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什么凡是听过她(苏平)唱"花儿"的人,都会被她的歌声征服?——李璘(中国唱片总公司2016:4)开场白花儿,举国公认乃"大西北之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批为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无可置疑。苏平,被荣称"花儿皇后"。是花坛年越古稀而艺术魅力不衰、仍是当今首屈一指的表演艺术家——事实如此。  相似文献   

2.
<正>一、昆仑山飞出的金凤凰2000年7月9日,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民族民俗学家郝苏民先生,曾用一首河州"花儿"体格式的词,对苏平"花儿"艺术发展作了概括——《赞花儿皇后——苏平》:"昆仑山飞出的金凤凰,远路上,汗水里翻了个浪;黄河的漩涡里扳了个桨,好把式,你把花儿种在了人们心上。"词上片的"昆仑山飞出的金凤凰",其一用"昆仑山"这个地标,点明了苏平出生地——青海,同时也标识  相似文献   

3.
<正>在苏平的眼里,花儿是如此地美妙":汉语做底子,撒拉语的衬词,藏族拉伊的引子,回族拖腔拉调的唱法,土族常用的倒装句式。多民族基因文化把花儿打扮得多么绚丽,全世界哪还有这样的歌儿?"她的理念是:把土豆做成沙拉,让更多的人听懂花儿、喜欢花儿。为此,苏平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好的东西,不断创作新花儿的演唱方式。她对从民间收集来的花儿进行再创作,在一些音乐旋律中,加入引子、过门、间奏。对歌词中  相似文献   

4.
数万人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赶来,挤在一个小山头上,不为别的,只为听或唱一两首"花儿",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花一两毛钱都要在心里掂量很久的农民。没有足够的旅店,也住不起旅店,他们当中很多人就在街头露宿……这是笔者在中国“花儿故乡”甘肃岷县的“二郎山花儿会”上看到的景象。听歌者热情高涨,围着歌手里三层外三层,唱歌者不遗余力,放开嗓子,唱完一首又一首。这些歌曲都是歌手即兴编唱的,唱生活、唱爱情、唱时事,或单唱、或对唱,但句句都是经典,都是书斋里的文学家们绞尽脑汁也写不出的好歌词。  相似文献   

5.
东干族是指19世纪移居到中亚地区的中国西北陕甘宁回民及其后裔,亦称中亚回族。他们在130年前远离祖国之时,将西北地区的"花儿"民歌也带到了中亚地区。在苏联集体农庄时代,"花儿"民歌曾盛行于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回族聚居农庄,其知名歌手至今健在。苏联时期的东干语文献中也收录有"花儿"民歌。中亚回族传承了中国西北回族唱"花儿"民歌的民俗文化。在海外回族中流传的"花儿"民歌资料,是中国"花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加以研究、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啪嗒!有石子丢在花房那面木板上的声音,把我从迷糊状态中惊醒。我急忙叫醒纳尔吉。这时,我们听见花房里的姑娘唱起了一支歌,声音不怎么响亮,却很入耳。可惜她用摩梭语唱,我不知意思是什么。 “那是人家阿夏来了。”被我叫醒的纳尔吉揉揉眼,不高兴地说。 “告诉我,她唱了些什么?”我兴致很浓地问。 纳尔吉说:“她唱的是支古老的走婚歌,内容是现代的。歌词大意是:妈妈她已经睡着了很长的时间,这时候你才来,你不怕别人听见吗?还不快点儿进来。” 歌声一落,走廊木板上响起了轻轻的脚步声。什么时候留传下来的这奇特而又神秘的阿夏走婚制,使这片土地显得这样神奇?随着花房里的响动逐渐消失,夜又悄悄恢复了平静。  相似文献   

7.
关牧村已唱了20多年歌了。在她的歌声里我们长大了。她唱遍了日月山河,唱出了风花雨露,然而唱不尽的是她心中的歌……我从她的歌声里,听到了山涧流泉独具的轰鸣,于是,我们必须以深沉去承受深沉;我在她的歌声里,看到了清风掠枝般柔爽的笑意,于是,我们从音韵的美又去探求心灵与世间的美。她仿佛能使我们从神奇走向神奇。关牧村从小很苦。妈妈在她读小学时就辞别了人世。爸爸因所谓的右倾错误被迫退职。这一切,在这个满族小姑娘的心灵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蜿蜒的海河水最熟悉她的身世……可她终于长大了,成人了。她今天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8.
奉献在湘西     
我出差到湘西,看望了花垣县我幼年时的同学马桂英同志。说也凑巧,我去的时侯正好是她从北京下放湘西工作25周年。因为事先我没给她去信,当我突然出现在桂英面前时,她是那么惊讶、兴奋,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她1938年出生在北京牛街一个普通回族家庭,祖父是个伊斯兰教职业者,是牛街里有名的“花儿马”阿訇。五十年代马桂英在北京幼师毕业后,分配在国家民委幼儿园工作。她积极肯  相似文献   

9.
好花儿唱红了兰州城,唱出了,大西北开发的激情; 扯开了嗓门放开了声,唱不尽,好花儿发展的前景。 这是花儿王朱仲禄先生十年前来兰州参加一次花儿大型演唱会时,深情唱给兰州人民的一首花儿,他唱出了对兰州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唱出了兰州在花儿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更唱出了兰州人唱花儿的热情劲儿。  相似文献   

