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心和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不隐讳自己同宗教的关系。她对待自己所受洗的基督教虽不重视其仪式,却稔知《圣经》,尊重教义。她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神论和自由主义神学融合在一起。她对基督的“爱的人格”尤为钟情;由她自己提出的“爱的哲学”,其核心正在于“爱的人格”。20世纪下半叶,冰心的宗教意识淡出,但她以调和之态对待其他宗教,并视宗教为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冰心文学的审美,倾向于上帝-自然-艺术三位一体的建构,她相信艺术创造有“神助”之力,由她主张的语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都烙有《圣经》的投影。  相似文献   

2.
程小娟 《兰州学刊》2009,(10):188-190
论及冰心的作品,人们多谈论其“母爱”“自然”,却对其基督教观念颇多争议。事实上,冰心的基督教观念,尤其是其爱的、创造者的上帝观是她“母爱”和“自然”观念的终极依据,忽略了这一点,也就难以深刻领会冰心作品中巨大的激情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冰心一生与基督教关系密切。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史料、作品的梳理分析,探寻基督教(耶稣)在冰心的信仰皈依和人格形成、爱的哲学构建以及圣女形象塑造过程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以此印证冰心个人生活近百年的历史轨迹与心路历程。客观地说,基督教对于冰心应当是有限范围的重要影响,并因其生活时期的不同,这种影响的程度也显现出强弱的不同,而青少年时期是冰心受基督教的影响最强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周全德 《齐鲁学刊》2008,1(1):32-35
儒学和基督教均对人类婚爱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基督教以"诛心"式的禁欲扭曲两性婚爱的完整性,而儒学则以对自然性爱的宽容奠定了两性婚爱的心理审美化基础。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两性爱情的探求带有理性主义的特征,而在儒家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两性爱情的追求则被打上情感伦理及意象美学的印记,换句话说,西方爱的传统是在爱情中实现人生,而中国人爱的习惯则是在人生中获得爱情。  相似文献   

5.
伏尔泰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超越莱布尼茨而作出的独到贡献,在于他从人类认识发展普同性的视角考察了自然宗教在世界各民族中的起源、表现及其发展,认为自然宗教是各民族最古老、最具普世性的宗教,但中国"哲学家的自然宗教"比西方和其他民族的自然神教更为纯正。他把孔子伦理学与古罗马斯多噶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学说作了比较,认为二者一样纯粹和严格,也一样合乎人情,但亦存在把孔子学说爱比克泰德化的倾向。他把孔子的自然神教与基督教作了比较,认为孔子的自然神教是理性的宗教、圣人的宗教,而基督教则是启示的宗教、先知的宗教;孔子反对为了推行教化而对老百姓进行好心的欺骗,而基督教的先知们则不然;孔子的自然神教中没有迷信因素,故不能引发宗教狂热,而基督教则不然。伏尔泰使儒学资料服从和服务于其思想体系的建构,并借助虚构的思想资料对儒学作了创造性的诠释,但这一做法也证明了中西哲学之会通的可能性。伏尔泰晚年对其中国观的"偏见"作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曹迪 《理论界》2008,(12):149-150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造成深远影。冰心构建的“爱”的哲学,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林语堂毕生追寻的“信仰之旅”,也与其有着深刻的联系。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他们的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古代主流正义论的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西塞罗和奥古斯丁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主要代表.在正义问题上,柏拉图批判功利主义,坚持本质主义的正义论.西塞罗和奥古斯丁在不同文化场景中发展了本质主义的正义观.西塞罗吸取了斯多亚学派有关自然的解释,对正义做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奥古斯丁用基督教的上帝取代了柏拉图和西塞罗的"正义之神",把正义解释为上帝安排的事物的秩序与和谐状态,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个完全正义的"上帝之城".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是一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文化形态,体现了"礼"的重德精神与"乐"的艺术精神的统一.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相区别,在中国儒家文化语境中,人们不是敬仰和崇拜上帝,而主要是以现世关怀来代替"终极关怀",以伦理的"耻感"与审美的"乐感"来代替宗教的"罪感"和"爱感",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特色.  相似文献   

