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弗洛姆认为现代人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人都要自由,然而现代人却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自由,而是逃避自由。这个结果主要由社会和人心理双重压力所致。一方面,现代社会打破了原来的束缚,获得了很大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使得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到孤独和焦虑;另一方面,逃避孤独、渴望联系是人性中固有的因素,精神孤独和物质缺乏同样令人无法生存。为了克服孤独,人不得不逃避自由。逃避自由的主要机制就是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  相似文献   

2.
弗罗姆的《对自由的恐惧》(又名《逃避自由》)是以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人性为基础来论述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的,以此来展开现代人为何逃避自由的论述,并提出了达致人类自由乐园的处方:自发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工作。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就以上三个方面来评述弗罗姆的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的自由困境——弗洛姆《逃避自由》的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碧霞 《阴山学刊》2008,21(5):33-36
弗洛姆认为,自由具有双重含义,现代人正处于自由的困境之中。人的个体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促使人追求自由、获得自由的同时,限制了人的自由,导致人的精神孤独。摆脱孤独的途径有二:逃避消极自由和实现积极自由。逃避消极自由的方式有极权主义、破坏性行为和机械地自动适应。实现积极自由的途径是爱与创造性工作。弗洛姆的思想对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的社会心理问题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由”和“必然”是哲学领域里的一对重要范畴,揭示的是人的自觉活动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很多哲学家对其作了研究,但大多只是感性的探讨,没有形成广被认可的理性认识,而恩格斯则在《反杜林论》里具体而深刻地论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经典的指导。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和“必然”之间矛盾凸显,使现代生活中的“人”成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自由”和“必然”也成为现代生活领域里的重要范畴。我们应该在科学技术以及道德和法律的问题上承认、认识并利用、突破“必然”,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初,我国传媒业发展出现了从单纯的政治鼓动向文艺性、趣味性、娱乐性转变的倾向.文学格局在新的生存处境下也发生了变化,文学与大众传媒相结合,开始成为具有经济性质的大众娱乐产品.为娱乐读者、扩大报纸销售量而诞生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不仅让娱乐文学在现代大众传播格局中占据了独立席位,它也标志着媒介文化消费品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即兴创作,媒介文化产品的生产开始进入规范化、工业化的文化产业运作轨道,并由此形成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和现代传媒的特殊文化关系和消费形态.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一个崇高而又神奇的字眼。几千年来,人们为追求自由倾注了多少激情,付出了多少血汗。美国心理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依德主义的创始人埃里希·弗洛姆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群众心理,在1941年发表了《逃避自由》一书,惊世骇俗地提出了“逃避自由”的命题。该书从初版到1961年期间共再版了二十一次,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被誉为20世纪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9):59-64
《资本论》不仅是关于"资本"的"资本论",而且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存在论。《资本论》之所以能够超越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局限,内在地澄清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机制,正是因为它切中了现代人真实的生存境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现代社会依托资本这个"物"解构了传统的价值整体主义而强调个人自由,但由于它所理解的人仅仅是"孤立的个人",所以它不仅没有使得个体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反而促使个体由于失去"最高价值"的支撑而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之中。这就是现代性的价值个体主义的深层困境。《资本论》触及到了现代人这一价值困境的现实根源——资本,所以它最终破解了资产阶级自由观的幻象,为现代人的未来指明了实现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中西思想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坛经》认为,人的本心、本性原本自由,因为他秉承了自由的佛心、佛性。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本心、本性却容易遭到污染和遮蔽,从而产生了不自由,所以我们要重获自由就需要通过否定去除遮蔽,让本心、本性显现,即得自由。对《坛经》而言,这种自由是一种敞开的自由、现实的自由、全面的自由,它让人成为了人,让物成为了物,也让禅宗从宗教走向审美。所以,禅宗所揭示的是自由的本性。  相似文献   

