承面临许多现实性困难,例如受众不断流失、资金链断裂以及传承者后继无人等问题。因此,地方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15.
张正学 《学术交流》2005,(5):142-146
近百年来,戏曲文献陆续被发现。这些文献,不但为我们增加了许多戏曲剧作、剧目以及戏曲研究方面的资料,还使我们对戏曲史上诸多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原貌,越来越逼近真理。因此,这些戏曲文献的发现,无疑都具有拨乱反正、恢复戏曲史本来面目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进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弘扬,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肩负起的重要职责。高校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推进戏曲文化在高校的有效传播,可让当代大学生深入领略戏曲文化的艺术魅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有效发挥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最终实现戏曲文化传承发扬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7.
曾燠幕府是清代扬州地区以文事见称于时的重要团体。幕主人曾燠周围集聚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公事余暇或唱酬宴饮中往往伴有戏曲活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人幕宾对新剧的集中品评、题词;二是文人幕宾诗文记录中的观演剧活动;三是虽有部分文人未见其有在曾燠幕府的直接的戏曲活动的记录,但他们对戏曲的喜好亦可佐证其在曾燠幕府参与了部分戏曲活动。曾燠幕府呈现出戏曲幕宾众多、戏曲活动丰富、演出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曾燠幕府戏曲活动的丰富性为扬州剧坛的兴盛及其成为乾嘉时期南方戏曲活动的中心提供了史料支撑。  相似文献   

18.
吴晟 《浙江学刊》2012,(4):73-80
诸宫调是一种以唱为主的说唱形式,元杂剧剧本四大套曲的音乐结构很有可能与歌唱有四节的原理相通。在北曲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中,音律有固定的程式;元杂剧剧本以四折为结构也受制于"一人主唱"演员声带的承受限度;元杂剧一个宫调下的套曲,所用韵在同一韵部,且一韵到底,非常严格,因此元杂剧剧本长度必须受到制约。南戏曲牌联套自由组合的随意性,使得它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安排和调节音乐旋律、设置唱段;南戏"多角均唱"的演唱体制,使其在歌唱上不存在演员声带疲劳问题;宋元南戏填词,并没有严格的韵律规则,作者任意为之,一套曲牌中时有换韵,韵辙则常常由一韵旁入它韵,这样在选择押韵时就宽泛得多,因此在篇幅上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戏曲风格论的形成与流变是同戏曲创作、戏曲活动的开展紧密联系的。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到元曲,算是成熟了。于是戏曲风格论便应运而生。有燕南芝庵的《唱论》和钟嗣成的《录鬼簿》、贾仲名的《录鬼簿续编》。《唱论》从演唱风格方面指明了属于戏曲音乐体系的十七官调的风格特征,如“清新绵邈”、“感叹伤悲”、“富贵缠绵”、“惆怅雄壮”、“飘逸清幽”、“风流蕴籍”、“旗旎妩媚”等。《录鬼簿》及其续编是关于剧作家风格的最早的美学思考,初步勾画出了遵劲、工巧、新奇、清雅、华丽等几种作家作品的风格类型。然而这些还只透露了…  相似文献   

20.
浅谈日本现代化的思想前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起直追,终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最初启动中,明治启蒙思想固然起了润滑剂的重要作用,但幕府末年兴起的诸种思潮的历史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如果说,明治启蒙思想是日本现代化的一支高亢激昂的思想进行曲的话,那么幕末的诸种思潮就是一曲低沉浑厚的思想前奏,尽管其中还夹杂着并不和谐悦耳的旋律或音符。探讨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