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康熙朝御编的几十种图书大部分开修、成书于康熙四十年后,但康熙四年即谕命搜集史料、十八年开修的《明史》却在四十三年戛然而止,未能成书。《明史》的成书有竞顺治遗志、“兴朝修史”显示国力等多方面意义,康熙是一个极其强势的皇帝,其本人钟情于图书纂修,御编诸书中康熙着力最多的就是《明史》,本文以《明史》编修中康熙的上谕为切入点,以图解开其中的谜团。  相似文献   

2.
现存殿本《明史》中的若干失误或待勘之处,多由《明史》成书时征引原始史料的失误或不审慎所致。本文追源朔流,查考《明史》纂修所依据的若干原始文献,并认真覆核殿本《明史》的相关内容,发现其中的错漏或待勘之处,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明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明富 《求是学刊》2015,(1):152-157
《明史食货志》之编纂始于清初潘耒辑录"明实录"的有关资料,志书草稿成于王原,而后删改成王鸿绪《明史稿》之"食货志",雍乾之际再加修改而成其书。此书是研究明代社会经济的重要依据,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20世纪中期以后,海内外学者开始对之进行校勘,纠正其失误。近几年对初校本《明史食货志》校勘记的修订是在尊重并吸收前贤有关成果的基础上,复核、修订初校本原有校勘记,并对新发现的问题加以考证,作出增补校勘。每条校勘,首先从论证较详的校勘记长编入手,而后简化成扼要的校勘记。初校本《明史食货志》原有校勘记99条,修订后形成了校勘记长编247条,又从中择出223条简化成校勘记。文章选列其中校勘记长编30条,希望读者由之了解本次校勘修订工作的大体状况。  相似文献   

4.
王超 《社科纵横》2013,(10):126-128
在诸多文献记载中,明朝嘉靖进士菅怀理,往往因为"菅"、"管"字形相近,易于混淆,在传抄转刻中被讹为"管怀理",更有许多文献误非为是。本文依据地方志、历史文献以及现存的碑刻记载,认为明代的"管怀理"当是"菅怀理",并梳理了他一生的行迹。  相似文献   

5.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显示出我们的政府对尊老敬老的重视。说到"老",不能不说到"考",又不能不扯到"孝"字。甲骨文的"考"和"老",都是一个头发少的老人拄着一根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甲骨文中的"孝"字,同样是一个头发稀少的老人,怀里抱一个孩"子"。"孝"字既能让孩子想起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又能让孩子心中升起搀扶年老的父母之情。真是一箭双雕。《说文解字》曰:"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一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逝世于明朝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祖籍在绍兴。成长、生活也主要在绍兴。据《明史》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第195卷第5159页)。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在《续藏书》(第14卷第255页)中也执此说。其实不尽然,《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其故居在山阴东光坊谢公桥之后,祠亦在焉。”(《嘉庆山阴县志》卷首·皇言·第61页)王文成祠“在府北二里东光坊。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贞建。”“初名新建伯祠,后改为王阳明先生祠”。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铎修之”,又改为王文成祠,“有司春秋动支地丁致祭(《府志》入防护条》),薛应旗有告文,马如龙有碑记。”  相似文献   

7.
刘平中 《唐都学刊》2012,28(3):67-73
《函海》是与《汉魏丛书》《津逮秘书》《知不足斋丛书》“共列为四部”的清代著名私刻丛书。《函海》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亦非成于李调元一人之手,其版本源流复杂,一书多至八版,累计收书二百二十余种,千余卷,号称“天下奇书”。该书所刻皆白汉而明诸人著述未见之书,有功于《永乐大典》一书之流布,有补于《四库全书》遗珠之憾;专刻蜀中耆旧著述特别是明升庵未见书及己著书,有助于巴蜀典籍文献传承、蜀学文脉之延续。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4,(4):129-137
以《红楼梦》比较《金瓶梅》,是两部名著间历史与美学联系的探讨与厘清。《金瓶梅》固不必攀附《红楼梦》而自有其价值与地位,但对当下《金瓶梅》文学价值的认可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学术以外的现实意义。"反模仿"本质上也是一种模仿。《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反模仿",使其形象体系包括立意、结构、人物等"大处"和总体,"乃《金瓶梅》之倒影":《红楼梦》"谈情",是青春版的《金瓶梅》;《金瓶梅》"戒淫",是成人版的《红楼梦》;《红楼梦》"以情悟道",贾宝玉是迷途知返的西门庆;《金瓶梅》"以淫说法",西门庆是不知改悔的贾宝玉。其他林黛玉与潘金莲、薛宝钗与吴月娘、袭人与春梅等,皆具此等"倒影"关系。这种"反模仿"而成"倒影"关系的过程与机制,有似于生物工程上的"转基因技术",而《红楼梦》实可视为《金瓶梅》的"转基因产品"。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深得《金瓶》壸奥","《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  相似文献   

