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基础的欠发达地区,农牧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省区都重要.促进农牧区的发展始终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制约西藏农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西藏农牧区的发展途径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全球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阻碍社会发展、制约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政治性问题。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对发达国家正反发展经验与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系统总结并深刻反思的结果。政治思想与政治理念只有转化为政治实践才具有现实意义,因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角度去考量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关系,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去探索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路径,这事关我国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3.
青海是一个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农牧业生产较为落后、农牧区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大力发展青海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对解决青海省“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工程与彝区"三房"改造工程,改善了偏远农牧区农牧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促进了偏远农牧区的经济发展,为偏远农牧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两项工程完成后,还必须加强后续管理与服务,将定居点建设成为偏远地区农牧民生活条件改善的聚居区、转变生产方式的带动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区。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牧区问题是新疆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农牧业始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随着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深入,人们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普遍取得了共识,认为这是加快发展的一次新的机遇。但是,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如何加快建立农牧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则仍需在实践中认真探索和总结。从新疆情况看,笔者感到,加快农牧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要加快发展农牧区市场经济步伐,从新疆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保护和增进  相似文献   

6.
实现农牧区经济的商品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农牧业是新疆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据1984年统计,农牧业和以农牧业为原料的轻纺工业的产值达68.89亿元,占新疆工农业总产值的65.37%。在现有的人口中,农牧区人口达1002万多人,占总人口的73.64%,其中主要又是少数民族。因此,发展农牧区商品生产,加速实现农牧区经济商品化的进程,是新疆国民经济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于推进新疆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经济繁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西要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经济的竞争力,打造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尤显迫切。构建广西海洋生态文明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传承与发展传统海洋生态伦理思想,树立海洋生态理念;需要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的法制建设、文明责任制度建设;需要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管理与协调发展机制等来保障。  相似文献   

8.
当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羁绊。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科学健康的生态文明观,造就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生态人,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要求。可通过构建生态教育体系承载、校园生态文化渗透、生态文明体验强化、生态文明主体辐射、制度约束激励保障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是农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难点,地方知识和民间参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前条件下,探索一条既能消除贫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能够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发展道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尚需进一步的努力。本文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减少地方财政压力,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发展农村能源工作,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着力探讨如何消除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前,福建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生态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梳理与归纳我国生态文明内涵基础上,从低碳建设、循环建设、和谐建设、文化建设与责任建设等五个角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路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对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认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3.11分,属于均衡发展区域,在文化与责任建设方面存在相对劣势。根据评价结果,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人文生态化建设、创新政府责任和职能建设等对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生态意识淡漠,资源瓶颈突出,环境污染加剧,法规监管缺位。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建立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治理机制,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的内涵与任务各不相同,但这两大建设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民生质量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又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含重大的民生意蕴,从民生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寻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方论刊》2011,(10):I0038-I0038,F0003
发展环保产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任重而道远。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麻嘞社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生态保护环境建设为前提,以保护深圳饮用水源为使命,发展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环保产业园和环保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一园一院”),使生态环保、社区生活明显改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得到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与大庆可续发展高度契合主要表现是:生态文明与大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价值取向的相通性;时空境遇的必然性。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优势是:坚实的工作基础;较强的经济实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庆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主要是:生态环境脆弱;水环境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困难;城市功能布局有待完善。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以生态文明为基点,构建经济运行体系;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构建政府管理体系;以生态利益为价值取向,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决定各地区间生态文明水平的高低差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城市化水平。生态文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是密切正相关的,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生态城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正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社会形态。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从诸多方面不断采取措施推动本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努力实现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共生。在新战略的推动下,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基础理论、技术诉求、科学路径等方面去寻求创新,按照自身建设的合理逻辑过程,不断推进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大庆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已经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定成绩,但在经济建设中仍然必须大力推进"生态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不可轻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瓶颈制约因素,继续推进以"生态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生态资本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工业发展体系,开发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形成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显元 《江淮论坛》2006,46(2):5-10
社会生活是社会形态的一个基本要素。各种社会形态的演进,都表现为社会生活的提升。社会生活包括总体社会生活和主体社会生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因而都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展现。和谐生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建设好和谐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成果。生产、生活和生态是相互联系和彼此制约的,生态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在处理三者关系时,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生态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曲彦 《理论界》2013,(2):87-8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生态危机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从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来看,危机的产生根源于整个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其中社会道德与制度机制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公共参与和扩大道德准则,并在制度机制上寻求创新才能最终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怡  宋何萍 《学术研究》2023,(10):22-27+34
数字技术的创新演进和深入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并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对话有新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万物互联性也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塑了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