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罪与自由意志--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不仅开辟了哲学的新维度,而且首先为伦理学奠定了新的基础,使伦理学不再仅限于充当"生活指南",而是承担起确立人的绝对罪责、绝对权利和绝对尊严的根据这一使命的学问,开始了伦理学的历史性转向.而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则完全是出于他对基督教"原罪说"的信仰和理解.如果说对自由意志的追问是对人的自由存在的觉识,那么对自由的这种觉识首先是哲学从基督教信仰开显出来的.对人的自由的全面自觉是近代启蒙哲学的核心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遥远地召唤了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2.
霍克海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技术的批判:其一是从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只关注效率、功用、计算、手段,而消解了人生存的价值基础;其二是从启蒙与神话的关系的角度批判启蒙理性由批判理性、解放理性走向其反面,而成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奴役理性,造成了对自然和人的双重奴役;其三是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批判。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关注人类生存的处境,重新确立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的教育"受益于现代性启蒙.自现代性发端,教育就开始了文化价值的现代性转向,迈向了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启蒙运动所确立的"理性"、"主体性",经过康德、黑格尔的强化,"人"的主宰力量空前地获得了推崇,教育现代化也确立了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为原则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开始脱离社会政治和世俗功利主义的束缚,转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价值.人的主体存在成为教育聚集的重心."人的教育"的提出,捍卫的是人的哲学价值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尊严和主体的独立性.然而,"人的教育"在高扬"人性"、"主体性"旗帜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哲学的诟病:远离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片面地追求个体自由、心灵信仰和精神世界的完美,走向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反映到教育生活中,其实就是"精神"与"现实"两种哲学视野的对立,"科学"与"人文"两种教育价值的分歧.这种对立与分歧,如果不予澄清,就会影响到"人的教育"在价值判断上失去理性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自由意志思想的政治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意志问题无论对于理解国家的政治生活,还是对于理解个人的社会生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黑格尔从思辨哲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十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自由意志的三个环节和自由意志从自在的自由到自在自为的自由的发展,提出了法是自由的定在这一著名的论断.黑格尔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的自由意志问题是非常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将国家视为普遍意志与个体自由意志相结合的有机体,该有机体具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运动逻辑。一直以来,学界主要从“自下而上”的一维视角分析黑格尔国家有机体发展的逻辑进路,这种线性阐释极易误解国家有机体的运动本质,其一方面将国家降低为由个体意志或社团意志抽象决定的产物,另一方面将国家仅视为促进个体自由实现的规范性保障。要克服这种线性认识的关键在于,须把《法哲学原理》的方法论基础建立在理念自我展开的运动逻辑之上。通过概念辩证法,黑格尔国家有机体将被阐释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运动的同一过程。这一过程由“个人”“社会”“国家”作为逻辑精神内在环节的推理系统提供原始动力,而该推理系统自身又可区分出若干子系统,由各子系统的推理联动展示出国家有机体完整而具体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7):74-77
规律性与能动性之间存在张力,前者"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后者则要求把人的主观意志楔入客观历史进程。问题在哲学史源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康德提出自由与必然的对立,黑格尔试图在精神运动中,让自由与必然合二为一以解决问题,但对现实毫无触动的解决是抽象的无。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原因在于讨论问题的立场是认识论的。正是在实践本体论立场上,马克思把对立置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上,把自由与必然分别转化为能动性和规律性并使之具体地和历史地统一于实践。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但是在人和自然对立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会导致“再生产”,使得“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并给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乃至文明的根基造成致命威胁。整个西方文明建立在自我持存原则的基础上,它恐惧自然,走向工具理性,陷入到同一性逻辑之中。在这里,人的肉体和精神对立起来,人类的文明被束缚在再生产的困局之中。为了走出困局,我们必须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从形而上学的核心来说就是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精神领域来说就是要重构理性,从社会体制上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免于生存斗争永恒化的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8.
人对社会和世界的反思与批判,实际上是对人自身的反思和批判.批判理论作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以其人本主义的传统,所关注的正是现代人与社会中深刻的矛质性.历史的步及变得疲乏之时,却是世界进入沉思之际,世界的沉思是人的醒悟.人经启蒙而觉醒,到如今又因启蒙后的蒙昧而醒悟.智慧的醒悟通向和谐的本真世界.  相似文献   

9.
炎冰 《阅江学刊》2012,4(5):14-23
黑格尔的国家观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学界对此争议纷呈、褒贬不一。黑格尔把国家问题置放在“客观精神”的叙事位置,说明国家作为伦理性精神实体不过是家庭、市民社会的自在自为的必然性结果。自由的定在是国家理念之本体,自由意志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获得其本真态与现实化,由此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正义的内核。虽然黑格尔的国家观中不乏宣扬王权专制的成分,但透过文本显性语词的表层,个中渗含着民主意识和完政精神.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一种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玄学的名教自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每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人际等关系之中的,要受到社会职业、地位、法律、道德等等的制约。因此,人都是社会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是有其各自的性格、独立的精神世界和意志追求的,从这方面讲,人又都是个体的人。人的这种两重性,构成了现实生活中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关系。社会要求个人服从其整体关系的制约,而个人则要求实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志。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和个人情况,这种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有时是统一时,有时是对立的。探讨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关系,是中外古今思想家、哲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诚如人们常说的,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注重于社会人生和伦理,因此,中国哲学在探讨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关系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