9.
库切的小说《耻》中,自由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与侵害,如生理欲望、权力、历史等。国家机器也不能承担维护人的自由的责任。人们每一次放弃自由都是人性之耻。面对复杂的历史,绝望的现实,从外在来说,理性已然建立了一整套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机制之后,如何坚守机制自由的内涵而不只专注于形式是理性要解决的问题。从内在来说,爱能让人从各种关系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由的存在,勇敢的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即使一无所有也要直面未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中,我们生活在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关掉电视的世界里。电视给予人们的娱乐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所要关注和思考的不是电视所展示的娱乐性的内容,而是尼尔.波兹曼所指出的,电视存在把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倾向及过度娱乐化所导致的问题。这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部书里向全世界提出来的一个文化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市民社会是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对市民社会概念的阐释充分彰显了现代性特质:市民社会总体上属于私人领域,它是私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利己主义原则、自由原则和交往等原则,市民社会的这些特征体现了"物的依赖性"、张扬私人自由和张扬人的主体性的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受儒教和英语教育,以及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的有岛武郎,面对资本主义的压力,其文学思想从1920年开始出现无产阶级文学倾向.其评论《一个宣言》一方面承认艺术存在阶级性,同时又宣布是属于第三阶级(自己无法指导第四阶级)的文学运动.针对《一个宣言》的内容,广津和郎和片上伸提出了艺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堺利彦批判有岛武郎的宣言是对指导第四阶级文学运动的逃避;河上肇提出了阶级和艺术完全是二元化的问题的意见.围绕《一个宣言》的论争,实际上讨论了日本近代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初期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艺术是否具有阶级性;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自我转变,引领社会潮流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很多论者在论述《伤逝》的时候,都是侧重于论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及其社会根源。却鲜有论者把《伤逝》的主题与当代大学生谈恋观爱观结合去论述。鲁迅在小说中对恋爱婚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既赞扬了子君和涓生对恋爱自由,也指出了涓生的生存困境与子君错位的恋爱观导致了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本文对《伤逝》主题的再认识并将其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比较论述,旨在引发当代大学生对恋爱观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刘琳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40-42,107
马克思的价值批判蕴涵着他对现代社会中人之生存的物化和异化状态的反思和批判,在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中,他着重分析了交换价值带有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特征的特殊性,指出交换价值形式是人的物化存在形式。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货币(交换价值)制度,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异化状态下的自由与平等的丧失。而作为价值总体的资本,反映的是资本与劳动之间以交换为形式产生的对立,而这种阶级对立的解决将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琼州学院学报》2021,(1):106-113
《娱乐至死》和《网络至死》由于都是面对"新"媒体对大众生活冲击的思考,因此体现出诸多共通性。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身份立场的不同,两者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分野。更有意味的是,这两本书在中国大陆有着很大不同的际遇。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们需要应时代之需,将其放置在合理位置上。在"新"媒体时代,精英知识分子应当如何恪守自己的"精英"立场,才是时代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6.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其名著《金锁记》中 ,以独特的视角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塑造了一个因失落了爱而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人性的女性形象曹七巧。作家以一个女性真实的体验和人生感悟 ,展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辛酸而又不无美感地反映着生命的本来面目。《金锁记》警示人们 :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经历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逃避社会和追求艺术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然而由于毛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不可靠的传记式虚构,读者始终无法清楚了解作品中主人公出走的真正原因。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促使主人公出走和进行艺术追求的是其白日梦情结,成因是为了自我欲望的满足,即对艺术的追寻和对女性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代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丝》作为一份自由知识分子操持的文化周刊,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指认《语丝》为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代码,这不仅在于《语丝》作家禀具自觉的散文文体意识,其创作展呈了主体自主自由的现代性的精神内质,而且也因为《语丝》完整地建构了现代散文的格局——杂文与美文的写作表示着现代散文作家精神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向度与形态。  相似文献   

19.
《假人》延续了桑塔格有关逃离和隐遁的主题。从自我复制、身份消解和看客的姿态三个层面来解读,小说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人的自由意愿与社会规训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逃离作为现代人探寻自由之路的有效方式,其背后蕴藏着作者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去艺术化生活方式的批判和否定。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是以玄宗和杨贵妃为主人公描述爱的无限力量的作品。一个男人,如果真爱上一个女人,就会沉溺于中不可自拔,从而一味地向这个女人求爱;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女人,就会沉浸在无限的思念和悲叹之中,这就是《长恨歌》描述的爱的真实。这与《李夫人》一诗中用"苦"、"惑"等负面形容词来表达对爱美女的厌恶之情而达成"鉴嬖惑"的目的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白居易认为,《长恨歌传》是讽刺李杨沉溺情爱的文章、《长恨歌》是描写玄宗对贵妃之情爱的诗歌。由于有了《传》,"批判"的任务可由《传》一力承担下来,所以白居易就可以毫无顾虑地让"深刻的爱情"成为《歌》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