10.
二十五岁的朝鲜族女歌手赵玉衡,是位煤矿工人的女儿。她在下乡插队两年后,考入延边艺术学校音乐专业学习声乐。在校期间,她曾参加省里举办的音乐会,崭露头角。七八年,被分配到延边歌舞团。赵玉衡既受过西洋发声的专门训练,又受到过朝鲜族民歌演唱的技巧指导,延边人民常夸耀她唱什么就象什么。《我就要嫁给他》,是她最拿手的歌,她唱得声情融贯,准确地表现了一位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是一团根蒂,他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就是这世界.引子听说电视剧《渴望》的女主角凯丽已回到北京,又听说她明天就要赴长春拍片。我连晚饭也没顾得做,立刻急火火地去扑这个"刘慧芳"。不想,却吃了"闭门羹"。我沮丧地离开她的家,走进一片暮霭。星星闪现在天上。街灯亮了。农贸市场里,一个卖烤羊肉串的汉  相似文献   

12.
青缎子号帽哈斜戴上,紧身的夹夹嘛套上; 不走大路者跳塄坎, 要唱个花儿嘛少年。 院子当中的牡丹花,摘一朵花瓶里献下;不说个人才者说缘法, 多人的伙子里看下。──青海 撒拉族花儿  相似文献   

13.
寒烟 《民族论坛》2006,(11):60-61
几年前,我生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姑娘脸色苍白,很少说话,长时间地闭着眼睛——只是闭着眼睛,不可能是睡着。她身体越来越差,刚来的时候还能扶着墙壁走几步,后来只能躺在床上。"我只知道:那姑娘是外省人,父母离异了,她随母亲来到这个城市,想不到一场突然变故令母亲永远离开了她;她在这个城市里不再有一个亲人,也没有一个朋友;她正用母亲留下来的不多的积蓄,延续年轻却垂暮的生命。是的,她只是无奈地延续生命。一次,我去医护办公室,听到护士…  相似文献   

14.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宁夏、甘肃、青海三省(区)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深受人民喜爱。这些地区的群众,不但经常在田野里用高亢、清脆、嘹亮的歌喉漫唱“花儿”,而且在每年端阳节前后,夏收大忙之前,还有召开大大小小的“花儿”演唱会的习惯。这种民间“花儿”会,小的人数一般在四、五千左右,大的竟达数万之多。例如,甘肃莲花山、青海瞿昙寺“花儿”盛会,多达四、五万人以上。由于“花儿”流传的地区不同,因而语言风格、音乐曲调和演唱形式也逐渐形成了若干不同  相似文献   

15.
老歌的片断     
<正>歌总是会唱几支,可偏就唱不全的那首让人心痒,一句半句的随风落在耳朵里,惊鸿一瞥,却又生了根似的,挥之不去。很小的时候听人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下边的词还没入耳,不觉间已醉了。有支歌,旋律随意慵懒如何水,配器是时钟似的提琴拨弦:“似水流年。浩瀚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西北卓越多姿的民间音乐里,有一种音乐形态以它热情高亢的旋律、耐人寻味的曲词、变化多端的演唱方法而历久弥新,它就是被称作西北之魂的地域歌种——"花儿"。在历史车轮的前行中,"花儿"的发展也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流派。本文从甘肃"花儿"入手,了解"花儿"的起源和发展,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花儿"这一经久不衰的民间山歌是如何从山村田野步入学术大雅之堂的。  相似文献   

17.
我认识王月时王月还不认识我。 那是某年某月在某部看业余演出,其中有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姑娘唱了一首地方民歌,我说,这个演员不错,虽说唱得稚嫩,但有潜力。 王月认识我时,我却不认识了王月。 那是事隔几年后的某年某月某日,我正在家里写东西,突然有个身着军装的姑娘说请我写首歌,我说你叫什么?她说不认识了?我叫王月。我说哪个王月?她说,就是某年某月某日  相似文献   

18.
一曲“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的歌儿,在我的心海里已回荡好多年,我早就想去大森林里,亲眼看一看勇敢的鄂伦春人。这一天终于到来,鄂伦春族定居50年大庆前的一个雨后的夏日,我来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鄂伦春民族乡。新生乡距黑河市区90公里,在市区西北方向。她座落在群山的怀抱里、美丽的刺尔滨河和索尔其干河畔。新生乡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是1953年党和政府为世代在大山里以游猎为生、居无定所的鄂伦春人选定的新家园。新生,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地名!一个民族获…  相似文献   

19.
武汉大学图书馆里,我找到了她。来武汉工作已13年,她依然肤色黝黑透红,身体宽厚结实,气质粗犷洒脱,保持着藏族人特有的风采。喝酥油茶。寒喧。采访进入正题。“听说来武汉学习的藏族学生都叫您‘阿妈’?”“不是叫阿妈是叫阿姨。”她用流利的汉语纠正我。提到藏族学生,她眉开眼笑,话匣一启滔滔不绝。她记不清叫她“阿姨”的藏族学生究竟有多少,她只知道13年中,每一个礼拜天或节假日,她的家里都挤满了藏族学生,饮一杯浓浓的酥油茶,尝几口香喷喷的糟粑,唱一首藏族民歌,跳一曲民族舞蹈,这些藏族学生仿佛又回到了家乡。“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她总是对藏族学生这样说。暑假里,有些年青人干脆搬到这里住下了。有一个叫阿松的藏族女学生得了皮炎,周身溃烂,她发现后非常心疼,带她跑了几家医院才治好。  相似文献   

20.
专忆     
正忆母亲~①5月第2个星期日为母亲节,是"洋节"里比较受中国人注意的一个。我的母亲(1897—1976)的老家在北京附近的通州。她的父亲是一个穷人,给(湖北)沔阳(县)会馆看门房的,她的哥哥是给房客做饭的。她没有上过学,小名之外没有学名,杨芝瑛这个名字不是父母给取的,而是结婚时丈夫给取的。她是仅仅16岁时被我父亲依仗势力强娶成亲的。当时他已经有太太,天门周氏,没有生孩子。我的印象里她整天躺在床上抽大烟。有一个丫头名叫四喜,专门伺候她,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