9.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4,(1):129-138
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与村意象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出现于晚唐。现存许浑、杜牧、温庭筠、薛能的四首诗不约而同地创设了杏花村文学意象,其中只有杜牧《清明》诗与酒家义项相关。明中叶之后,贵池杏花村被认定为杜牧当年吟咏《清明》诗的地方,从此,贵池杏花村与杜牧、《清明》诗的关系确定,地方风物也日渐丰富起来。康熙二十四年,贵池邑人郎遂编成《杏花村志》十二卷,后被《四库全书》存目书收录。民国四年,贵池人胡子正编成《杏花村续志》三卷。杏花村作为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地被保护开发。杏花村意象包含四种文化形态,即村诗文化、村酒文化、村落文化和村游文化。  相似文献   

10.
张晶  王成功 《求是学刊》2016,(1):120-126
《庄子》汪洋恣肆的世界里,"大美"是其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庄子极其喜用"大"字,故以"大"字作为进入这位先哲的引线探索他的美学思想,是契合实际的。在"大"到"大美"的逻辑推演过程中,显现出"大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分析的必要性。《庄子》"大美"的具体内涵是以阳刚雄伟与自然逍遥作为"大美"的逻辑起点,以阳刚雄伟为直接外观,以自然逍遥为追求理想,最终回归到圣洁高尚的道德之"大美"。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2):149-153
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诗作《古舟子咏》中"老水手"与"婚礼客人"之关系恰如其分地影射了作家与欣赏者之关系:诗作开篇处"老水手拦住婚礼客人",诗中"婚礼客人对故事的反映"及结尾处"婚礼客人的感悟"等情节中均有相关影射。而中国文论经典《文心雕龙》,尤其是《知音》篇中的相关理论,正好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笔者可以从新的视角来挖掘该诗所揭示的柯勒律治的诗歌创作观点;同时品评以柯勒律治为典型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及其作品可能引起的欣赏者共鸣与反映。  相似文献   

12.
陈澉 《学术交流》2023,(1):176-192
关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晚年的“荆府纪善之补”,对于其是否实际到任,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通过考证归有光、吴承恩长兴县征粮事件,对吴承恩《送入我门来》和徐中行《送吴生游楚》两首词的解读以及对《西游记》存在多位合作者、《西游记》“官板藩刻”等情况的考察,可以确认吴承恩晚年有“荆府纪善之补”,并且确曾到任就职,并在蕲州荆王府创作了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如此,那就与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所撰序言中揭示的《西游记》作者问题的线索,即与某藩王府的三个“或曰”的内容严丝合缝,这对于认定吴承恩对《西游记》的著作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最迟在隆庆四年(1570年)。  相似文献   

13.
《鬼买缺》、《枯骨自赞》①是清代文人袁枚所写的笔记作小说集《续子不语》中的两篇文言小说。作者自称此书"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而成。今天看来,该书内容确多荒诞不经,然而在受认识方式限制的古人眼中,神鬼的影子总是和现实生活的图像交织在一起的。古人的心理、观念、世情,风俗,往往也反映在这些离奇的故事之中。其《鬼买缺》、《枯骨自赞》虽是尽写阴间之丑事,但其影射当时首府亦国官爵、腐败者华之目的,确是令人一目了然的.这两篇小说均创作于乾隆盛世,此时社会矛盾不是很尖锐。然曾中进土井三地为县官的作者却从自己在官场的…  相似文献   

