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论坛》2004,(2):6-6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繁荣与中国农业文明史的古老悠久密不可分。粮食作为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许多品种都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区。小麦在中国是天山南路的古代民族最先种植的;大麦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来的;稻谷是长江下游的古代民族(“东夷”中的一部分)最早种植的;高梁最早产生于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宋代以后才…  相似文献   

2.
以"三重证据法"的结合方式,将中国古代史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全面、深层领域,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要超过其专业本身。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应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三重证据。这种"三重证据法"也必将成为巴蜀历史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一部先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上古的民族形成史。说得更加明确一点,则是夷夏形成史。 夷就是蛮、夷、戎、狄,夏就是华夏。古代的民族当然不能与近代的民族等量齐观,说它们是民族,无非因为以民族学的眼光去看,它们是互有区别的共同体。夷和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中国各民族的先民,在远古的蒙昧时代里,既不叫蛮、夷、戎、狄,也不叫华夏。据神话和传说,他们叫九黎、三苗、炎帝氏、黄帝氏等等,都生息在中原或者靠近中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时期,唐代舞蹈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一个辉煌的篇章,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舞蹈可谓是百家争鸣。道教舞蹈作为道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唐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甚至对后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唐代道教舞蹈的发展及代表作,说明唐代道教舞蹈的辉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时期,唐代舞蹈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一个辉煌的篇章,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舞蹈可谓是百家争鸣.道教舞蹈作为道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唐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甚至对后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唐代道教舞蹈的发展及代表作,说明唐代道教舞蹈的辉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代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以文名世,被尊称为"三苏"。史论文是"三苏"史学的重要体现,其史论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在宋以降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通过选取"三苏"的史论名篇《心术》《留侯论》与《六国论》,分析各篇的论史特色以及主要内容与思想,并将其翻译成英语,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总结分析翻译方法。对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智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古代文学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舞袖舞是以衣袖元素为道具的舞蹈。纵观中国古典舞袖舞发展历史漫长而绚烂,从夏商周时代"以手袖为威仪",战国、汉代时期"翘袖折腰",隋唐盛世"广袖大衣",明清时期"戏曲袖衣",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袖舞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发展,袖舞在每个时期的发展都会受那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动作与衣袖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本文以"袖舞渊源""袖舞传情"讲述传统袖舞的发展历史与动作特点,从"创新立足于现代,发展扎根于历史"论述传统袖舞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与创新,旨在对袖舞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取得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深思。  相似文献   

8.
吴平 《中国民族博览》2017,(14):102-103
宋代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以文名世,被尊称为"三苏".史论文是"三苏"史学的重要体现,其史论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在宋以降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通过选取"三苏"的史论名篇《心术》《留侯论》与《六国论》,分析各篇的论史特色以及主要内容与思想,并将其翻译成英语,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总结分析翻译方法.对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智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古代文学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宁夏古长城     
薛正昌 《中国民族》2012,(6):102-103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最为雄伟壮观的人工建筑奇迹,是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为世界七大文明古迹之一。长城的修筑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此后,凡历代王朝修筑长城,宁夏境内是必修的地区。古代修筑长城都遵循着"因地制宜,据险制塞"的原则,一是利用地理天险防御,根据所在的地形条件构筑工  相似文献   

10.
十五世纪东察合台汗国历史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察合台汗国,系人们对公元十四世纪初蒙古察合台汗后裔在西域诸地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的统称。中外史籍文献里将其称作“别失八里”、“亦力把里”或“蒙兀儿斯坦”。这段历史,前后延续时达三百余年,是西域古代史中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东察合台汗国历史中,公元十五世纪也先不花汗与羽奴思(又作阿力)汗统治时期可  相似文献   

11.
1989年7月3日,承蒙《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编写组派人赠送他们的大著,虽然目前北京正值酷暑,我还是很快读完了这部洋洋26万字的鸿篇,并欣然作文,谈谈我的心得。 古代道路交通,属历史地理学范畴。至于对我国东北历史地理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主要是史学工作者。今黑龙江交通厅几位从事交通业务的专家,积数年之功,终于给社会贡献出一部阐明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发展历程的专著,  相似文献   

12.
兰善兴 《民族学刊》2013,4(3):44-53,108-110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及山水画论,在中国艺术史、美术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不仅如此,从其中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山水画以及山水画论恢复并接续了上古中国山川"圣地"崇拜的传统。山水画及其创作理论将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生命力"看作是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在这种追求中,蕴含着山川在"封建"之前的神圣性,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规则和秩序。只是,山川的神圣性,并不直接体现为远古式的"圣地",而更加人文化。在这种人文化的神圣性中,文人士大夫在"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之下,或有意或无意地使得山水画发挥了接续"道统"的作用,而这一点又使得山川与近期关于人类学文化自觉的讨论产生了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田晓岫女士撰著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一书于2001年由(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拜读之后,我对该书及其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就自己的知识所及,略谈一二.必须声明,我的专业只是中国古代史的某个断代领域,不能全方位地把握整个历史的过程,因而所作的评论可能不确切,甚至出现非专业用语,请谅解.  相似文献   

14.
黄子逸  张亚辉 《民族学刊》2018,9(4):79-89, 126-128
基于葛兰言关于上古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研究梳理,本文讨论了多偶婚研究在政治人类学中的价值意义。通过比较上古中国的媵妾制和古代阿拉伯的巴力婚这两种多偶婚形式所代表的两种联结社会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到群婚制的不同发展方向对于不同文明早期形态的形塑至为关键。在上古中国,“华夏”作为封建贵族联盟的“通婚圈”,其形塑了上古中国社会的一种整体性,而贵族联姻的媵妾制则是维系这种等级性的联盟关系之产物。  相似文献   

15.
沈坚 《世界民族》2012,(2):79-91
作为一个古代欧洲民族集团,利古里亚人曾活跃于上古时期的地中海北部沿岸一带,内部包括诸多部落,与地中海世界各民族不同程度地有过交往,在该地区的历史上留有自己独特的印记。对利古里亚人语言和族属背景的解读,古史学界长期曾有不同的认识,实际上应予动态的看待,有一个变化、演进的过程。惟其古远,才见有前印欧底色,而后才又被赋予了印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针对其在全球范围内与古代玻璃间具有的联系及其如何推进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进程展开了探讨,同时较为详细地研究了远古时期,部落及外交沟通、联系对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玻璃产生的影响等,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古代陶瓷史,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陶瓷形成的地域性,其中包括在特定地域下陶瓷的发明与创造、烧成技术的发展、不同风格的形成,论述由陶瓷的地域性产生的本土文脉与民族文化、国家身份认同感的关系,通过历史环境与现代环境的对比研究,提出当今延续本土文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阿底夏与十一世纪西藏西部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曾有过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一方面使得中国文化(包括藏族文化)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获得新鲜血液,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印度古代文化的某些内容在中国古代文献(包括藏文文献)中得到保留。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劳动人民反抗贵族统治者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各大小诸侯国家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战争这一暴力工具成为当时实现政治目标、扫荡落后势力的必要的工具,以至中国出现了"境内皆言兵"的风气,涌现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孙子兵法>一书受到二千多年来的重视,名传海内外.  相似文献   

20.
何贝莉 《中国藏学》2016,(2):140-147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苯教的兴起、演进历程及其特点,以探讨西藏文明在以苯教为"整体性"信仰体系的时期,"拉、鲁、念"三界宇宙观如何与"苯"、"佛"发生关联、互为影响,并共同作用于上古西藏先民的精神世界。这一尝试性研究,并非单纯基于历史学的方法,而多是出于人类学的理解——仅供相关研究者批评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