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国剧运动"对"五四"戏剧改良的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祏元 《江汉论坛》2004,5(6):110-113
在"五四"戏剧改良中,<新青年>派对民族传统戏剧进行了全面地批判、否定,不顾国情机械移植西方戏剧,无视戏剧艺术本体特征,把戏剧变革政治化、工具化,导致了"问题剧"的风行泛滥."五四"以后,"国剧运动"派对"五四"戏剧改良和"问题剧"进行了审视、反思,开始了话剧民族化的理论思考,提出了民族传统戏剧有它独具的价值、戏剧要以自己的艺术去真切地表现社会人生、戏剧变革要立足国情去创建一种"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来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开辟了传统戏剧从民族的平台走向"中西合璧"的道路,揭开了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艺术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19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香港话剧创作,以"大专戏剧节"和校协戏剧社为主体的校园戏剧占据主流。当代香港话剧终于直面现实,翻开了创作剧的新的一页;这些话剧在写实基础上揉合现代主义,在戏剧艺术上又有了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话剧创作简论卜召林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戏剧革命也应运而生,先进的文化人们主张改革晚清旧戏剧,介绍、学习西方戏剧。1918年6月,《新青年》上出版了"易卜生专号",通过介绍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以推动戏剧革命。当然,...  相似文献   

4.
张勇 《北方论丛》2017,(1):48-55
郭沫若的早期历史剧创作与他对西方诗剧的翻译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西方诗剧的翻译,郭沫若产生创作历史剧的冲动,并进而完成系列体裁的历史剧创作.受西方诗剧翻译的影响,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无论是借助于现代生命意识的张扬回应五四文学的命题,还是对于现代戏剧创作人物构造,以及"情调"勾勒等方面都做出历史性的探索.通过对郭沫若早期历史剧创作与诗剧翻译关系的辨析,全面阐释郭沫若早期创作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对于进一步全面理解"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作家群体具有借鉴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文学中的戏剧创作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光辉的一章。"九一八"戏剧的出现促使中国戏剧发生了现代传播意义上的转变,这表现在:首先是题材上的共鸣和活跃的话剧演出推动了中国新剧的传播与普及,使舶来品的话剧成为中国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是形式上的革新使话剧的受众发生社会阶层性的转变,推动了旧剧的现代转型。可以说,"九一八"戏剧是中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戏剧走向成熟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平民作为审美主体,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基本倾向。与西方戏剧和中国现代话剧不同,中国古典戏剧通过对从军与应试题材的发掘和运用,传达着观众和剧作家浓厚的平民意识。平民意识决定着戏剧的题材选择和主旨表达,促使其在民间的广泛演出与长久流传,最终形成中国古典戏剧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7.
抗战爆发后,重庆戏剧界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积极创作和演出救亡图存的话剧,并以戏剧为武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重庆开始成为大后方抗战戏剧的中心。重庆的抗战戏剧创作,就其题材的时代分类而言,主要有反映抗战现实生活的现代剧和取材历史、影射现实的历史剧。它们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戏剧矛盾冲突异常尖锐,时代精神浓郁;题材单一到主题深化,人物性格由外向内发展;在传统戏剧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国现代戏剧,经过抗战的洗礼,在重庆形成了以现实主义的政治剧、社会问题剧和伦理剧为核心的创作与演出体系,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新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戏剧”的评介曾风靡一时,现代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到了中国,对初始期的中国现代话剧产生了十分广泛和较为复杂的影响。 同样,中国二十年代话剧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田汉也曾一度钟情于新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时期的"新、旧剧"观念论争中,新剧倡导者对于"戏剧文学"的强调和倚重,是一个从书写符号拯救主体的过程:既是自身从文化场域的边缘向中心移动的实践策略,还是对抗西方的东方主义视觉结构的实践形式.但这种跨文化戏剧实践却悖谬地复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意欲对抗的权力运作逻辑.从这个角度重审"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可以为我们反思西方文类进化观念的神话,以及既往戏剧史叙事结构的政治.  相似文献   

10.
刘方政 《东岳论丛》2002,23(6):129-131,144
中国早期话剧的创生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思潮意义。它与传统戏曲既有形式上的联系 ,更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一新的戏剧体式是为配合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而对西方话剧主动的“拿来”。在戏剧观念、戏剧结构和戏剧的表现形式诸方面为五四时期的现代话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