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等:正义的内在生成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小明 《社会科学》2006,8(11):147-152
正义作为“相同者同等对待”和“不同者差等对待”的统一,它的实现是以对等为中介的。从人的同一性出发,通过对等而实现同等对待,从人的差异性出发,通过对等而实现差等对待,对等是正义的内在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2.
“启蒙”概念及其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运动是一个始于观念更新而及于自由实践的漫长过程,它唯一可以允诺的东西就是理性的自由。但它只是为现代人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而无法决定他们如何作出选择。启蒙并非自绝于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而是这种传统中的异质因素的全面展开。"启蒙"的概念史表明,理性缺位的启蒙不叫启蒙。启蒙史乃是理性自我理解、自我裂变的历史。然而,理性本身只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它的内在矛盾与张力也造成了启蒙自身的张力。正是理性的误用造成了启蒙的偏颇。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启蒙,而在于怎样进行启蒙。启蒙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为了重续这一崇高的事业,我们需要汲取法国启蒙运动的成功经验,更要汲取它的失败教训。我们需要合理地对待传统,合理地对待信仰,合理地对待科学技术,合理地对待自然;同时,我们也需要合理地对待理性自身。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理性"原则与民主的"多数决"原则存在潜在的冲突,反映于公共决策中的核心冲突是科学知识与公众常识在提供信息上的地位不对等。公众常识被视为劣于科学知识,普通公众被认为缺乏理性参与决策的能力。现实中的公众决策参与存在能力、效率与机会困境。事实上,决策科学化与公众参与冲突的产生源于对科学观念的误解,通过科学观念的重构能够揭示出公众参与决策在知识价值上的合理性。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既要实现理念的转变,认识到公众参与在实现决策科学化中的必要性,又要促成制度变革,保障公众真实参与的机会与制度性渠道。  相似文献   

4.
爱国之心,人皆有之。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性爱国引导,保障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理性之爱是负责任之爱、合规律之爱、达目的之爱;理性爱国的原则是独立思考原则、批判反思原则、宽容大度原则、智慧耐心原则、行胜于言原则。  相似文献   

5.
树立法治信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法治精神的最有力行动。理性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法制文化是树立法治信仰的重要环节。优秀的传统法治因素是树立现代法治信仰的根基,而落后的法治观念则会阻碍法治信仰的形成。因此,树立法治信仰应理性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挖掘与弘扬优秀传统法治因素、加强传统法治思想的现代转型、处理好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法治思想与借鉴国外先进法治体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等,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法治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用正当的方式满足合理需要”是带有普遍性的管理和对待人的正义原则,其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促进生命发展,体现了当代正义论对人的平等尊严的维护,也由此确立了每个人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其客体在本文主要指每个公民,主体可以是国家、社会机构(特别是学校)、官员、教师、家长以及所有公民.它要求:不压制合理需要;用理性和规范限制不合理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满足合理需要等方面.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纠正不合理需要,培育和提升人的需要境界,培养满足需要的可行能力也是应有之意.在达成这一原则的过程中公民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  相似文献   

7.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列领导思想是个根本问题。我们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思想的态度是科学的态度,即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上;它具有开放性,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思想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真正做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思想,需要坚持整体原则、求实原则、历史原则、发展原则、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8.
平等是法学上的基本范畴,它既作为一种原则理念而存在,又作为具体的制度构建着法律思想的大厦。平等的要求在现实司法实践中,不仅包括人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且包括平等的更高要求——对同种情况同种对待,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即合理差别对待的要求。正确界定合理差别运用的标准,并依据这样的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不意味着给每个人同样的待遇 ,为了实现真正的平等 (即事实上的平等 ) ,可能在对待每个人时要有所不同。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即不歧视原则是建立在所有个人都平等的前提基础上的 ,只要有客观和理性的依据 ,允许在对待不同的个人时有所不同。客观和理性的依据要在具体情况下依照国际人权规范体系来确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群体本位的价值观,而这个集体价值的核心是恩情观念,所谓仁、爱、忠、孝、义等道德规范都建立在恩情观念的基础上。因此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恩情文化。恩情观念不同于爱,是爱的权力化。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施恩者具有对被施恩者的支配权力,被施恩者就失去了主体性,只能以附属于施恩者来报恩。于是所谓的集体理性的内涵就是家族、国家对个体施恩,而个体牺牲自我报恩。这一奴隶的道德维系了中国传统社会,其消极影响至今不绝。  相似文献   

