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2.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3.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4.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5.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6.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7.
陈意新  曹树基 《学术界》2003,(3):116-132
本文是就王丰、李中清发表的《摘掉人中决定论的光环———兼谈历史人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下简称《摘掉》)一文中对作者同期发表的文章《马尔萨斯理论与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评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以下简称《马尔萨斯》)一文的批评所进行的反批评。作者没有就《摘掉》中对《马尔萨斯》的所有批评逐条回应 ,而是在学术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上做一澄清 ,主要是从学术上就《摘掉》所涉及到的中国人口史的重要问题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8.
程妮娜的《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一书于2011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9章40万字,由王惠岩作序.此书是作者十余年研究的成果,其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开拓性与学术性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9.
叶勤 《云梦学刊》2006,27(6):156-159
知道杨玉圣教授,是从学术批评网开始的。作为最早倡导学术规范的学者之一,他不仅身体力行撰写了不少有分量的学术批评,而且在如今最为强势的网络媒体上开辟了一个阵地,真正将倡导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当作一门事业来做。现在他将自己的有关文章结集出版①,算是对自己一个时期工作的小结,而读者,则可以从中看出杨玉圣对推进中国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路与践行。学术规范,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的焦点论题之一,要对杨玉圣的《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进行述评,势必涉及这场大讨论及其所带来的学术规范化运动,而关于这场讨论及运动,我们有必要强…  相似文献   

10.
《诗学》是黄节重要的学术论著,此前学界多认为该书出版于民国,程中山先生《黄节〈诗学〉的成书年代及其版本考略》一文首次确认了出版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诗学源流》为《诗学》之最早版本,廓清了学界长期以来的误解;但在版本对比分析上,颇多值得商榷之处。通过版本对比分析,不仅可以见出该书的修订倾向,更可从中管窥作者的诗学思想和批评精神,从而为全面研究《诗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士林 《学术界》2001,(6):277-278
转眼之间 ,《学术界》改版已经整整两年了 ,她在这短短的两年中所取得的实绩是有目共睹的。其中又尤以其学术批评专栏对学界各种腐败丑恶现象的大胆揭露与曝光而引人注目。但在谈到中国学术的粗放现状时 ,我总是想起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讲的德国制度 ,尽管同样也应该向这种“低于历史水平 ,低于任何批判”的中国学术腐败“开火” ,但另一方面 ,我认为还应该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真正学理高度的学术批评上 ,也即不能把学术批评的内涵狭隘地等同于工商部门的打假功能上。因为那些属于学术道德范畴的问题只能是一种学术批评的初级…  相似文献   

12.
京都静源 《殷都学刊》2009,30(3):152-156
本文针对新出版的唐际根教授的<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一书在考古学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评述.特别肯定了作者中商文化概念的提出,以及考古学商史编年的新体系在商代考古和历史研究上的意义及其学术贡献.该书中对欧美现代考古学理论的介绍、对中国历史学界中证史传统的批评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学术启迪.  相似文献   

13.
罗振亚的近作《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和《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无论是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方面,还是在学术主张、理论观点方面,都较同类作品有所突破和创新,是两部具有重要学术理论价值的力作。《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是罗振亚的一部诗歌批评自选文集,可以说是作者从事诗歌批评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的一次集中展示。全书分为三部分,即诗学篇、诗派篇、诗人篇。分别从诗歌现象、诗歌流派和创作主体的角度对中国新诗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审视。作者对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和启迪性的见解,敏…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15-121
《左传》是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学巨著,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海内外学界的研究重点之一。近年来,海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理论与细致的分析愈加获得国内学人的瞩目。美国汉学的《左传》研究主要经历了文法研究、专题细读与叙述研究三个阶段的演变,取得丰硕的成果。对《左传》研究域外视野的引介与分析有益于海内外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交流与互鉴,更有利于多元化学术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15.
陶季邑同志的学术新著《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派与社会主义思潮》一书已于1997年12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七章。凡31万余言,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派这一领域所取得的一项新成果,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方面的论著...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周公只有零星的研究,难见系统的成果。辜堪生教授和李学林副教授撰著的《周公评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简称《评传》)一书,对周公的生平及其思想的方方面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述评,为学界所鲜见,为学术园地增添了新的硕果。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史  相似文献   

17.
卓振英  来伟婷  江庆 《云梦学刊》2011,32(5):139-141
在《楚辞传播学与英语语境问题研究》一书中,杨成虎、周洁两位先生对中国译者的各种楚辞英译本进行了评论。该书有关楚辞英译的不少见解甚为偏颇,且违背了学术批评的规范,有必要与作者进行探讨与商榷,以明是非、正视听。就不同见解和做法所进行的探讨包括《涉江》、《离骚》等篇篇名的翻译,某些诗句、诗节的解读,若干翻译的理念,以及翻译批评所应采取的态度和遵循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18.
庞晓光 《学术界》2012,(3):92-99,279,282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群书治要》一书是唐贞观五年(631)由魏徵等奉敕编纂的一种群书节钞汇编。该书自南宋以来中国久佚,长期仅在日本保存,至清嘉庆初年始得回传,则是一种日本学界所谓的佚存书。本文追综《群书治要》回传中国的具体过程,探讨一部佚存书的学术文化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郭沫若《十批判书》的不同评价,与《十批判书》本身的特点,与不同的学术、时代背景以及评论者的学术语境、所持观点和评论者所关注的重点均不无关系。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是一个事实,《十批判书》的学术成就和不足也是一个事实。我们既不应因其贡献和成就,就讳言其缺点和不足,也不应因其存在缺点和不足,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十批判书》所反映出的郭沫若史学在不同时段被学界的认同状况,从一个侧面说明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多重因素,既是导致时人不同评价的内在原因,也是今人研究时所必须谨慎面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