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利益共享的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下,社会成员不能公平地享有社会共同利益,非公企业中劳资利益失衡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因此,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方法是让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共同利益,即利益共享.这就需要建立三方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企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工会力量和集体谈判功能,提升政府的调控力度.  相似文献   

2.
刘景臣 《社科纵横》2009,24(8):9-10,24
当前主要的社会群体利益矛盾聚焦于贫富矛盾、干群矛盾、劳资矛盾三个方面。这些矛盾多是利益的冲突,需要通过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来进行调整。因此,要建立完善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适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逐步化解群体利益矛盾,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涉农和谐劳动关系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涉农企业运营效率与效益的根本保证.它有自身的特点,如涉农企业员工(方)经济来源多重复杂、法规调节基础特殊、相关法规不健全、非农民身份的员工要求更高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劳动关系和谐化构建的特殊性.考虑涉农劳动关系的特殊性,通过强化涉农劳动关系的各主体职能来保证涉农劳动关系的和谐化.其中,涉农企业应强化内功,提高管理者素质,做到满意引人、用人和留人;员工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求与企业在战略与行为上的和谐一致;政府应健全相关立法,营造和谐环境,鼓励相关培训,从而提高涉农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学习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管理,做好职业定位,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构建一个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多元化背景下行政主体之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主体概念最早源于西方国家,在这些国家里,行政主体制度既是社会利益多元的产物,也是行政分权和自治的法律技术,同时还是多元社会里行政实体制度的基础性内容。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学术界缺乏对国外制度的详细考察,更由于我国没有行政分权和自治的实践,因而在引入行政主体概念的同时,也对其实质内容作了颠覆性改造。原始意义的行政主体被略去,独立的行政利益没有被作为行政主体的判断标准。我国行政主体理论对应的是一元利益框架下公共行政的需要,今天,经济转型带来了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现行行政主体理论的局限性已日益凸现。改革传统的行政主体理论,建构以多元行政利益为基础的新型行政主体制度,是中国行政主体制度的发展方向,也为我国国情之所需。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逐步形成了由多元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客体、多元利益意识与多元利益追求有机构成的多元化利益格局,该格局中各种利益交织共生,彼此制约影响,甚至产生矛盾冲突。由于解决利益矛盾的理念与制度缺失,多种利益矛盾的激化风险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催生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的根基在于理清社会多元利益、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公民集体行动这三个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现实机理与逻辑关系,从而把握群体性事件的演进过程与症结所在,进而为预防与化解群体性事件找到法治思维进路,即以利益保障为要旨,将社会多元利益、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公民集体行动纳入法治轨道,把法治作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现代制度的秩序保障与支撑,赋予法治以确保利益的有效保障与公正分配的重要使命,通过法治精神的引领与法治秩序的规范,促进三个要素的法治脱胎于有机协调,构建法治关怀下的和谐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6.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11,26(4):59-61
2010年,中国围绕劳动关系冲突的罢工、停工等群体性事件频发,并显露出与以往劳资矛盾引发的职工群体性事件不同的特点:一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罢工主体;二是有了"主动"抗争的色彩;三是组织化程度较高;四是集体行动有了更多的理性成分;五是事态容易扩大。劳动者合法权益没得到劳动关系平衡机制的有效保障、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增长是引发劳资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要预防和化解劳资群体性事件:一是要建立劳资双方集体谈判制度;二是要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三是要建立合理的职工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四是要建立运转高效的工会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两大突出难题,一是利益供给不足;二是利益共享不够。要解决这两大难题,一是要快速发展经济;二是要实现利益共享,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经济发展需要利益共享营造公平的发展氛围,利益共享需要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共享物资。然而,现阶段有些人认为,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利益共享注重社会公平,而经济发展注重经济效率,两者不可兼得,这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障碍。因此,正确定位经济发展与利益共享的相互支撑关系,即正确看待经济发展是利益共享的基础和利益共享是经济发展的保障,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对我国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利益共享的政治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解析利益共享,其内涵如下:社会共同利益的创造者是利益共享的主体,利益共享主体往往以群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共同利益是利益共事的客体,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不能作为社会公众的共享对象;市场、政府和社会是利益共享的实施者,其中政府是主要实施者,制度和政策是其主要的实施手段;公正是利益共享的核心价值,公正地享有利益并不等于平均享有,而是建立在合理差异基础上的享有;协商是利益共享的实现方式,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在平等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争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民主是利益共享的制度保障,民主制度使各个社会利益主体获得了平等参与利益博弈的权利和手段,为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上方面的综合作用是实现利益共享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谈判这个词并不生疏,经常被当作解决劳资矛盾和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而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理论研究中,使用谈判这个词还不多见。事实上,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也是多元的,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尤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同市场主体使用集体谈判手段解决利益纷争.调适分配关系,将是不可避免的。一、实行集体谈判的客观依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用集体谈判的方法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尤其用来调节物质利益分配关系,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现在,我们不能再忌讳谈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容和本质体现。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所展现出来的和谐是一种微观的社会和谐,它由社会主体之间的行为和谐、利益和谐与价值和谐等要素构成。在此意义上,社会和谐就是社会主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利益平衡及价值协调的有机统一。社会和谐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规范的有效调控,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定要求相适应,能够有效调控社会关系并确保其和谐有序的社会规范主要是法律和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