10.
冰心文脉以启蒙、爱、神性和诗性为其内核,近百年来在众多作家尤其是女作家中传承,也发生了不少新变。后冰心们在继承冰心所崇信的个人主义的同时,更倾心于个体的自我呈现,呈现这正是对冰心启蒙思想的新变。后冰心们不仅直接感受冰心对他们最贴心的爱,还努力增添人间母爱的新内涵。新时期女作家对善和仁爱的多维度探测,或把"良善"看作"人活下去的根基",或称"温柔之心就是仁慈之心"。神爱是冰心文脉的神性之核,正是神爱将冰心爱的哲学——母爱、儿童之爱、自然爱交融在一起。迟子建将性爱场景置于神圣境界予以叙写,阎连科和徐小斌的神实主义书写,无疑是对冰心神爱表述的发扬光大。从舒婷到翟永明,都承继了冰心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的诗性,并以女性视角拓宽了冰心的童心视野。对创造性的热爱,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才是诗性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观念对杜威政治哲学有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理想经过其实用主义的转化后完全被"理性化"和"现实化":"民主"取代了基督,成为他的最高信仰;"民主共同体"取代了"天国",成为他理想的社会目标,而实用主义哲学成为其宗教情感与民主思想架构的桥梁。基督教文化的"底色"成为我们理解其民主思想的"本色"与"特色"之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大爱无涯——冰心的写作境界与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提出的“爱的哲学”,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设想,她基于这一哲学底蕴的文学创作,是从道德层次切入时代人生的理想探索。这虽然带有空想色彩,但在文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具有启迪人的主体意识,增进人的社会感和完善并引领人性的进步意义。其饱蓄人文情怀的母爱礼赞,表现了热爱生命与自由的深远内涵,是女性自我回归后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切关注,亦成为女性文化建设的典范性尝试。将礼赞母亲、珍视童真、皈依自然三者有机联接的审美形态,反映了冰心文学世界的内在逻辑,喻示了其爱的精神所通连的深广天地,而她独特的文体创造,则是实现其意识的社会化、表现爱的理想境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延仓 《文史哲》2007,(4):29-34
庄子哲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贵道贱物",即强调道体"自然"而物不"自然"的倾向。郭象、成玄英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的视角注、疏《庄子》,改变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郭象《庄子注》解构道体,宣扬"物本自然";成玄英则不仅肯认道体"自然",又主张物性"自然",表现出一种二元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与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杨剑龙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的冰心,她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1935年阿英就在《谢冰心小品·序》中明确指出:“……无疑的,在她的作品中,也还有基督教思想的血液存在,...  相似文献   

15.
早期基督教理论形态的塑造深受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世界城邦、顺应自然作为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理念启发了基督教"天国生活"、"信奉上帝"诸多信条的阐释模式。主体如何才能获得拯救,这是二者共同的现实关注。理性的自足与上帝的恩典分别是斯多葛主义与基督教为人们提出的两种解决思路。表面上二者都显得极为消极,但斯多葛主义强调主体与万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转化为伦理关系,这一现实活动本身就是成就"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理性立场是迥异于以神为本的信仰立场的。辨析基督教思想中的异质文化,对于思考"非基督教文化"的伦理学说如何面对现世问题、应对现代性带来的挑战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仁”与“爱”——儒学与情感现象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玉顺 《东岳论丛》2007,28(6):113-118
作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一种前沿思想,舍勒的"情感现象学"乃是基督教文化传统在当代哲学中的一种典型形态。正如儒学以"仁"为核心观念一样,情感现象学以"爱"为核心观念。因此,在儒学与情感现象学的比较中,这里比较儒学之"仁"与舍勒之"爱":舍勒的"爱"是奠基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本源性的;舍勒的"爱"是精神人格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生活情感性的;舍勒的"爱"是在者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存在性的。  相似文献   

17.
阿伯拉尔是12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哲学家。他秉承了自教父哲学以来"信仰寻求理解"的传统,主张信仰无理解则空,理解无信仰则盲。在伦理学方面,他勇敢地将基督教伦理学和古典哲学伦理学(尤其是西塞罗的世俗伦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意图论"伦理学。他秉承了基督教的原罪论和性恶说,但主张这种内在的、本性的恶习本身不一定是罪。罪是后天通过人的意志选择获得的。衡量善恶与否的标准是意图。有三种途径:悔罪、忏悔和补偿,可以实现罪人与上帝的和解。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哲学把上帝看做最高的总体,它通过类比和分有的方法来完成上通下达.在本体论方面,基督教哲学主张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的产物,一切事物因为分有了上帝的存有才得以存在.在认识论方面,它主张认识从知物开始,再到知人,最后到知天,最终获得关于上帝的最高知识.在伦理学方面,它主张上帝是最高的善,人因为分有了上帝的善而善,具体表现为智、义、勇、节四种德性.在历史观方面,它主张人类历史是一个堕落的过程,人类的真正希望在于世界的末日,人类世界的末日就是人类通达上帝之时.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扎下根来,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人有别的世界以及主神的存在为基督教的"天国"说和"唯一神"的观念奠定了基础。而古希腊人灵肉两分以及把理性归之于魂的观念则在哲学与宗教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基督教实际上是古典希腊哲学的继承者。西方哲学因此与基督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帮助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相似文献   

20.
刘涛 《兰州学刊》2005,42(1):52-54,60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的对话为背景,从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建立未来大同社会的共同愿望出发,从实践、阶级关系、人的解放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分析,试图为双方至少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合作寻找依据.在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改造社会,基督教则强调世人在信仰基督的基础上,通过灵性的生活实现对罪恶社会的改造;在阶级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主张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基督教希望通过上帝的爱来超越阶级的冲突;在人的解放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基督教则认为人的解放离不开上帝的恩典,它是一种救赎下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