11.
公平对待是人格尊严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公平对待就没有人格的尊严.公平对待权是人格尊严的深化,不仅具有人格尊严的兜底意义,而且是人格尊严的动态化.强调公平对待权,不仅要注重自然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格尊严,更要注重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人格尊严,要通过舆论使不公平对待丧失正当性,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平对待,提升公平对待的道德和人格力量,从而使任何一种不公平对待没有生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爱的本质是相爱者由于通过自我牺牲而实现与对方的和合,于是从这种和合接受一个新的自身存在的过程,而使它得以可能的文化基础是精神的自否定、自我反思和理性.一种爱的宗教就使爱绝对化了.而在东亚传统中,一种爱的宗教是难于被理解的.因为在这里,爱尚未成为人性中的直接现实;"仁"的经验也与爱在形式上存在本质的区别.这是由于在传统的自然思维中,精神之自否定、自我反思和理性的严重缺乏;要使这一局面得到改变,就必须克服这种自然思维的专制.  相似文献   

13.
认真对待私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真对待私权是历史教训的总结。私权是一种私人权利、生活性权利、普遍性权利、自治性权利、广泛性权利、本位性权利,认真对待私权就是认真对待私人、认真对待生活、认真对待民事和国事、认真对待社会民主自由、认真对待人的个异性、认真对待权利。认真对待私权能够发展市场经济、能够促进民主政治、能够加强法治。认真对待私权首先是政府要认真对待私权,其次是私人要认真对待私权。  相似文献   

14.
李丽君 《理论界》2007,(8):191-193
对待思维是一种强调统一体中的二元因子相待而相依的朴素辩证思维;哲学范畴的对待之思以整体之思为前提,更强调相互参照的二元对待的彼此依存、彼此转化、彼此包含,乃是二元协同之思。这种“对待而不相离”的意识早已渗透在先人的哲学思维之中,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庄的著述,其哲学和诗学价值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5.
股东之间是以其出资和出资的差异为基础形成关系的 ,与普通民商事关系的基础不同 ,股东之间不存在平等的基础 ,不能直接将民商法上的平等原则适用于股东之间。公司法对股东之间关系的调整定位 ,应以“公司公平对待股东原则”替代“股东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理性地思辨万事万物共同的根据和理由的学问。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多中求一,以一释多。不同的哲学主要区别在于求"一"的方法或求得的"一"各不相同。哲学的本质是人类基于理性信仰而对本质问题的追问。  相似文献   

17.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同志,应当正确地对待困难。谁要是只看光明一面,不看困难一面,甚至把主观愿望当成客观事实,盲目冒进,那是完全错误的。这使我们吃过许多亏,要经常记取这种教训。但是另一方面,谁要是害怕困难,被困难吓倒,不相信党和群众的力量,甚至在中央已经正确分析了形势、确定了方针任务的时候,还是徘徊观望,退缩不前,那也是完全错误的。”“满腔热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深入群众和深入实际的基础上,振奋精神,开拓前进,坚毅不拔,奋斗不息,这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这才是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革命风格。”  相似文献   

18.
可证实原则与可证伪原则的不对等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证实原则与可证伪原则分别是逻辑实证主义与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的核心 ,但它们并非是简单对立的原则 ,而是存在若干不对等性 ,表现为二者并非对等的划界标准 ;并非对等的理论内涵 ;并非对等的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19.
男子婚后,应该怎样对待其他女性,这是一门艺术,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后果。下述4点供已婚男性朋友参考: 1.接近而不亲近。对待自己周围的女性,在接近时,不宜过于亲密,也就是保持相当距离,在情感上和其他女性之间应自动形成一条界线,不要跨越它。  相似文献   

20.
吴祖祥 《东岳论丛》2012,33(1):189-192
私主体在私人自治活动中的博弈能力不对等时,私人自主配置权利、私人自治和合意原则均不能保证私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实质性对等,权利控制是实现利益分配的实质性对等的必然要求.民法的发展证实了权利控制的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范围内的权利控制法律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