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纪文 《民族学刊》2023,14(3):68-78, 149
在古代西南各民族的文学活动中,民汉文学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互融互通,构成一种自在的交流互动的文学图景,促进了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文献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文献学基础及史料编纂新构架;史料中的书面文学文献研究、口传文学文献研究和数据化存储与数字文献研究等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个场域(作为学科的“文献学”和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献学”);文献研究的推进路径和学术站位等论题。在吸收学界相关文献整理策略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搜集-辑录-研究-应用”的理路,将整理与研究有机结合,理论与应用互相匹配,循序渐进,推进大型文献《中国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集成》的编纂工作,以提高文献学研究的学术站位,将文学交融史料文献视作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学遗产、文化遗产和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学交融史料中的义例义理与时代课题的研究相会通,为民族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增添新的华章。  相似文献   

2.
魏清光  李跃平  周绪琳 《民族学刊》2021,12(6):19-26, 117
结合经验材料梳理“少数民族文学”概念范畴下对少数民族文学独特性、差异性的强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隔阂与不调适,分析“多民族文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新拓展。指出“多民族文学”的命名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超越,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由二元对立向多元一体的转变,在心理认知上体现了由民族视野向国家视野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丰富多彩且源远流长.民族性作为民族文学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其固有属性.而现代性作为其附加属性,同时也是其必备属性.而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中文学怎样在适应主流汉文化基础上,对自身民族性进行更好的保持方面的研究,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继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代南方文学关系的结晶——《赤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被誉为明代《山海经》的《赤雅》 ,其主体是先秦至明代中原各史书所载南方各族神话、传说、故事以及与南方民族风物相关的中原古籍及名士的诗词、典故、题词、摩崖石刻、引言和邝露个人受广西壮瑶民族风情激发而创作的散文、诗词 ,它是古代壮瑶等南方民族民间文学之集大成 ,在中原产生不小影响 ,说明民族文学具有很强的辐射力。此书又是民族文学与汉文学之合璧 ,足见我国南方各民族间关系之密切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教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袁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3日,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和南开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承办,旨在给从事民族文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考察中国当代民族文学中文化身份意识的淡化乃至被遮蔽 ,经由觉醒到深化等阶段 ,以及这样的主体变化过程对文学的复杂影响 ,我们发现 ,民族文化身份意识中包含有民主意识 ,并演化为启蒙追求 ;民族文化身份中文化因素从单一向多重的综合将成为趋势 ;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作为一种始终存在的力量 ,制约着民族文学文化身份意识的人道政治追求的必然性。这三个方面所形成的合力 ,是可以避免单纯的身份政治 ,而延伸出差异意识乃至建立人道政治的。民族文化身份作为一种边缘性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范藻 《民族学刊》2016,7(1):42-46, 106-107
面临中国当代民族文学遭遇西方现代文化、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和当今大众流行文化的挤压困境,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美学突围”,那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学创作要切实保留自我性的作者身份,以建构民族作家主体地位的美学自信心;提倡使用民族式的语言形式,以凸显民族文学的自由本色的美学自信力;努力呈现原生态的内容立意,以开掘民族文学生命意力的美学生态性;充分开辟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以寻求民族文学现代媒介的美学丰盈感.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谷苞先生在学术生涯早期参与的魁阁研究为起点,追踪其学术研究的流变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讨论其西北民族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内在理路。谷先生的民族研究在继承魁阁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方法的同时又对其扬弃,形成了一种综合社会调查、经济类型学与文化史研究的民族学。这一风格的民族学基于谷先生之西北民族研究经验与中国民族学的整体观照发展而来,并在其对多民族统一之中国的阐释中得到集中体现。谷先生的民族学对于理解西北民族研究与中国民族学的历史和现状仍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红与黑》和《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兰西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小说,所塑造的于连和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文学中经典的自我奋斗形象。研究和审视这组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文学固有的多学科汇融的特点使人们意识到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学,简单地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只侧重对其文学和审美价值的发掘.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撰,应当突破传统的民族文学史著作的编写体例,自觉地汇融相关学科理论,通过多维文化渗透发现并总结出少数民族文学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杨汉立 《民族论坛》2012,(13):62-63
<正>侗族文学要出精品力作,要多培养些大师,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必须在新世纪上中叶完成的任务。这个课题值得大家研究。那么,究竟应如何下工夫呢?我作为一个与侗族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的苗族作家,有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但凭一篇小文是说不清楚的,只能算作简而言之。归结起来,我以为还是要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这也许并无新意,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说立足民族,并不排除侗族作家能在非本民族题材上取得成功,比如柯原就写下了大量非侗族题材的诗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研究、教学的深入开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中国第七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评选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召开.  相似文献   

14.
侗族文学要出精品力作,要多培养些大师,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必须在新世纪上中叶完成的任务。这个课题值得大家研究。那么,究竟应如何下工夫呢?我作为一个与侗族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的苗族作家,有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但凭一篇小文是说不清楚的,只能算作简而言之。归结起来,我以为还是要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这也许并无新意,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说立足民族,并不排除侗族作家能在非本民族题材上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朱勇 《民族论坛》2012,(7):62-63
侗族文学要出精品力作,要多培养些大师,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必须在新世纪上中叶完成的任务。这个课题值得大家研究。那么,究竟应如何下工夫呢?我作为一个与侗族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的苗族作家,有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但凭一篇小文是说不清楚的,只能算作简而言之。归结起来,我以为还是要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这也许并无新意,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说立足民族,并不排除侗族作家能在非本民族题材上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叶梅 《中国民族》2012,(9):51-55
中华民族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世纪中华文化的复兴更是离不开多民族智慧的凝聚。在今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中,需从全球视野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多民族文学成果,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对此评价。——题记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地区反而成为网络传播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一根网线缩短了少数民族与文化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生存空间,巨大而无形的网络因此成为新生一代民族作家成长的崭新摇篮。毫无疑问:民族地区和网络接轨已成为事实,少数民族文学正在步入网络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提的 2 0世纪的壮族文学仅指壮族作家运用汉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从 2 0世纪初起 ,壮族作家就投身于中国社会大变革运动 ,拓宽了民族审美视野 ,广泛接触、研习、借鉴和吸收了先进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创作经验 ,用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使壮族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西部不仅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理空间,更是各民族世世代代交错混居的共有家园。近年西部作家以民族互嵌为切入点,通过对地方社会经验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再现,书写出西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心理上的相互嵌入。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创作为文学如何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范例。梳理有关的书写经验,有助于启迪和鼓舞当代作家积极发挥文学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价值引导力,有助于引导人们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人心”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 Mark Bender )教授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很深刻的研究,并将部分作品译成英文,在美国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次访谈,马克教授谈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译介与传播的诸多问题,并介绍了自己翻译阿库乌雾彝语诗歌的方法和原则,尤其是对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音韵谈到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同时表达了对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前景的忧虑。访谈中,马克教授还将彝语文学作品与印第安语言的文学作品及创作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一些口传文学作品面临失传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