14.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迁在《世纪.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吴起是卫国人,出生在一个"家累千金"的富豪家庭。他善好用兵之术,曾受业于儒家曾参次子曾申门下。后来,为了在政治上谋求进取,不惜千金,四处奔走。在鲁国,"杀妻求将"而败齐,显示了军事才能。后来遭到鲁穆公猜疑,听说魏文侯求贤任能,便来到魏国。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5):97-99
时下,国人都在谈论中国梦。其实中国梦不是抽象的理论,她与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怎样使中国梦和每一个国人的梦想结合起来,使每个人都具有出彩的人生,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梦之队"中的一员,都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呢?由作家倪学礼创作,发表于2009年《十月》第三期上的长篇小说《追赶与呼喊》中主人公王小麦从失败走向胜利的30年生活经历为我们做了诠释。该书以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富于幽默风趣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随后改变成电视剧《小麦进城》后更为轰动。本文旨在透过王小麦从失败走向胜利的30年生活经历来看王梦想实现的艰辛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7,(6):114-120
从文体上看,《五柳先生传》一文是陶渊明模仿正史《后汉书·逸民传》以及嵇康《圣贤高士传》而创作的传赞类文体,不可能是陶渊明的"自传",最多可以看作陶渊明之"自况"。《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是陶渊明主要以扬雄为范本,有意塑造出来的作为自己人生楷模的一个理想人格。由此,海外汉学家基于《五柳先生传》乃陶渊明"自传"前提下得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由此出发得出的关于中国自传文学特性之研究成果,也有必要做认真的辨析与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上博简<诗论>第25号简最后三字作"<小明>不",专家多疑其后有阙.然而简文"不"字后有近两字的空白,证明此简在"不"字之后不大可能有和"不"字系连的文字.这几个字的释读在<诗论>的相关研究中,多呈空白状态.其实,这里是一字为释,用一个字,直指<小明>篇的主旨.简文这里的"不"字当依古音通假之例,读若负担、负责之"负"字.<小明>篇学者多从汉儒之说定为大夫"悔仕"之作,如今得上博简<诗论>的启示,可知并非如此.<小明>一诗的作者应当是一位忧国忧民,与友人相善的正直的、有较高德操的王朝大夫.<北山>、<四月>两诗主旨在于泄私愤而不顾国家安危需求.就诗作者的道德品格而论,<北山>、<四月>两诗与<小明>篇的差距显而易见.清儒姚际恒谓<小明>辞意"浑厚",信然.  相似文献   

18.
王扉 《东西南北》2010,(6):72-73
《老子》的本来面目长期被世人误解、误读。资深媒体人、“国学才子”王扉最新出版《破玄:老子的密码(德经卷)》,以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老子》抄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为底本,精心勘误、校订,并加以评析、讲解,全面颠覆《老子》就是《道德经》的观念。作者不迷信旧注与权威,以古考古,以古论今,阐发了大量擢眼的真知灼见,为“万经之王”《老子》的解读再添一抹亮彩,更为读者无障碍“悦读”《老子》提供了一本“通关密码”。本刊摘选该书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713—756)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图化解宗教冲突,营造多元、和谐的文化氛围,发挥儒、释、道"三教"的社会功能。为此,他先后对"儒教"的《孝经》、道教的《道德经》和佛教的《金刚经》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这种做法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胡三省,字身之,原名满孙,旧字景参。以“所居狭小磵旁,多古梅”,世称“梅磵先生”。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四月初二日出生于浙江宁海县中胡村一个比较贫寒的渎书人家庭中。笔者多年来注意胡三省事迹的探索,曾在宁海找到一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修的《胡氏宗谱》。其中有南宋景定二年(1261)、咸淳二年(1266)、咸淳五年的三道皇帝救命;胡幼文撰的《三省公墓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道光十四年(1834)、同治八年(1869)和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